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0851140
  • 上传时间:2021-11-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56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张华 李卫东摘 要:江苏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工作方面,围绕坚持爱国爱教、夯实宗教思想建设、加强工作平台建设、发挥宗教教职人员重要作用、注重宗教表达形式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也存在着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包括认识层面、工作机制方面、工作路径趋同等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需要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性、伦理性、道德性、包容性的价值导向,要突出做好宗教教义教规阐释,建立健全浸润工作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发挥宗教界的主体作用,创新拓展浸润工作路径等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宗教中国化;江苏:B920:A:1672-3163(2021)02-00058-0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必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特别强调要发挥宗教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宗教界自觉推进宗教中国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是促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关键,是管根本、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宗教文化的相互影响融合源远流长,在两者不断对话汇通、彼此涵摄的历史进程中,呈现出儒、佛、道交织存在、相互渗透,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积极适应中华文化的格局。

      但总的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正处在从自发向自觉的发展阶段,在理论与实践中尚存在若干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思路、明晰路径、创新方式为此,课题组针对宗教界人士,开展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情况的网络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79份(被调查者中,佛教2544人,道教400人,伊斯兰教78人,天主教290人,基督教1567人),赴南京、苏州、扬州、盐城、徐州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结合个别访谈、典型剖析、组织座谈、专家咨询等形式,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专题研究本报告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的意义,以江苏为个案,分析了浸润工作的经验做法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的意见建议一、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的重要意义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就价值取向而言,“是一种把个人与他人融为一体、追求人己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文化[1]强调以“和”为主导、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价值原则,这就决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在路径上要尊重“各美其美”的差异性,追求“美美与共”的共融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的主体精神和内容,大体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爱国精神、国民意识;以民为本、正义诚信;贵中尚和、厚德仁爱;天人合一、刚健有为;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有利于促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构建和谐健康的宗教关系,把宗教界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将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中国梦一)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是我国宗教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五千年文明进程,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理念,这些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体系,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同所在社会相适应,与所处社会的文化相融合,是宗教传承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宗教在历史的进程中相互影响、激荡、融合,逐步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相适应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从开始的“在家不拜父母,出门不拜君王”,到后来的“报父母恩、报国家恩、报众生恩、报三宝恩”“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明清时期,穆斯林先贤王岱舆、刘智通过“伊儒会通”“以儒诠经”,开创了著名的“金陵学派”,作出了伊斯兰教“本色化”的探索;天主教在中国传教过程提出的“利玛窦规矩”,推动了宗教礼仪与中国传统礼仪的结合;基督教传入中国强调“本土化”“处境化”,促使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葛洪、陶弘景将忠孝、和顺、仁信,以及轮回、顿悟等融入神仙道教理論体系之中,自觉促进三教融合。

      从宗教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来看,如果一种宗教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相适应,往往就会难以为继,只有与中华文化及其伦理不断适应、相互融合,宗教才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存续发展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是推进宗教中国化的实践路径我国宗教中国化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宗教中国化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还有一些现实的问题和挑战如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与传统文化、传统民俗、现实社会生活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张力与矛盾宗教中国化不仅包括政治认同、社会生活的融合,也包括文化认同我国各宗教只有在宗教思想体系、制度规范、礼仪方式等方面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断适应中国当代社会、适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宗教中国化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是完善宗教治理的内在要求由于社会多元化、网络化、世俗化及域外冲击、渗透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宗教领域出现“去中国化”“极端化”“商业化”等新情况、新问题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我国各宗教,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于防范宗教极端思想侵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团结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推进宗教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是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的需要宗教属于社会意识,本质上是一种信仰超自然力量的社会文化体系,包含着人类社会对善德的自发向往和自觉诉求,在精神领域与社会发展发生广泛联系,并将长期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内在禀赋,对宗教等其他文化具有独特而深刻的凝聚力和融摄力,中国宗教文化不断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并与之相融,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在调查问卷问及“您怎么理解宗教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宗教界人士中,选择“宗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的占49.21%,认为两者是互补的占43.8%,认为宗教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很大不同的只占6.99%可见,大多数宗教界人士认为两者关系紧密,从总体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积极的态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既是对宗教中国化问题的深化与拓展,也是建构中华文化,深化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方面,关系到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国家统一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是发挥我国宗教积极因素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

