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纳米接触过程中黏着规律的变化.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豆浆
  • 文档编号:9729110
  • 上传时间:2017-09-0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72.38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物理学报ActaPhys.Sin.Vo1.61,No.4(2012)046801 纳米接触过程中黏着规律的变化% 段芳莉十王光建仇和兵 (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0) (2011年4月28日收到;2011年6月23日收到修改稿) 本文应用大规模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两种具有不同粗糙形貌的、刚性球形探头与弹性平面基体之间的纳 米尺度接触,计算了探头与基体之间的拉离力和黏着功,研究了接触过程中界面黏着力随载荷的变化规律,分析了 接触界面原子的法向应力分布.研究发现,原子级光滑接触的黏着力随着载荷的增大而线性增大,而原子级粗糙接 触的黏着力一载荷曲线分为以不同斜率增长的两个阶段.相比于原子级光滑探头,原子级粗糙探头与基体之间具有 较小的拉离力和黏着功,却在接触过程中形成了较大的黏着力.因此,拉离力和黏着功不能表征出纳米接触过程中 原子吸引作用对界面法向力的贡献大小. 关键词:纳米接触,黏着力,拉离力,原子级粗糙形貌 PACS:68.35.Np.46.55.+d 1引言 由于微/纳器件的日益微型化,导致比表面积的 增大,表面间吸引作用已成为决定微/纳器件性能和 寿命的重要因素.若仅限于考虑范德华力导致的吸 引作用。

      已经发展出宏观物体之间范德华能量和力 随距离变化的计算公式【1】.其中,球体与平面之间 的范德华能量和力计算公式分别为W(D)=一 d 0上, 和F(D)=一兰 ,这里A为Hamaker常数, 为球 体半径,D为两者之间的距离.基于这些针对光滑表 面的能量和力表达式,人们研究了粗糙表面之间的 范德华吸引作用.例如,Delrio等[2]采用了试验和 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真实形貌粗糙表面进行 了研究. 拉离力和黏着功常用于表征接触表面的黏着 特性【3,41.对于仅由范德华作用导致表面黏着的情 形,拉离力和黏着功即是上述范德华计算公式在某 个距离D0下的函数值,D0是刚好发生接触时两个 表面之间的距离[5】.范德华计算公式只适用于接触 体没有发生变形的情形,也就是表面间距离大于D0 的情形.当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D 时,例如在施加 一系列正载荷的接触过程中,这时接触体将发生变 形,范德华计算公式将不再适于描述其表面吸引力 的变化规律. 关于球体与平面之间的弹性黏着接触行为研 究,已经有JKR,DMT,Maugis—Dugdale(M—D)l6_|8J 等基于连续力学的接触模型,它们都是通过黏着功 来描述表面吸引作用的影响.其中,JKR推导出了 显式的接触半径与载荷的计算公式.在代数形式上, 这个计算公式是在Hertz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了一 个黏着修正项,即37rWR+4/67r RJF)+(37rWR) , 这里P是载荷, 为黏着功,R为球体半径.但是, 没有研究讨论过它们与接触界面黏着力的关系.实 际上,在这些连续力学接触模型的研究中,并没有 关心接触过程中黏着力随载荷的变化规律.另外, 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方面,尽管已经有了大量的 关于纳米接触行为与摩擦机理的文献[9-12],但尚 没有看到针对接触过程中黏着特性的研究.这里的 一个技术难点是,需要将原子势函数表示为相互独 立的两项:排斥力项和吸引力项[12,1引. 本文应用大规模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刚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50875271),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CSTC 2009BB4200)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批准 号:CDJZR11 28 00 O1)资助的课题. 十E—mail:flduan@cqu.edu.cn ⑥2012中国物理学会Chinese Physical Society 046801.1 ttp://wulixb.iphy.ac.c礼 物理学报ActaPhys.Sin.Vo1.61,No.4(2012)046801 球形探头与弹性平面基体之间的纳米尺度接触,研 究了接触过程中界面黏着力随载荷的变化规律;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粗糙形貌探头与基体的接触行 为,揭示了原子级粗糙形貌对黏着力变化规律的影 响.研究结果表明,通常用于表征黏着特性的拉离 力和黏着功,不能表征出纳米接触过程中原子吸引 作用对界面法向力的贡献. 2模拟方法 为了模拟出探头与基体表面之间不同程度 的黏着作用,我们采用了截断Lennard.Jones(L— J)势函数 E:4E 一 。

