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世纪文艺复兴.doc
14页发现中世纪之光——评哈斯金斯及其“12世纪文艺复兴”研究内容提要: 美国史家哈斯金斯认为中世纪的文化并非始终衰颓,在12世纪前后曾取得较大发展,他称之为“12世纪文艺复兴”哈斯金斯的学说不仅充满历史连续性的光彩,有力地反驳了中世纪为“黑暗时代”的陈说,而且其立足文化繁荣与社会转型的内在关联的研究,在西方学界影响甚大本文介绍了哈斯金斯其人其作和他的“12世纪文艺复兴论”,并从研究视角、编纂特色、史学思想、学术地位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予以了评析关键词: 哈斯金斯、 12世纪文艺复兴、历史连续性、 西方史学 一、哈斯金斯其人其作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兰克主义带领西方史学一路高歌,演绎那个属于历史学的伟大时代的最后华章之际 兰克为西方客观主义史学创始人在19世纪后半叶的诸专业史学流派中,客观主义史学和实证主义史学影响最大郭小凌老师在其《西方史学史》中指出,实证主义史学受客观主义史学影响巨大,以至二者实际上可以互换标签所以,这里用兰克客观主义史学作为19世纪后期西方史学大发展的领袖一位天才史家成为“美国复兴中世纪研究的灵魂人物” 引自西奥多.E.蒙森为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撰写之前言,张堂会、朱涛译,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0年,P4;原文语出法国著名中世纪史专家F.约恩.德.朗葛莱。
他不仅系统考察了11至13世纪的诺曼制度,而且对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知识教育史表示出特别关注,并在实践上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开拓了崭新天地,他就是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Charles Homer Haskins,1870—1937) 从人生经历上看,哈斯金斯无疑是又一例少年成名的典范他17岁即获得霍普金斯大学学士学位;20岁取得博士学位,且甫一毕业即被聘留校执教;两年后,哈斯金斯来到威斯康星大学,开始了在这里十个寒暑的工作期间,他以核心创始人的身份出任了美国中世纪学会主席;到他32岁时,他已经成为哈佛大学的历史系教授(数年后任该校文理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并且享誉学林哈斯金斯的成功,除了来自于他博学的父亲自幼不懈地训练他希腊语、拉丁语等古典语言知识,为他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更取决于他本人的睿智、勤奋和持恒根据哈斯金斯的好友F. M. 鲍威克(F.M.Powicke)对他的回忆文章,后者在哈佛期间不仅奔忙于各种行政事务,而且坚持从事学术研究,并热衷于以系列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们宣传自己的成果;尽管显而易见的、巨大的工作压力包围着他,但他似乎从来都能坦然而平静地处理 见[美]F. M. 鲍威克:《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郭子林译, Woodrow Wilson)的要求,作为美国代表团领袖赴巴黎和会参加谈判。
事实上,早在1902年,这位后来著名的“理想主义总统”,而当时还只是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兼一名历史学者的威尔逊,就已经被自己这位声名赫赫的同行所征服,几番盛邀他前往普林斯顿只是,当时的哈斯金斯一心追随另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rner),拒绝了威尔逊,而选择与后者一起走进哈佛特纳与哈斯金斯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后者不仅从特纳身上习染了客观主义史学重视文本考据与实证的治学风格,而且,他正是从特纳那里接过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的交椅的(1926年)作为美国“新边疆说”的创立者和所谓“新史学”的始作俑者,特纳具有创新勇气的史学研究对哈斯金斯产生了深刻影响倘若说,特纳是从空间上对美国早期历史进行了全新视角的分析,那么,哈斯金斯则从时间上对欧洲中古晚期历史予以了颠覆 关于哈斯金斯的性格,我们从包括上述的鲍威克那样的一些学者的描述中可见一斑首先,哈斯金斯的话语不多,一是不喜夸夸其谈或作无用空言,二是不喜那种没完没了的历史争论,三是不愿在思维模糊的情况下信口开河他总是“用一种拘谨的口吻和简短明快的语句自由地谈论”,并且,这些话必然是“协调经验的严格表述,决不是模糊的或感情用事的或者有抱负的”,“是观点的交流而非迅速的给与取”。
他的批评一般靠推论而非确定的语句来表达”他的所有立场、观点一定是建立在给出证据的前提之下 见[美]F. M. 鲍威克:《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郭子林译, 引自西奥多.E.蒙森为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撰写之前言,张堂会、朱涛译,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0年,P2;原文载于《纵览》第414页,由布雷克、考夫曼和兰德所撰写的讣告,1939年版30年代,当哈斯金斯在痛苦中与病魔作战,他又表现出令人震撼的、坚如磐石的意志力对此,兰德这样描述道:“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最后几个月,他那些被允许简短会晤的朋友在这个身体的牢笼中看到了钢铁般的毅力、敏锐的思想、愉悦的心情、对往日友谊的忠诚他经常见到的那些人、他钟爱的妻子和孩子们、他信任的护士,从未从他的口中听到过不满的声音和疼痛的叫喊他惊叹:“他是查尔斯.哈斯金斯的胜利,而非他的失败 见[美]F. M. 鲍威克:《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郭子林译, 哈斯金斯一生著述颇丰,包括《欧洲历史上的诺曼人》(1915年)、《诺曼人的制度》(1918年)和两本论文集:《中世纪科学史研究》(1924年)和《中世纪文化研究》(1929年)他最有名的作品是1927年出版的《大学的兴起》和《十二世纪文艺复兴》。
