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考总复习:函数综合--知识讲解(提高).doc

17页
  • 卖家[上传人]:lil****ar
  • 文档编号:271250765
  • 上传时间:2022-03-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03.50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考总复习:函数综合—知识讲解(提高)【考纲要求】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各象限和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求点关于坐标轴、坐标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求线段的长度,几何图形的面积,求某些点的坐标等.2.函数的有关概念 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函数值、函数的图象、函数的表示方法.3.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常见的题目是确定图象的位置,利用函数的图象确定某些字母的取值,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问题.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说明函数值的变化趋势,又能反过来判定函数图象的位置.4.函数的解析式求函数的解析式,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对称轴方程,利用函数的解析式来求某些字母或代数式的值. 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常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三角形的面积、边角关系、圆的切线、圆的有关线段组成综合题.【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考点一、平面直角坐标系1.相关概念 (1)平面直角坐标系 (2)象限 (3)点的坐标 (1)坐标轴上的点 (2)一三或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 (3)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上的点的坐标 (4)关于x轴、y轴、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1)平面上一点到x轴、y轴、原点的距离(2)坐标轴或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3)平面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1)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2)利用坐标表示平移要点诠释: 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1)点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2)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3)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考点二、函数及其图象5.函数的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要点诠释: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考点三、一次函数1.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2.一次函数的意义 4. 一次函数的图象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要点诠释: 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就是要确定正比例函数定义式(k0)中的常数k;确定一个一次函数,需要确定一次函数定义式(k0)中的常数k和b.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考点四、反比例函数3.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要点诠释: 反比例函数中反比例系数的几何意义,如下图,过反比例函数图像上任一点 作x轴、y轴的垂线PM,PN,垂足为M、N,则所得的矩形PMON的面积S=PMPN=. ∴.考点五、二次函数4.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要点诠释:1、两点间距离公式(当遇到没有思路的问题时,可用此方法拓展思路,以寻求解题方法) 如图:点A坐标为(x1,y1),点B坐标为(x2,y2),则AB间的距离,即线段AB的长度为. 2、函数平移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3、二次函数的最值如果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那么函数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即当时,.如果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那么,首先要看是否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若在此范围内,则当x=时,;若不在此范围内,则需要考虑函数在范围内的增减性,如果在此范围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当时,,当时,;如果在此范围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当时,,当时,. 4、抛物线的对称变换①关于轴对称 关于轴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 关于轴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②关于轴对称 关于轴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 关于轴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③关于原点对称 关于原点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 关于原点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④关于顶点对称 关于顶点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关于顶点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⑤关于点对称 关于点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根据对称的性质,显然无论作何种对称变换,抛物线的形状一定不会发生变化,因此永远不变.