      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论述,也需要把宗教文化纳入视野宗教作为重要的文化形态,具有宗教典籍、艺术、哲学、建筑等极其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从历史而言,中国宗教文化的诸多元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了中国宗教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和伦理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促进宗教文化建设符合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要求,有利于发挥宗教积极因素,促进宗教和睦、社会和谐,丰富民间外交的内容和载体,使中国宗教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展现良好和具有活力的大国形象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的江苏实践经验(一)坚持把爱国爱教作为浸润工作的首要内容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爱国爱教的资源,组织引导宗教界人士参观革命圣地、参加国家公祭日、参与重大外事活动、举办“感恩新时代爱我中华”文艺汇演、参加中华文化学院培训、参与国情教育,涵养宗教界爱国爱教优良传统在宗教活动场所深入开展“四有六进”“四送”活动,丰富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二)坚持把宗教思想建设及成果转化作为浸润工作的重要基础引导宗教界人士对宗教教义、教规进行符合社会和谐、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如基督教界成立了神学思想建设推进组,推进“质量型教会”建设;围绕我国宗教中国化的主题,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活动”、举办佛教讲经交流会和道教玄门讲经评比、编撰发布《新编卧尔兹54讲》,开展卧尔兹演讲比赛等。

      积极推动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教思想建设成果向基层讲台转化,引导信教群众增进对信仰的本地化、时代化理解三)坚持把平台建设作为浸润工作的有力依托引导宗教界以举办思想研讨(论坛)为平台,促进传统文化与宗教思想研讨的互动融合如江苏基督教界举办了各种形式和层次的研讨会,把基督教中国化不断推向思想深处江苏宗教界涌现出无锡灵山“世界佛教论坛永久会址”、江苏佛教论坛暨长三角地区佛教交流研讨会、淮海佛教论坛、扬州鉴真精神论坛、苏州寒山寺“和合文化论坛”、道教“横山论坛”“太湖论坛”、中国天主教本地化和中国化神学研讨会等多方面思想交流论坛一些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还会同有关方面开设讲座、举办书院、开展雅集活动,如扬州鉴真图书馆创办的国内高端文化论坛“扬州讲坛”,徐州兴化禅寺成立的兴化书院,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四)坚持把宗教教职人员作为浸润工作的着力重点加强金陵协和神学院、江苏神学院、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等宗教院校建设,推进宗教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着力提升宗教界综合文化素养实施“百名优秀宗教界骨干人才”培养工程在2019年修订的《江苏省宗教事务条例》中明确规定,宗教院校开展教育培训的内容,应当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丰富教职人员文化体验,依托书法、绘画、音乐、地方戏曲等形式,组织比赛、展览、演出,丰富教职人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体验,组织宗教教职人员赴山东曲阜,现场体验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切身感受,增强宗教教职人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引导他们增强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在讲经说法中结合“诚、信、仁、义、孝”等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在文化浸润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五)坚持把宗教表达形式作为浸润工作的重要方面一是在宗教活动场所的维护和复建方面,突出中华文化传统元素,围绕宗教建筑的物态文化推进浸润工作将四合院等中国传统的建筑布局融合到宗教活动场所的设计理念之中,将人物画、砖雕、花鸟画等传统装饰引入宗教活动场所的内部装饰中,推进传统文化要素与宗教要素相融合二是促进宗教礼仪与传统民俗的融合引导宗教界规范宗教崇拜活动流程和仪轨,祛除不合时宜的陈规,形成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江苏省基督教下发了《关于规范基督教丧礼的指导意见》,引導宗教礼仪与社会民俗相适应积极引导宗教艺术中国化,发掘、整理了一批优秀宗教文化项目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句容茅山道教音乐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佛道教团体和场所纷纷成立书画院,举办书画交流、展览会等,进一步深化人们对“魅力江苏”“文化江苏”的认知、感受。

      三是促进宗教文化产品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在传统文化创意开发中策划打造融汇传统的中国宗教文化品牌,开发太极拳、禅茶、道教养生等系列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突出了中国特色、中国传统、中国精神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认识还不够全面文化”的概念包含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面,心态文化是其核心部分其中“心态文化由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2]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既包括了上述四个层面,也囊括了汉族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体多元、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文化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宗教界人士在表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时,有的将其局限理解为物态文化,如书法、音乐、美术、建筑等;有的单纯地把中华传统文化等同于汉民族的文化,对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窄化和片面化倾向二是对传统文化浸润宗教的双向互动性认识不足不同的宗教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相互渗透的关联,也与中华传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