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诗人白居易教学文案.docx
4页唐代诗人白居易教学文案 唐代诗人白居易 唐代诗人白居易 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近3500首诗篇,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尊重和喜爱 公元772年2月28日(唐大历7年正月20日),白居易诞生于河南郑州新郑县东郭宅他的父亲白季庚曾任彭城县令白居易从小就很聪明,5、6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辨别声韵关于他的聪明,史书上有很多记载,他自己也有不少叙述这自然是他成为一个大诗人的有利条件,但更重要的还是他的勤奋和好学他从小就背诗诵文,青年时代更加酷爱学习他每天很早就起来读书,从清晨一直读到深夜遇到好诗、好文章,就反复阅读,一读就是几十遍、上百遍除了读书,就是练习写诗、写字,天天伏在桌子上写,天长日久,连胳膊肘上都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茧子《与元九书》上对他这段的学习,有过一段生动的记载:“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学问不仅来自书本,也来自社会生活白居易从11岁起,为避兵祸,就离家远游,南北奔走有一首诗生动地记叙了这段苦难的游历生活:“孤舟三通楚,赢马四经秦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东西不暂住,来往若浮云离 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
贫困的生活,使他接近了人民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访贤问圣,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了解战乱、灾荒和残酷的阶级剥削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夜宿农家,他便同村夫村妪亲切交谈,了解乡俗俚语,收集土语方言长期的漫游和广泛的接融社会,使白居易增长了渊博的知识29岁那年,他考中了进士,做了校书郎,开始踏入官场805年,他改任周至县尉,帮助县令维持治安,催讨赋税和徭役 漫长的仕途,使他深刻地了解了社会的上层,更了解社会的下层,积累了丰富的题材公务之余他把一切时间都用在了写诗上白居易的诗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富于人民性他敢于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虐、荒淫与腐朽,同情人民的遭遇、凄凉与苦难他每遇不平,就展纸命笔 唐朝从贞元末年起,宫廷需要的东西由宦官到市上直接采购,这些人横行不法,甚于强盗,常常买了东西不给钱,随便撕一块破绫抵价,人民敢怒不敢言白居易看到这种情形,悲愤填胸,于是便写下了著名的长诗《卖炭翁》在这首诗里,他刻划了一位伐薪烧炭的老人,“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由于他的一切都要依靠于木炭,所以在严寒的冬天,仍“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老人满指望卖个高价儿,谁料“两骑翩翩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刺,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可怜的老人,一个钱也没有拿到,得到的仅是“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在他的诗作中,为人民呼吁呐喊的杰作比比皆是有的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如在《杜陵叟》中,他就爆发出来这样的怒吼:“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有的揭露了兵役制度的残酷,如在《新丰折臂翁》中,他借一个88岁老翁之口,追述当年人民不愿参加不义之战的情景诗中描写当时拉兵的情况是:“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老翁年轻时为躲避抓兵,“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造成终身残废的悲剧有的以深切的同情,描述了农民的疾苦,如在《观刈麦》中,他描写了农民“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勤劳动场面和“家田输税尽,食此充肌肠”的贫苦生活;在《采地黄者》中,他写了农民终日像牛马那样辛劳却食不果腹,而地主的马却有“残粟”(余粮),他悲愤地写道:“愿易马残粟,救此苦肌肠!” 白居易还以大量的诗篇诉说了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在《后宫词》中,他写道:“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