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市市嘉山才是孟姜女传说的真正源头.pdf
15页津市市嘉山才是孟姜女传说的真正源头——兼评顾颉刚先生的“杞梁妻”说王 继 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开创了孟姜女传说的研究工作综观他的所有相关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出他认为全国各地流传的孟姜女传说,都是源自《左传》中的杞梁妻故事, 并通过文化中心的转移而逐步传播到全国各地去的应和其说的学者还为其补充了该传说传播的另一条渠道,即中国历史上的几次人口大迁移顾先生他们尽管为此几乎搜遍了浩如渊海的文献古籍,以证其说的正确性和权威性,但中外有一些专家学者还是有不同意见,主要是认为孟姜女传说与杞梁妻故事的时代、人物身份以及故事的性质都不相同,而不能混为一谈 有的学者还指出了顾颉刚先生的论述,忽略了孟姜女传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因而其说存在较大缺陷但孟姜女传说究竟产生于何时何地,与杞梁妻到底有没有递邅演变关系,谁也没有作出清楚明确的答复前几年,中央电视台10 频道还特地拍摄了一部《寻找孟姜女》 的系列专题片在全国播放,尽管跑了很多地方,最终还是没有寻找到孟姜女传说的真正源头,基本上还是采取了顾颉刚先生的“ 杞梁妻说 ” 杞梁妻真的是孟姜女传说的源头吗?如果不是,其真正源头究竟在哪里呢?笔者近一年多以来接触到了大量有关文献资料,经过认真阅读和研究思考之后,觉得可以回答这一问题了。
为了便于论述, 笔者首先选择一个最佳切入点,就是顾颉刚先生曾经花过较多笔墨作过论述的陕西同官的孟姜女传说弄清了同官孟姜女传说的来龙去脉,顺藤摸瓜, 孟姜女传说的真正源头就可清晰的呈现出来了一、顾先生关于同官与澧州嘉山孟姜女传说的论述为此,笔者得援引顾先生关于同官孟姜女及其相关地方的一些论述顾先生发表于1927 年 1 月《现代评论二周年增刊》中的《孟姜女故事研究》,该文的第一部分《孟姜女故事的历史系统》第14 条中,他这样写道:北宋祥符中( 1008-1016 ),王梦征作安肃《姜女庙记》(一作《姜女练衣塘碑刻》);此碑至明隆庆间发现这是我们知道的孟姜女庙的最早的一个又同官的孟姜女庙是北宋嘉佑中( 1056-1063 )县令宗谔重修的因为她的人格力量日益伟大,所以列入了祀典该部分的第19 条,是这样表述的:从明代的中叶到末叶,这一百八十年中忽然各地都兴起了孟姜女立庙运动这个运动缘何而起,我至今还没有明白;不过,借此可见“ 孟姜女哭崩长城,携取了范杞梁尸骨” 的一个传说的势力扩大了,逼得文人学者不能不承认它的历史上的地位了天顺五年(1461 )编成的《大明一统志》说:“ 孟姜女本陕之同官人,秦时夫死长城,自负遗骨以葬于县北三里许,死石穴中。
这大概是志书中正式记载这个后起的传说的第一回吧?同官之说,前所未闻;孟姜女成了同官人,于是她从齐籍转入了秦籍了⋯⋯ 嘉靖十三年(1534 ),湖南巡抚林大辂修澧州孟姜女祠澧州人李如圭在祠记中说孟姜女是秦时澧州人,范郎供役长城,她在嘉山筑台而望;久待不归, 乃亲去寻夫, 这又把她说成了楚国人了李如圭是知道同官的古迹的, 所以他替这两种传说作伐,说澧州是她的生处,同官是她的死所其后陕西人马理做的《同官孟姜庙碑记》、《孟姜女补传》及《孟姜女集》等就完全采用了这一说,甘心牺牲了《一统志》同官产之说了⋯⋯在第 20 条中,顾先生又说:在明代中, 各地民间的孟姜女传说像春笋一般地透发出来,得到文人学士的承认但是他们的承认是有条件的,因为他们已经读了书了,闻见广了,多少有些辨别推究的能力了他们对于这种传说的态度,可以分做两种第一是硬并,要把向来不同传说合到一条线上例如上面举的同官和澧州各有孟姜女的传说,李如圭要把他们并合起来,说她是生在澧州而死在同官的 如此,这两个传说便可相容而不相冲突了但这个伎俩是要碰壁的,例如安肃、山海关、潼关的传说,他便没有方法再去并合何况同官的传说原说她是同官人,他何得牺牲了这个传说的一半,硬把澧州的并合上去!⋯⋯在该文的第二部分《地域的系统》第2《山西 · 陕西和湖北》一段中,顾先生说:⋯⋯ 长安的北面是耀县;耀县的北面是同官县;同官县的北面是宜君县;那三处是这件故事的最重要的地点,故事的性质也极悲壮。