求抛物线的对称图象的表达式时,可以依据题意或方便运算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形式,习惯上是先确定原抛物线(或表达式已知的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及开口方向,再确定其对称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及开口方向,然后再写出其对称抛物线的表达式.考点六、函数的应用2. 反比例函数的实际应用3. 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要点诠释:分段函数是指自变量在不同的取值范围内,其关系式(或图象)也不同的函数,分段函数的应用题多设计成两种情况以上,解答时需分段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需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因此,分段计算的应用题成了近几年中考应用题的一种重要题型.【典型例题】类型一、用函数的概念与性质解题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是(4,0),点P是第一象限内的直线y=6-x上的点,O是坐标原点(如图所示):   (1)P点坐标设为(x, y) ,写出ΔOPA的面积S的关系式;   (2)S与y具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写出这函数中自变量y的取值范围;   (3)S与x具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4)如果把x看作S的函数时,求这个函数解析式,并写出这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   (5)当S=10时,求P的坐标;   (6)在直线y=6-x上,求一点P,使ΔPOA是以OA为底的等腰三角形. 【思路点拨】本例的第(1)问是“SΔOPA”与“y”的对应关系,呈现正比例函数关系,y是自变量;第(3)问是“S”与“x”的对应关系,呈现一次函数关系,x是自变量;第(4)问是“x”与“S”的对应关系,呈现一次函数关系,S是自变量,不要被是什么字母所迷惑,而是要从“对应关系”这个本质去考虑,分清哪个是函数,哪个是自变量. 【答案与解析】  解:(1)过P点作x轴的垂线,交于Q,    SΔOPA=|OA|·|PQ|=×4×y=2y.   (2)S与y成正比例函数,即S=2y,    自变量y的取值范围是0<y<6.    (3)∵ y=6-x, ∴ S=2y=2(6-x)=12-2x,    ∴ S=-2x+12成为一次函数关系,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0<x<6.   (4)∵把x看作S的函数,    ∴ 将S=-2x+12变形为:x=,即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x=-+6.    自变量S的取值范围是:0<S<12.   (5)当S=10时,代入(3)、(4)得:x=-+6=-+6=1, S=2y, 10=2y,  ∴ y=5,    ∴ P点的坐标为(1,5).   (6)以OA为底的等腰ΔOPA中,    ∵ OA=4, ∴OA的中点为2,∴x=2,    ∵ y=6-x, ∴y=4. 即P点坐标为(2,4). 【总结升华】数学从对运动的研究中引出了基本的函数概念,函数的本质就是对应,函数关系就是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对应关系. 函数的概念中,有两个变量,要分清对应关系,哪一个字母是函数,哪一个是自变量.比如“把x看作S的函数”时,对应关系为用S表示x,其中S是自变量,x是函数. 举一反三:【变式】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k为正整数. (1)求k的值; (2)当此方程有两个非零的整数根时,将关于x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向下平移8个单位,求平移后的图象的解析式;(3)在(2)的条件下,将平移后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在x轴下方的部分沿x轴翻折,图象的其余部分保持不变,得到一个新的图象,请你结合这个新的图象回答:当直线与此图象有两公共点时,b的取值范围. 【答案】解:(1)由题意得,≥0 . ≤3 . 为正整数,1,2,3. (2) 当时,方程有一个根为零;当时,方程无整数根; 当时,方程有两个非零的整数根.综上所述,和不合题意,舍去;符合题意.当时,二次函数为,把它的图象向下平移8个单位得到的图象的解析式为. (3)设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交于、 两点,则. 依题意翻折后的图象如图所示.当直线经过A点时,可得;当直线经过B点时,可得.由图象可知,符合题意的b的取值范围 为. 2.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BC=4,点P在BC边上运动,连结DP,过点A作AE⊥DP,垂足为E,设DP=x,AE=y,则能反映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                                 (A)          (B)          (C)          (D)【思路点拨】本题应利用△APD的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求得y与x的函数关系;或由△ADE∽△DPC得到 y与x的函数关系.【答案】C ;【解析】△ADE∽△DPC得到,从而得出表达式;也可连结PA,由得到表达式,排除(A)、(B).因为点P在BC边上运动,当点P与点C重合时,DP与边DC重合,此时DP最短,x=3;当点P与点B重合时,DP与对角线BD重合,此时DP最长,x=5,即x的临界值是3和5.又因为当x取3和5时,线段AE的长可具体求出,因此x的取值范围是3≤x≤5.正确答案选(C).【总结升华】解决动点问题的常用策略是“以静制动,动静结合”.找准特殊点,是求出临界值的关键.动态问题也是中考试题中的常见题型,要引起重视.举一反三:【变式】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开始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但行至中途自行车出了故障,只好停下来修车.车修好后,因怕耽误上课,他比修车前加快骑车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下面是行驶路程s(m)关于时间t(min)的函数图象,那么符合这个同学行驶情况的图象大致是( ).  【答案】A表示小明一直在停下来修车,而没继续向前走,B表示没有停下来修车,相反速度骑的比原来更慢,D表示修车时又向回走了一段路才修好后又加快速度去学校.选项C符合题意.类型二、函数的综合题3.如图,把Rt△ABC放在直角坐标系内,其中∠CAB=90°,BC=5,点A、B的坐标分别为(1,0)、(4,0),将△ABC沿x轴向右平移,当点C落在直线y=2x-6上时,线段BC扫过的面积为( )A.4 B.8 C.16 D. ABCOyx【思路点拨】此题涉及运用勾股定理;已知一次函数解析式中的y值,解函数转化的一元一次方程求出x值,利用横坐标之差计算平移的距离;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答案】C;【解析】将△ABC沿x轴向右平移,当点C落在直线y=2x-6上时即当y=4时,解得x=5,所以平移的距离为5-1=4,又知BC扫过的图形为平行四边形,高不变为:,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4×4=16.【总结升华】运用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