      r

      t减小为2 /6 ,重新计算 该平衡态构型的表面作用力.这时的表面力就是有 黏着条件下接触界面上的排斥力.排斥力与黏着力 的绝对值之差就是外载荷的大小,由此可以计算出 表面黏着力. 图4给出了三种黏着强度下(E /E=0.2,0.5, 1.0)界面黏着力随载荷的变化.光滑接触的黏着力 与载荷之间呈现出很好的线性关系,如图中虚线所 示.直线斜率随着黏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当E /c 为0.2,0.5和1.0时,斜率分别为0.12,0.31和0.79. 对于粗糙接触,我们对模拟数据进行了多项式拟 合(见图中实线).在粗糙接触中,黏着力随载荷的 单调增大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较大斜率的快速增 大和较小斜率的慢速增大,两个阶段转变的临界点 约在150e/or附近.与光滑接触的线性增长趋势相 比,在临界点之前,粗糙接触具有比光滑接触更大 的增长斜率;但在临界点之后,粗糙接触的增长斜 率或与光滑接触的相差无几(当E /E为0.2和0.5 时),或明显地小于光滑接触的线性斜率(当E /E 为1.0时). 在几乎整个施加正载荷的接触过程中,粗糙接 触都比光滑接触具有更大的黏着力.当Ei/E为0.5 时,粗糙接触的黏着力是光滑接触的0.95—1.35倍. 其中,粗糙接触具有较小黏着力的情形,仅发生在 零载荷附近的几个数据点.当Et/£为1.0时,粗糙 接触的黏着力是光滑接触的1.25一1.68倍.除了两 种接触之间黏着力的比较,我们还关心接触过程中 黏着力与拉离力的比较.这里,以£i/£=1为例.当 载荷为0和200e/o-时,光滑接触的黏着力分别是 拉离力的1.8和4.4倍,而粗糙接触的黏着力分别 是其拉离力的4.1和9.2倍. 500 400 300 200 l00 0 粗糙探头v /E=0.2,·£ /s=0.5,_ 光滑探头vEi/g=0.2,oe~/e=0.5,口£t/s / 口 已 爱 譬一。

      一 ’: 100 0 100 200 载荷/∞一1 图4接触过程中的黏着力随载荷的变化 粗糙接触的拉离力只是光滑接触的50%一 60%,但是,在接触过程中粗糙接触却具有比光滑 接触更大的黏着力,这两者是如何统一起来的?在 黏着表面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载荷处,这时的黏着力 046801—3 物理学报ActaPhys.Sin.Vo1.61.No.4(2012)046801 就是拉离力.从最大负载荷到前述两个增长阶段的 临界点之问,相比于光滑接触,粗糙接触的黏着力一 载荷曲线具有更大的增长斜率.因此,尽管在最大 负载荷处,粗糙接触具有较小的黏着力(拉离力), 随着载荷的增大,更大的增长斜率导致粗糙接触界 面上形成了较大的黏着力.由此可以看到,通常用 于表征黏着特性的拉离力和黏着功,不能表征出在 纳米接触过程中黏着力对界面法向力的贡献大小. 一 图5原子级光滑探头与基体之间的法向接触应力(a1应力轮 廓;(b)应力分布区域 3.3接触应力分布 我们尝试通过比较接触界面的法向应力分 布,来理解不同形貌接触的黏着特性差异.以 /e 为1.0,载荷为200e/s为例,图5和图6分别给 出了两种接触界面上表层原子的法向接触应力 分布.这时,光滑接触和粗糙接触的界面黏着力 分别是289.2E/ 和361.9E/ ,它们的排斥力分别 是489.2e/a和561.9e/a。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