
庆祝教师节专题片解说词(追梦).doc
15页追 梦 [画面] 胜境关等地,音乐响起结合画面,推出字幕“追梦、富源县第二十一个教师节献礼”导入解说词 [音乐]《寂静之声》[画面]日历、溪水、高风亮节的竹子、竹叶[画面]市、县领导视察教育[画面]富源四中教师上课画面[画面]明鑫学校[画面]金色的田野[音乐]《玫瑰色的人生》[画面]教师上课、与学生谈心[画面]富一中教师[画面]杨松同学上课镜头[画面]民家中学教师课堂教学[画面]教师奖状[画面]李春竹老师在足球场与学生交流情景[画面]富源一中教师课堂教学[画面]富源三中、老厂中学、大河二中课堂教学[音乐]《星空》[画面]闪现教师开会场面;富一中的教师代表大会[画面]胜境中学与曲一中的签字仪式[画面]红鳟鱼争上游的镜头[画面]富源县教育座谈会[画面]大河一中校园;奖牌;教师的荣誉证书[画面]各室的镜头; [画面] 领导班子开会教师学生[画面]钱庆凯同学镜头[画面]富源二中校园[画面]学校里的雕塑[画面]后所中学大门;中心校领导班子开会;中学教师教学研究;学生开学、校园[画面]富村一中校园[画面]学校内部管理;学生军训[画面]民家中学全貌[画面]校园、喜报[画面]唐校长浇花[画面]唐德周奖状、证书。
[画面]办公[画面]查看学生动手能力[画面]操作电脑[画面]看报[画面]唐校长在学生军训活动中[画面] 唐校长带领学校班子在学校巡视 [画面]教研活动[画面]学生军训[画面]唐德周走在校园的路上[画面]富源五中校长李乔生等研究工作[画面]五中校园[画面]教师、学生走入学校[画面]各室的镜头;远程教育课堂[画面]教师上课画面[画面] 教师上课画面;李柏徽等学生的特写[画面]胜境中学开学典礼[音乐]《爱的纪念》[画面]清清的溪水[画面]县教育局学校安全检查[画面]营上镇迤启小学[画面]毛乔富在施工地;与校领导研究工作[画面]那当村远景[画面]李立常给学生赠送学习用品[画面]李立常在学校施工现场学生劳动课[画面]那当小学校园、学生[画面]李立常特写[画面]交替闪现两个企业家的镜头[音乐]《最终幼想》[画面]富源二中校园[画面]几班子领导视察教育[画面]富源职中学生上课画面[画面]职中学生放学走出校门[画面]打出字幕…… 片 头 ……这里曾是一块贫瘠的土地,但它却凝聚着厚重的历史沧桑,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如今她抖落了历史尘埃,以崭新的姿态、快捷的脚步迈进了新世纪让我们走进这方热土,打开富源特色教育的一扇色彩斑斓的窗口,去感受她那独具魅力的风韵,追寻富源学子一直萦绕于心的梦想……倾听那合着时代节拍奏响的教育乐章。
一、 深 情 的 寄 语清清溪流水,悠悠教师情2005年的这个秋天,我们迎来了第二十一个教师节虽然在三百六十五页日历中,九月十日只是薄薄的一片,但她却像树上一枚普通的叶子,吸收了天地日月的精华,把鲜活的色彩和盎然的生机,注入了生命的年轮九月十日,昭示一个民族的信念:科教兴国,强我中华;九月十日,她满载着党和人民殷殷的嘱托,用心血和汗水,书写着华夏文明的新篇章每当这个时候,不由使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千千万万个老师们身上老师,一个亲切而又令人崇敬的称呼,肩负的不仅是责任,更是希望多少年来,他们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师风师德,又发扬了新时期开拓创新的精神,他们始终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他们或是在城市引领教学改革的潮流,或是扎根农村,不懈耕耘,或是投身民办教育,发光发热是他们,支撑了富源教育的宏伟事业;是他们,奠定了富源的未来;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文明的火炬世代传承对他们来讲,不论岗位在哪里,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在这个季节里,他们每个人都有了一份沉甸甸的收获二、生 命 的 回 响每个人的人生之旅,总需要有人替他点燃知识和信念的灯盏于是,教师那孜孜不倦、挑灯伏案的背影定格在每一个学生心中。
教师是淡泊的,清贫的也许,唯有这淡泊、清贫的人生才是最生动的富有、最灿烂辉煌的人生旭日东升,杨柳依依富源一中教师的脸上洋溢着淳朴而自信的微笑,他们踏着晨露走来,走向那孕育着希望与未来的校园富源一中,历史悠久,成绩斐然一中人秉承了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播洒的是毕生的挚诚与炽爱,收获的是累累硕果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定执着地扎根在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中,象朝阳一样焕发着无限的热情与生机,在奉献、求索的事业追求中留下了自己闪光的足迹2005年是值得富源一中教师们纪念的一年,全县的理科状元杨松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安交通大学录取,李柏徽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王荣惠被成都中医药大学录取,实现了富源教育历史上高考无600分的零的突破无数名学子告别母校,即将进入不同的大学校园去追求自己的梦,而一中的老师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迎接着来年又一批学子,守望下一个秋季的收获和希望!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翻开民家中学部分老师的从教档案,在他们并不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着这样的记载:侯兴智老师2004年荣获市教育局授予的曲靖市“优秀教师”称号;李光良老师被评为富源县“优秀教师”;李春竹老师连续几年被评为镇先进班主任、先进教师。