大意是说:孟姜负夫骸骨归来,沿了北洛水南奔;追兵将到,她逃到北高山(同官北五十里)中,渴极了,大哭,忽然地下涌出泉水来了(因为它的声音永远像呜咽一般,故名“ 哭泉 ” ;又因是她的节烈之气所感,故名“ 烈泉 ” )她又走了一段,倦得厉害,逃不动了,追兵紧随在她的后面;正在无奈之际,忽然山峰转移,遮住了她,把追兵隔断了(后来这山就叫做“ 女回山 ” )她走到同官水湾,气力已竭,把丈夫骸骨放在西山(一作“ 金山 ” )石穴下,自己坐在旁边死了土人敬重她的贞节,就地埋葬;又塑了夫妇两像,立庙祭祀石穴中有洞隙,祭祀的时候可以看见金钗的影子这座庙在同官北三里,宜君南三十里,壤地交错,又涉及耀县,所以在这三县的志书上都有记载《关中胜迹图志》说:“ 女回山横断无路,忽道从峡口出” ,可见其险《耀州志》驳遮回之说,以为是负骸回经其间故名,这也不过用了常理来驳辨其迹罢了这件故事, 犹存着汉代人烈性感天的想象,和崩山之说极相近《明一统志》说孟姜女是同官人,清《陕西通志》也这样说;又说适范植仅三日(《郡国志》同)《耀州志》引乔世宁《孟姜女传》,说“ 秦法,役怠者辄填城土中死” ,和《同贤记》所载相同,异乎江浙间厌胜之说。
明季三原人马理作《孟姜女补传》、《祠碑记》、《孟姜女集》, 为孟姜女故事的一个汇集,其中录同官传说尤多但他和乔世宁一样地信了李如圭的话,一口咬定孟姜女是澧州人;他的碑记中又称为“ 前秦澧州人 ” ,甚可异他的文中称孟姜之夫为范喜,又范郎,又范喜郎,想来是以“ 喜” 为名,以 “ 郎” 为称谓的乔世宁说:“ 其夫范氏,亡其名,称曰范郎 也是以郎为称谓之词⋯⋯至于同官一带的孟姜女故事何以会得这般发达,我敢作一假设,大约是由“ 姜嫄 ” 转误的《诗经 · 绵篇》说 “ 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生民篇》又说“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可见姜嫄原是沮漆间的伟大人物沮水出宜君县北,漆水出同官县东北;两水把同官夹在里面,到耀县而合流或者年代久远,姜嫄的奇迹渐渐失去,适有杞梁妻崩城和崩山的传说起来,那地的人就把她顶替了如果这个假设将来有证实的时候,我敢说孟姜女一名亦即由姜嫄而来在第 5《湖南和云南》一节中,顾先生是这样说的:湖南的孟姜女故事似乎到明代才露脸的,但很不可轻视临澧境内有“ 姜女汶 ” ,为澧水所经;它的南岸有小山,顶有“ 姜女庙 ” ,建筑已旧临澧东境为澧县,县治东四十余里有“ 新洲” (一作东南三十里“ 新城镇 ” ),洲有嘉山,一名“ 孟姜山 ” ,面临澧水,风景秀丽。
上有“ 姜女庙 ” ,甚堂皇庙前一峰名“ 望夫台 ” ,是孟姜女望范郎处山下有石四方,各尺许,光明可照,传为 “ 姜女镜石 ” ,石上有很清楚的脚迹(今石已坠入水中)台旁有小竹,名“ 绣竹 ” ,一名 “ 刺竹 ” ,叶子破碎得像丝缕一般相传孟姜女到台上望夫,一路做着针黹,随手把针划叶,后来就变成了新种孟姜女的故宅在山麓明嘉靖十三年(1534 ),湖南巡抚林大辂和澧州知州汪倬增修庙宇,名“ 贞烈祠 ” ,又有 “ 百炼堂 ” 澧人李如圭作祠记,说孟姜女是秦时本州人,夫范郎往筑长城,她在山上筑台而望;久久不归,她不怕险远,亲往寻觅;但寻夫之后莫知所终李如圭是到过同官,听得那边的故事的,于是他并合了两处的话,说她是生在澧州而死在同官的后人信这说的很多,澧州便真成了她的出生地了这件故事,依我的猜测,和舜妃是有关系的《山海经· 中山经》云: “ 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这是说洞庭的女神常游于江、澧、沅、湘之间,以致常有风雨,原为楚人对于洞庭多风雨的一种神话解释《楚辞· 九歌》中有《湘君》和《湘夫人》二篇,叙述相思望远之情,非常的轻迅昳丽。
