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兼评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概念.doc
8页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一一兼评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概念【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是新 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延伸和发展,它为马克思科学的社会 批判理论奠定了惟一的合法性基础晚年卢卡奇的社会存 在概念虽然已经在总体上接近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但其 中依旧还存在一些形而上学的残余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存在/物质/卢卡奇/形而上学【正文】马克思自己从来没有定义过一个社会存在概念,但是, 无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还是发展来看,这一未被正 式界定的概念都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存在实际就是新唯物 主义的物质概念的延伸和发展因此,社会存在概念是决 不能像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在一般存在概念前加一个 “社会的”定语就足够了从新物质概念到具体历史的社 会存在范畴,马克思不仅扬弃了旧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实 体性和机械性,而且颠覆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唯心主 义的存在概念,凸现了存在论和真理论的本质关联,从而 为科学的社会批判理论确立了惟一的合法性基础卢卡奇晚年创作的《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虽然在总体上已经 非常接近马克思的科学的社会存在论,但是,其中依旧还 存在一些形而上学的残余一、马克思的新物质观与社会存在在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的最初阶段,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他最重要的哲学理论根据,但是,费尔巴哈 却不可能在政治批判中给予马克思以决定性的影响。
因为 费尔巴哈虽然认为“有区别的(物质)实体” “是历史的本 质,是国家的本质,是宗教的本质”(注:《费尔巴哈选 集》上卷,三联书店195 9年版,第116页但由于他 所理解的人的活动不外乎欲望、情感和意志,历史、国家 和宗教等等的本质也就只能归结于人的情感和意志这就 是说,他同哲学史上的一切旧唯物主义者一样,未能走出 历史唯心主义一步不过,把人确定为国家和法的真正主 体,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确给予马克思以强有力的推动, 使马克思首先在社会历史领域完成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实 际的情形是,马克思一开始并没有把费尔巴哈哲学当作一 种唯物主义来接受,他和费尔巴哈一样甚至不愿接受唯物 主义这个名词,而宣称自己是现实的人道主义者在费尔 巴哈主宾倒置批判方法的引导下,他批判了黑格尔《法哲 学原理》中的“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抽象地表达了 家庭(财产)和国家(法)关系上的唯物主义在《克罗 茨纳赫笔记》中,马克思通过自己的历史研究进一步认识 到:不是政治国家支配私有财产,而是私有财产支配国家, “国家制度在这里就成了私有财产的国家制度”(注:《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80 页。
马克思由此跨出了走向“历史的”唯物主义的第一 步就其思想发展的实际进程而言,马克思从未把宗教、 法和国家这些后来称为上层建筑的现象归结为任何一种物 质实体,也没有试图从作为实体的人的本质中引申出这些 现象,而自始就是从人的活动、财产关系和物质利益出发 来说明这些现象的起源和本质的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 私有财产、它的现代形式(资本)的历史起源和发 及它们与现代国家的关系马克思的新物质观的萌芽和成 熟过程就是与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密切相关的费尔巴哈催生了马克思的新物质观,即前者以自己的 “感性”、“对象性”理论推动了后者向唯物主义的最初转 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文简称为《手稿》) 中,马克思以敬仰的口气评论了费尔巴哈的这一思想,指 出:“感性(见费尔巴哈)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 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 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注:《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不过对于马克思而言,感性不只是一种直观的、可以触摸的对象,它同时涵盖了人的现实需要和为实现这种需要而 进行的行为即感性活动(对象性劳动)正是借助这个概念, 马克思得以在当时的认识水平上构想了 “人的自我产生过 程”,即以劳动为基础的人的自我确证、自我否定和否定之 否定的历史辩证法。
这种历史观虽然没有摆脱黑格尔思辩 辩证法的唯心主义藩篱,但却牢牢确立了自然存在的优先 性以及人的主体活动对社会存在的建构性,初步阐明了现 代社会的历史起源:“私有财产的运动__生产和消费__ 是以往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表现,也就是说,是人的实 现或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 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 规律的支配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 出版社1979年版,第1 21页虽然《手稿》中的物质观在诸多方面都己经超越了旧 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但是我依旧认为它还没有最终实现物 质概念上的革命因为支撑这一物质概念运作的思维方式 仍然是旧本体论的这种旧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固然有来自 旧唯物主义的残余影响,但主要地还是表现了黑格尔思辩 唯心主义的隐性桎梏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虽是一个普遍的 总体性的关系存在,但按照其目的论的返回式的运动图式, 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先验地设定的、一成不变的,所谓运 动和发展,不过是绝对精神先使自己对象化、外化,然后再扬弃对象化、外化而返回自身在这里,出发点和归宿 是一个绝对不变的本质、本体由此可见,黑格尔的绝对 精神其实是一个终极的、不变的、形而上学的精神实体, 他的思维方式依旧是旧本体论的。