对于这些步入教学岗位只有七、八个春秋的青年教师们来说,能连续不断地创造出优异成绩,多次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表彰和奖励,确实让人惊讶不已,但熟悉他们的人都知道,这些成绩与荣誉,浸透了他们多少心血和汗水他们的艰辛与付出,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虽然他们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却时时把自己视作阶梯,让学生踏着自己的肩膀走向理想、走向成功的殿堂经济的发展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更呼唤着许许多多像周小冲、龚袭、牛自营、李春竹等等那样优秀的教师他们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他们并没有骄傲、没有止步不前我们坚信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老师们的风采将更加迷人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伟大来自于平凡这里展示的仅仅是富源教育战线6000多名教师的一小部分,他们不仅在课堂上以深刻的教育思想、娴熟的教学技巧、集体的智慧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他们还在教育实践中以自己高尚品德感染学生的品德;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他们教给学生的是一种无法物化在书本上的人生智慧,学生得到的是一种心灵的彻悟人生或许就是这样,只有把一件事当做自己的生命时,才会去真正地爱他们、关心他们、感谢他们。
人生的成功,往往也正缘于这种关心和爱,还有感谢三、心 灵 的 回 报三尺讲台,一片沃土,能耕耘出未来的憧憬;一腔赤诚,能描绘出绚丽的画卷正是因为有这些甘为人梯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才有了李柏微、方大楹、钱庆凯等一大批优秀学子的脱颖而出常言道:“名师出高徒”教育局局长谢红权的诠释是“高徒需名师,名师需名校;名校需名师,名师需高徒”在这20个字的背后,透射着富源县独特的办学、教学理念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故事,传了一年又一年,到今天依然新鲜、依然迷人今年的富源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民办教育方兴未艾、生机勃勃小学毕业率达100%;中考有8098人参加,被曲一中录取63人、曲二中49人;高考有2794人参加,上线1544人,其中500分以上190人、600分以上4人走进大河镇一中,满眼的翠绿,花儿争相绽放着笑脸经过三十一年发展的一中,在党政部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硕果累累:2001年获市级“文明学校”的称号;2004年获县级“绿色学校”称号;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研文章38篇、市级刊物发表60篇、县级刊物发表或获奖100多篇;学生在国家、省、市、县级竞赛中获奖600余人次学校建有完善规范的实验室、德育室、图书室、微机室和语音室。
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形成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以德育为核心、以半军事化管理为手段、以分层教学为模式的办学特色大河一中的校长马绍礼说起今年的中考状元钱庆凯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大河镇一中校长马绍礼 同期声] 近年来,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已为曲一中输送了36人,特别是今年,我感到无比的振奋,钱庆凯同学在中考中轻取状元桂冠,这是我校历史上第二个状元,是大河人共同的荣耀,坚定了人们送孩子到校读书的决心,大大鼓舞了师生的信心,对大河教育发展有相当积极的作用如今大河一中的领导班子年富力强、团结务实、敢于创新全体师生以“团结、奉献、求实、进取”为校风;以“尊师、守纪、勤奋、善思”为学风;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开拓创新青山藏不住,未来更精彩,敢于迎接挑战的一中人清醒地知道:再大的成绩也只能永远属于过去;善于抓住机遇的一中人更清楚:跨过这些诱人名誉,大河一中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灿烂……我们深深祝愿大河一中这枝飘香的山花开得更加娇艳置身于丹桂飘香的校园中,任何人都会被那清新优美的校园景色所吸引,这就是今年高考文科状元被复旦大学录取的方大楹的母校——富源县第二中学现在的二中,人心思奋、人心思进,教师精心施教、学生勤学苦读,一片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骏马欣逢春晴日,不用扬鞭自奋蹄我们有理由相信:有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以及各部门的支持,有二中全体教职员工的奋发努力,富源二中一定能再创佳绩后所镇的教育从去年全县中考综合考核的最后一名一跃成为今年的第三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啊,短短的一年时间,后所镇就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绩,有谁知道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凝聚着多少教师的智慧和艰辛的付出看着学校领导的运筹帷幄、看着教师们忙碌的身影、看着学生们透着灵气的眼睛,我们仿佛看到了后所教育的希望和未来,相信后所镇教育的再次辉煌将不再是个梦 富村镇第一中学是一所较为年轻的农村初级中学经过两次扩建,学校占地面积136亩,总建筑面积20089平方米,有47个教学班、在校生3575人、教职工173人大专学历以上教师134名,专任教师合格率91.8%2004年5月,经省市专家组的严格考核和评估,被评定为“云南省一级三等初级中学” 2002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对学校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着力从强化意识、更新观念、强化管理、规范服务等方面大胆地进行尝试,在努力探索学校后勤管理的规律,不断寻求促进后勤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新路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