前者是作者在布朗大学开设的系列讲座的演讲稿合集,一本专门性著作,却简洁明了地展示了中世纪欧洲大学兴起的图景:第一章介绍以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为代表的欧洲最早的大学的兴起原因、情况和基本制度;第二章介绍中世纪大学的教科书、考试制度、教师的学术地位与学术自由;第三章介绍当时大学学生的生活《十二世纪文艺复兴》则是一部综合性著作,它以“中世纪兼具连续性与变化的双重特征”为基本指导思想,认为15、16世纪发源于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不是一蹴而就、没有源头的,“历史的连续性否定在前后相继的世纪之间存在如此明显而强烈的反差;现代研究也表明,中世纪没有我们以前认为的那么黑暗和停滞不前,而文艺复兴也没有我们以前认为的那么光明和突然 [美]哈斯金斯:《十二世纪文艺复兴》序言,张澜、刘疆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P1—2恰恰是所谓黑暗的、沉沦的“千年中世纪”,才“包含了大量形形色色的民族、制度、文化形态,展示了历史发展的许多进程,蕴含了现代文明许多方面的起源” [美]哈斯金斯:《十二世纪文艺复兴》,张澜、刘疆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P1该书除第1至3章为对基本含义、历史背景和运动载体等进行概括性介绍外,余下9章皆为对12世纪文艺复兴表现的具体论述,包括拉丁著作的流行、市民文学的滥觞、罗马法的复活、历史学的发展、希腊和阿拉伯知识的传播、科学与哲学的进步、新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出现、城市文化的兴起,以及大学的成立等。
二、哈斯金斯的“12世纪文艺复兴”论 “中世纪展示了生命、色彩和变化,表现出对知识和美丽相当热烈的追求,在艺术、文学和制度上取得了颇具创造性的成就 [美]哈斯金斯:《十二世纪文艺复兴》序言,张澜、刘疆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P1—2就是在这样一个精彩的总体理念下,哈斯金斯将“12世纪文艺复兴”这个并非自己首创的文化术语“早在1840年,一些法国学者就提出了这一概念然而,当时它仅仅是个名称而已,只是随着哈斯金斯《复兴》的出版,才有了丰富的内涵——转引自夏继果:《哈斯金斯与12世纪文艺复兴》,《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引向深入,从多个层面立体阐释其独特性与重要性,并通过与加洛林文艺复兴、奥托文艺复兴、意大利文艺复兴相提并论,激起了同行们的广泛兴趣 哈斯金斯认为12世纪是“一个在许多方面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时代这是十字军的时代、城镇兴起的时代、西方最早的官僚国家形成的时代这一时期,罗马式建筑步入顶峰,哥特式建筑开始兴起,方言文学开始出现,拉丁古典著作、诗歌和罗马法走向复兴,吸收了阿拉伯人成就的希腊科学和大量希腊哲学得到了恢复,并且诞生了第一批欧洲大学 [美]哈斯金斯:《十二世纪文艺复兴》序言,张澜、刘疆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P1—2。
因此,这个世纪本该是不容历史学家们所忽视的;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普遍视中世纪为“不变的、静止的和落后的事物的同义词” [美]哈斯金斯:《十二世纪文艺复兴》,张澜、刘疆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P1而对上述伟绩或予以否认,或不以为然,或讳莫如深,造成了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错乱,这使哈斯金斯感到不安为了改变人们心中的固有印象,他援引“文艺复兴”这个举世瞩目的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社会取得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注意的是,“12世纪”在这里必须被理解为一个模糊的断代,其范围应上下各延展50年因为哈氏觉得“世纪”这个词充满了突兀的断裂感,主张予之以“宽松化”,“以便既能涵盖12世纪本身又能涵盖紧挨着12世纪的年份,同时又能显示对这一文明的突出特点的核心时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美]哈斯金斯:《十二世纪文艺复兴》,张澜、刘疆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P4—5 哈斯金斯认为拉丁古典著作,主要是指文学领域的著作,是罗马帝国灭亡以来西欧文化发展的晴雨表 [美]哈斯金斯:《十二世纪文艺复兴》,张澜、刘疆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P62拉丁文学传统的强弱是衡量欧洲文化兴衰的重要尺度在他看来,拉丁文学传统在中古欧洲遭遇了三落三起的跌宕命运,即,在5至8世纪蛮族侵入浪潮中饱受摧残,继而,8世纪末至9世纪加洛林王朝稍有回归,但在10世纪的封建混战中又被践踏,随后,11世纪后半叶和12世纪重又兴起, 13世纪时拉丁文学在拉丁学术活跃的光环下再趋黯淡,直到14、15世纪终于迎来全面复兴。
[美]哈斯金斯:《十二世纪文艺复兴》,张澜、刘疆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P100他分析道,12世纪的拉丁古典著作复兴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对拉丁作家,尤其是拉丁诗人作品的广泛阅读和评价”;其次是“对语法和修辞的积极研究和运用”;再次,“表现在大量拉丁散文和韵文的创作上 [美]哈斯金斯:《十二世纪文艺复兴》,张澜、刘疆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P100最后,“出现了对这些著作的大量评注和分析 [美]哈斯金斯:《十二世纪文艺复兴》,张澜、刘疆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P115他指出,沙特尔和奥尔良是这一时期的拉丁文学复兴中心,而对时人影响最大的古典作家莫过于维吉尔、奥维德、西塞罗、贺拉斯等与拉丁文学相伴随的是拉丁语的流行就其普及程度而言,拉丁语是当时欧洲的通用语言这种通用性不仅行之于不同地理区域和世俗国际,也行之于宗教组织 [美]哈斯金斯:《十二世纪文艺复兴》,张澜、刘疆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P86而且,“12世纪的拉丁语是相当地道的和符合语法规则的拉丁语;形容词与名词性实词一致,动词与他的主格一致;ut控制虚拟式,从句遵循主句规定的语气和时态词汇非常丰富.....” [美]哈斯金斯:《十二世纪文艺复兴》,张澜、刘疆译,上海三联书店,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