由于受这种思维方式的 隐性制约,在《手稿》中,马克思也不自觉地把自由自觉 的活动(劳动)设定为人的不变的类本质根据这个设定, 他把工业视为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外化他说:“工业的 历史和工业己经产生的对象性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 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页而扬弃私有制和工业 就意味着人向自己类本质的复归可见,尽管马克思此时 已经用人和人的劳动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但由于他 对人及其劳动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抽象水平上,还没有确立 新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概念,因而在历史观上还是唯心主 义的随着后来对经济学研宄的深入,马克思逐渐消解了实 体论的思维方式,不再把对象性劳动看作人的先验本质的 实现工具,而是把人的本质看作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工业制 度的产物;不再是在工业制度之上,按照在概念上应当是 什么来看待劳动,而是“身处工业时代之中”,“在工业作 为工业所处的环境”之中来认识“工业”和劳动者的现实 存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7页在这个基础上,新物质观就伴随着 哲学的革命而获得了科学内涵和崭新形式:它不仅充分肯 定自然界的客观性和优先性,而且把以生产的社会关系为 核心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自己的基本界定。
马克思明确 地认定:只有生产实践才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 础”,哪怕它只中断一年,不仅自然界将发生巨大变化,而 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们的直观能力,甚至人本身的存在 也会变成不可思议的由此,新物质观既不是把形而上学 意义上的抽象实体,也不是把抽象的、纯粹的活动当作现 存世界的根基或基础,而是把人和自然以及人和人之间的 互动关系即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的具体历史实践当作 现存世界的基础和本质建立在这种新物质观基础上的社 会存在的“本体论”不是先验设定的,不具有形而上学的 绝对性,也不带有任何目的论色彩,而只具有社会(历史) 发生学的奠基意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 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 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他又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页同时,新物质概 念无论在其被应用于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时,都不是指一成 不变的、被给予的抽象实体,而是指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 运动中的具体总体,这种总体发展所经历的历史性变化永 远是人的正确认识所据以出发的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唯 一真正的科学是“历史科学”,其中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 这两种历史其实是相互联系的这样,马克思的新物质观 就在费尔巴哈所开辟的方向上实现了最彻底的变革,不仅 把唯物主义扩展到了社会历史领域并赋予其辩证性和能动 性,而且彻底消除了旧本体论思维方式的潜在制约二、通过经济学实现对市民社会的解剖早在18 43年底,马克思就产生了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经 济学解剖来实现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认识的想法在 《手稿》中,他通过自己初步的经济学探索己经认识到“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 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 的心理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 社19 79年版,第127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 克思进而认识到:“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 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 历史联系起来研宄和探索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0页不过,马克思真 正进入对市民社会的科学剖析是始于他对蒲鲁东的批判 这项工作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发端,后在(185 7-1858 年政治经济学批判草稿》和《资本论》中完成。
为什么通过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就能够实现对资产阶级 社会的本质认识呢?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并没有就此作 出哲学上的表述因此,面对着所谓经济决定论的责难, 我们就必须对这一问题作出一些哲学的说明在马克思看来,一定的社会存在总是由一定社会的无 数个人在先前历史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其物质生产活动所构 建起来的,不过,这个建构过程并不以这些个人的意识、 意志为转移;意识是出于需要从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 间的物质交往中产生的:我的意识不过是我对我的环境的 关系因此,主体和客体间的关系不是纯认识论的关系, 而首先是实践论的关系,一定的物质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一 定时期人的认识论的最深刻的基础但是,如果因此认为 人的认识仅仅是这种关系的被动反映,那同样也是错误的 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