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教案第三单元第12课 词四首.docx
11页12词四首◊教材分析◊本课所选的四首词都蕴含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渔家傲•秋 思》一词,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苏轼强国抗 敌的政治主张,抒发了作者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对 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 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满江红》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 一首词,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教学目标01 .联系学过的作品,在与诗歌的比拟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 上的美感2 .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每篇作品的思想内涵 和情感基调3 .主要结合本课作品,了解词的起源、开展和流派,比拟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 差异4 .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重难点◊1 .重点:从整体上把握词的内容,感受其中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情感2 .难点:理解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高远的人生目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一起学习过《岳阳楼记》,我们从中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民之情。
其实, 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渔家傲•秋思》来领略他的边塞情怀 二' 学习新课(一)学习《渔家傲•秋思》步骤一 :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1 .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 公”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但因直言进谏而不受重用范仲 淹一生的诗文收录在《范文正公集》里2 .写作背景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他在镇守西北 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 军中的感怀之作步骤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 .听课文诵读,让学生把握诵读的节奏、停顿和语气提问:朗读时的情感是怎样的?明确:消沉、忧郁、哀伤2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塞下(sGi)浊酒(zhu6)燕然(ydn)• ♦ •未勒(G) 羌管(qiGng)寐(mGi)• • •3.学生合作疏通文义,分别概括词的上下阕的内容及表达方式明确:上阕重在写景,描写塞下凄凉的秋景;下阕重在抒情,集中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忧国思 乡之情。
步骤三:精读课文,赏析语言1 .这首词不仅写景雄浑、开阔,抒情深沉、真挚,而且语言简洁含蓄,比方“异”字,统领上阕内 容,准确含蓄请合作赏析本首词的精彩词句明确:“衡阳雁去无留意”从侧面写出了边塞秋景的凄凉;“长烟落日”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 风光,让人想起“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景象,极具边塞的特色;“浊酒”写出了边塞生活条件的艰 苦;“燕然未勒”引用窦宪的典故,使语言精准典雅;“羌管悠悠”运用叠音词,写出了羌管之音的悠 扬、哀伤,更能衬托守边将士的思乡情结2 .请赏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明确:这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描写将军和征夫都已满头白发,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 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3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 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并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确:边塞秋来,风景与中原自是不同南飞的大雁,决意离去,毫不犹豫边声四起,角声犹厉,听之伤心背负层峦叠嶂,在长烟落日中,一座驻军孤城,城门坚闭戍边守土,将士之责;功业 未成,泪洒滂沱纵然乡关万里不得而归,只好借酒浇愁,暂忘烦忧那悠然响起的羌笛之声,仿佛 将寒霜洒落一地。
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酸楚,让人憔悴将士无寐……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雁去,孤寂;边声,凄厉;长烟落日,空旷;孤城紧闭,寂寥这些景物 都隐含着作者的情感体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在抒情的气氛中,也叠映出“浊酒一杯”“燕然未 勒”“羌管悠悠”“将军白发征夫泪”等意象,可见作着是借助诸多意象来抒发情感的,表现出惆怅, 伤感、自勉、悲慨等情感教师小结:整首词通过描写艰苦的守卫边疆的生活,表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意境开阔苍 凉,形象生动鲜明作者忧国与思乡之情相互交织,矛盾纠缠,最终爱国战胜了思乡二)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步骤一 :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1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 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诗、词、文、书、画上均为大家,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之一2 .写作背景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 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 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
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 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下此词步骤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 .应以怎样的语调和气势读这首词?明确:昂扬的语调,奔放的气势2 .学生齐读课文朗诵指导:上阕:描写场面,朗读节奏要稍快,声音要洪亮下阕:抒发豪情,朗读声调要高亢,气势要豪迈3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步骤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明确:词的上阕描绘了出猎时的盛大场面词中的“狂”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狂”在装备齐 全,随从众多;“狂”在百姓倾城而出,观看狩猎「狂”在他自比孙郎,乘马射虎2 .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明确:上阕写出猎时的盛大场面,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 意气风发的气概,同时为下阕的抒情做铺垫3 .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这一情怀又具体表现在哪些词句上?明确:词:“开张”——豪放词句:“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步骤四:品读课文,赏析手法苏轼的这首豪放词作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 的思想感情?明确:①衬托「鬓微霜,又何妨!’'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②用典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以少年孙权自比,显示作者的狂劲和豪兴;“持节云中,何日遣 冯唐”,说明苏轼渴望像魏尚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表现出他要为国立功的壮志词中以 “天狼'邛急喻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④寓情于景借出猎表达了自己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 情教师小结: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渴望报效国家、 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作者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 廷重用的愿望生活中总有许多磕磕绊绊,我们应该像苏轼一样以乐观的心态、豁达的胸怀勇 敢地去面对三、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附:板书设计风景异风景异(一)渔家傲啾思<归无计,(雁去边声角声、 〔千嶂长烟孤城 '燕然未勒、白发泪 J》守边御敌思家爱国(二)江城子•密州出猎(牵黄、擎苍:姿态 信心:亲射虎)“狂[锦帽貂裘:着装 忠心:遣冯唐,渴望(倾城、千骑:行为 决心:射天狼)建功立业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一位英雄带骑兵五十人直闯五万人的金兵大营活捉叛徒,这一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心驰神往 这位青年将军便是当时年仅23岁的辛弃疾他不仅是一位驰骋沙场的爱国战将,还是一位杰出 的词人。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二、学习新课(一)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步骤一 :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1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 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辛弃疾一生以收复中原为志,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2 .写作背景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 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 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中原的理想步骤二:诵读课文,把握大意1 .听录音,借助注解把词读通、读顺,并划出节奏2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点评3 .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小组内交流解决疑难词句步骤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1 .“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啜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 种气氛2 .“沙场秋点兵”的“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明确:不仅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渲染了肃杀的气氛。
3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 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 在沉醉后在梦中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难酬的悲情4 .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 解明确:“赋壮词”就是写雄壮风格的词,故作豪言壮语这首词处处扣着“壮词”来写,开篇即言 “醉里挑灯看剑”,可谓壮怀激烈接着主要写战场上的情景:号角连营,分炙、奏乐、点兵、马快、 弦鸣这些情景再现,既是词人曾经驰骋沙场的回忆,也是他渴望回到战场的心声,可谓豪情万丈 词的结尾,放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是快人快语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感叹 “老之将至”,也暗指壮志难酬,这给“壮词”更增加了慷慨悲凉的色彩5 .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这首词名为抚慰朋友,实那么是抒发词人自己坚决恢复中原,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以及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教师小结: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梦中和抗金队伍战斗的场景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 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消沉的,前后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 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闷之情二)学习《满江红》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成为千古不朽的杰作,历代文人 志士莫不仿效学作鉴湖女侠的这首《满江红》,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 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瑾的《满江红》步骤一 :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1 .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原名秋闺瑾,字塔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中国民 主革命烈士少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2 .写作背景秋瑾不幸生于一个封建家庭,自幼父亲就将她许配给湘潭富家公子王廷钧为妻,两人志趣不 合,婚后情同冰炭1903年春,王廷钧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 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 秋瑾与。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