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完美无憾版).ppt
47页《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主讲人:郑龙云 制作团队: 鲁迪 郑龙云 曾建红 孙汴京 刘平 鲍雨萍 杨贝贝李平平 陈翔,P99,作品简介作品名称: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作者:冯梦龙 作品体裁:话本 出自:《警世通言》 年代:明朝,作者简介,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部话本作品,作品讲述了古代非常有名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柴夫钟子期,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作品通俗易懂,在当时很受听客的喜欢,它已成为中国古代话本的典范之一作品综述,作品人物简介,俞伯牙俞瑞,字伯牙,春秋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钟子期 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清代】丁观鹏《伯牙抚琴图》,,俞伯牙遇知音钟子期,给下列生字注音,商贾 郢都 修聘 桑梓 驷马,兰桡 更深 回嗔 忖度 樵夫,斫成 醴泉 僭谈 酬酢 箬冠,gǔ yǐng pìn zǐ sì,zhuó lǐ jiàn chóu zuò ruò,ráo gēng chēncǔnduóqiáo,·,·,·,·,·,·,·,,·,·,·,·,·,·,·,·,·,春秋战国时期,官至晋国上大夫的楚国郢都人氏俞伯牙,精于音律,善操琴。
一年,俞伯牙奉晋主之命使楚,办完公事,扬帆远乡省亲 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时值中秋,适逢雨止云开,明月当空伯牙在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抚琴案间,以遣情怀方弹一曲,琴弦忽断,伯牙大惊,料有人听琴,遂下船查看见有樵夫立于岸上,经两厢辩琴论艺,伯牙始知此人非俗士,于是邀其入舟,此人乃钟子期也主要情节,一年以后,俞伯牙重回故地时,子期不幸离开了人间 伯牙面对一丘新土,悲痛欲绝,便在坟前抚琴祭奠,重弹“高山流水”以寄托哀思,琴声惊天动地,哭声悲切,招来山中黎民百姓围观,闻琴韵铿锵,大声鼓掌而散 伯牙见此情景更为伤心,对天长吟:“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吟罢,伯牙从衣间取出小刀,割断琴弦,向祭台上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从此碎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小说的高潮是在最后的摔琴,可是从文字的分量上来看并不重,因为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后面的这一摔 在钟子期的坟前放声大哭,然后抚琴怀念,“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如此深痛的演奏却让听者大笑而散,这其实更加剧了俞伯牙的悲 也许,当时的俞伯牙并没有摔琴的意思,可是看到这样的情景他的心绪已沉痛到极点,于是把那把好琴“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
并浩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人生在世,能够称得上朋友的人本就不多,而能够当得“相知”的,更是寥寥,于是想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一句话中包含了多少的沧桑和寂寞,同时又是多么的满足和安慰 由此对知音的故事有更多的理解和回味文章主旨,问题一,俞伯牙为什么会摔琴谢知音?,只有钟子期能够听懂他的琴音,是真正的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没有了心灵相通的知音,觉得知音难求,精神交往不复存在,于是摔琴感谢真正听懂他的琴曲的知音人钟子期,让摔碎的琴伴随着知音人在地下长眠人琴俱亡: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为“睹物思人,痛悼亡友”之典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情同手足:比喻朋友之间关系密切,如同亲兄弟姐妹问题二,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从相遇、相识、相知进而成为知音的? 情节如何展开?,第一阶段,知音缘起 中秋月夜,俞伯牙船上弹琴,恰巧被避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了船上的俞伯牙与岸上的钟子期由于身份地位不同,发生误解,产生了矛盾——相互排弃第二阶段,船中交谈 钟子期讲论琴理,尤其是那段精彩乐理独白,深深地打动了俞伯牙,促使俞伯牙有了进一步了解和交流的心理愿望。
可见,钟子期精通乐理,音乐造诣高,素养好,交待了钟子期能够听琴的主要原因 这是两个知音交流的初始阶段第三阶段,鼓琴弹奏 俞伯牙考验钟子期,鼓琴弹奏“高山流水”的曲子,钟子期不仅看出俞伯牙鼓琴技艺高巧,而且还听出了俞伯牙意在高山还志在流水钟子期听音知心,破译了俞伯牙的隐藏的期待信息 这是知音交流的验证阶段第四阶段,结为兄弟 钟子期精彩的乐理独白和擅长听音知心,让俞伯牙佩服得五体投地,由衷地庆幸自己确确实实地遇到了知音,以致促膝交谈,情感交流越来越深,因而抛弃了身份地位的悬殊差别,二人结为兄弟,成为真正的知音并相约来 年再聚首,巩固知音,保持知音的延续不绝 二人通过初始、验证和升华,步步深入地完成了知音的精神交流——相互交融 这是知音交流的升华完成阶段第五阶段,知音断绝 第二年中秋节,伯牙在相约地鼓琴等知音,知音苦等不来,事情发生突变,原来钟子期由于劳累,已病亡俞伯牙遂在钟子期的坟前摔琴谢知音,原因是:“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把故事推上了高潮,同时也戛然而止,产生余味无穷审美期待和精神上的共鸣——相互感应小结,知音缘起 成为知音 知音断绝,问题三,为什么只有钟子期才能听懂俞伯牙的琴声?,钟子期音乐素养也很高,虽很贫穷,但精神状态很好,是以冷静的旁观者心态听琴音的,是逐渐地通过言语交流、弹琴听乐的来实现知音的,带有一种君子阳刚、坦荡、豁达的豪放气派。