篇中都有 “ 捐余玦(一作袂) 兮江中, 遗余佩(一作褋) 兮醴浦 ” 的话,“ 醴” 即“ 澧” 湘君和湘夫人当然都是湘水之神;篇中有 “ 帝子降兮北渚” 的话,或即《山海经》 的“ 帝之二女 ” 自战国末以 “ 帝” 为人王阶位的称号,又适有舜娶尧二女的传说,于是秦博士就说湘君是尧女适会舜有 “ 野死 ” 之说,于是《述异记》和《博物志》等书都说舜崩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 相与恸哭, 以涕挥竹, 竹上文为之斑斑然;其地又有 “ 相思宫 ” 、“ 望帝台 ”(这种话虽初见于晋人的书,但看秦博士的话,这种传说是早就有的)因为有这个传说,所以洞庭东岸有“ 黄陵庙 ” 祀尧女又因尧女有这样一段哀伤的故事,和杞梁妻很相像,所以容易起人联想,例如庾信《哀江南赋》云:“ 城崩杞妇之哭,血染湘妃之泪” ,又《拟咏怀》云:“ 啼枯湘水竹, 哭坏杞梁城 ” ,都是 临澧和澧县在洞庭之西,正是帝女湘君游嬉的地方,与黄陵庙迹遥遥相对说不定舜妃的故事传去之后,他们把帝子湘君忘了;孟姜女的故事传去之后,他们又把舜妃忘了,把舜妃那一套家伙都赠与她了,所以舜妃有“ 望帝台 ” 而孟姜女有“ 望夫台 ” ,舜妃挥泪于竹而成斑文,而孟姜女也把针划叶而成“ 绣竹 ” 。
⋯⋯综上所引,顾先生对陕西同官和湖南澧州嘉山两地孟姜女传说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天顺五年( 1461 )编成的《大明一统志》说“ 孟姜女本陕之同官人⋯⋯” ,同官之说,前所未闻,孟姜女成了同官人,于是她从齐籍转入了秦籍了又因为李如圭的“ 作伐 ” ,她才成了澧州人2、嘉山孟姜女似乎是明嘉靖年间的澧州人李如圭杜撰出来的,他为嘉山孟姜女的祠庙写的《贞节祠记》 中说孟姜女是秦时澧州人,他替同官和澧州作伐,说澧州是孟姜女的生处,同官是她的死所,这种“ 硬并 ” 的伎俩,是要碰壁的,例如安肃、山海关、潼关的传说,他便没有方法再去并合3、陕西方面的马理、乔世宁都信了李如圭的话,一口咬定孟姜女是澧州人,甘心牺牲了《一统志》同官产之说4、同官的孟姜女是由“ 姜嫄 ” 转误而来的,这个名字也是由“ 姜嫄 ” 而来5、澧州嘉山的孟姜女是由舜妃演变而来的湖南的孟姜女到明代才露脸,但很不可轻视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陕西方面写《孟姜女传》的乔世宁,和写《孟姜女补传》、《祠碑记》、《孟姜女集》的马理,为什么不依照《一统志》的说法,说孟姜女是同官人,而一口咬定她是澧州人,没有相当可信的依据,仅凭李如圭的话,就“ 甘心牺牲了《一统志》同官产之说 ” 吗?尤其是写了那么多关于孟姜女的文章的马理,他既然搞出了一本 《孟姜女集》 ,说明其中必定有很多关于孟姜女的诗文和传说资料,他应该是当时、 当地的一位研究孟姜女的权威专家, 他必定掌握了很多有力而可信的证据,才敢于改正以朝廷名誉编修的《大明一统志》 中的错误说法以正视听,否则他不怕陕西方面的文人学士和官员,乃至朝廷的口诛笔伐,甚至惹火烧身而获罪吗?另外,李如圭在明中叶乃是朝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澧州五尚书之一,他在同官关于孟姜女一事的所说所为, 究竟有没有确凿可信的依据,甚或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依据呢?如果没有的话,作为一名朝中重臣,两部尚书, 而且还是有 《怀古集》 传世的文学家, 他会轻率地信口胡诌,把自己的个人意愿强加于同官方面,并能让同官方面信服和接受吗?二、嘉山孟姜女传说早期的详细记载为了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我们首先可以举出一条重要依据,即晋代的澧州嘉山人卓云所写的嘉山《孟姜故宅碑文》。
全文如下:云家世居孟姜山之阳,去孟姜故宅仅里许自汉以来, 传有孟姜女 传云:孟姜秦黔中郡人,于今为武陵郡母家澧水之东,宅前有陂泽,岁收鱼千石俗于三月桃花水下,执兰招魂续魄,祓除不祥姜幼,其父携往观之,至途而返,谓其父曰:“ 男女溷杂,何观焉 父曰:“ 吾姜族得奇女子矣 自是足不出户,邻里鲜有见之者长适澧阴范忠,字荩臣,家翠麓之阳翠麓在孟姜母宅南十里,今孟姜山是也 荩臣家贫, 好学躬耕, 姜助之耘, 夜绩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