问题四,为什么本文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明朱权成《神奇秘谱》,“《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 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后人无从 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所以,后人虽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对音乐并无切身体会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晋]陶渊明《杂诗》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宋]岳飞《小重山》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唐]贾岛《送无可上人》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现代]鲁迅赠瞿秋白 士为知己者死 [谚语],诗词觅“知音”,《月夜听卢子顺弹琴》李 白,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郡中夜听李山人弹三乐》白 居 易,风琴秋拂匣,月户夜开关 荣启先生乐,姑苏太守闲 传声千古后,得意一时间 却怪钟期耳,唯听水与山《示孟郊》孟 浩 然,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 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 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 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赠道士参寥》-- 孟 浩 然,蜀琴久不弄,玉匣细尘生 丝脆弦将断,金徽色尚荣 知音徒自惜,聋俗本相轻 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问题五,你对本文中俞伯牙与钟子期两人之间知音关系的看法?,摔琴谢知音两千年来倍受称颂,成千古绝响我以为可欣赏,但不必效仿 艺术真理应是,高雅的内容与大众所能接受的形式相结合,雅俗共赏,才能实现其审美价值主旨升华,诚信品德和诚信精神 相交相知与功名利禄无关、与时间地点无关 相知相交可以超越血缘、身份、地位 从社会伦理层面看,俞、钟二人的友情传奇具有守情重义、重信守诺、淡泊名利的人文意蕴小说中有这样—段描写: 俞伯牙在江边邂逅钟父, 钟父告诉俞伯牙:子期为了践行中秋在江边恭候伯牙的诺言, 遗嘱老夫在他死后将他葬于马鞍山俞伯牙登岸之地 俞伯牙祭完子期摔琴后对钟父说: “待下官回本朝, 上表告归林下。
那时却到上集贤村迎接老伯与老伯母同到寒家, 以尽天年吾即子期, 子期即吾也 这就叫做一诺千金, 终身不渝, 它彰显了中华民族是—个讲诚信、负责任的民族古人知音情谊拓展,守信 守约,《庄子·盗跖》:“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战国•魏策》:魏文侯与虞人【虞人,掌山泽之官】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为报答知遇之恩,甘愿献出生命,春秋时,晋国人豫让投奔智伯后,受到重视与尊敬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杀死,豫让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一定要报答智伯意思是志士要为欣赏自己的人献出生命,美女要为喜爱自己的人打扮他将替智伯报仇于是他躲进山里,改变自己的形貌,又用吞火炭的方式弄坏自己的声带,不让别人听出自己的声音经过伪装后,他找机会接近了赵襄子,不料被赵襄子察觉豫让看见报仇无望,便自杀了《战国策》) 豫让吞炭(元杂剧中的一个经典剧目),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一次出使晋国,路经徐国时,去拜见徐君两人闲谈时,徐君将季札所佩的宝剑把玩许久季札很明白徐君想要宝剑,但因为出使上国,必须带上佩剑,因而没有送给徐君。
季札完成使命归国时,经过徐国,想把宝剑赠给徐君,遗憾的是此时徐君已死,季札便将宝剑赠送给徐君的继承人但徐君的继承人说:“先君没有遗命,我不敢接受您的剑季札见嗣君坚辞不受,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方才离郑回国徐国人作歌称赞他道:“延陵季子呵不忘故旧,千金之剑呵挂于陵墓《史记·吴太伯世家》、汉·刘向《新序·节士》) 后用此典(季札挂剑)形容守诺重信,始终不渝;也用此表现悼念亡友等彼此相知、信任,春秋时,齐国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管仲曾感叹说:“我年少时穷困,曾经同鲍叔合伙做生意,总是多分钱给自己,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是因为我贫困我曾替鲍叔牙办事,结果很糟,鲍叔不认为我愚笨,而知道是因为事情有顺利不顺利我曾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罢免,鲍叔不认为我没有贤能,而知道是因为不逢时我曾参加三次战争,三次败逃,鲍叔不认为我胆怯,而知道是因为我家有老母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自杀,我却甘愿受辱成为囚犯,鲍叔不认为我无耻,而知道我不在意小节,而是以不能名扬天下为耻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的鲍叔啊!”(《列子·力命》) 友谊真挚,交情牢固,东汉豫章宜春人陈重从小与同郡雷义为友太守张云推举陈重为孝廉,陈重为了让给雷义,前后上书十多次推辞,张云不听从。
第二年,雷义也被推举为孝廉,两人同在郎署任职,又都被任命为尚书郎后来雷义因代同僚受过而被罢黜,陈重也辞病回乡雷义回到家乡,又被举为茂才,他坚决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听,雷义就装疯披发而逃乡里有谚语云:“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后汉书·独行传·陈重》,《后汉书·独行传·雷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