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特色文化名城提升保定文化软实力(一).doc
7页建设特色文化名城提升保定文化软实力 (一)提要保定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从而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当前迫切解决的重大课题关键词:文化名城;特色文化;文化软实力;创新策略近年来,保定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面对文化主导的新形势、新机遇,如何把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显然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名城文化,无疑是保定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一、注重凸显特有历史文化内涵,有效利用历史遗产的文化效应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其特色体现更多地取决于历史遗留所蕴含的特有文化内涵,在对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和修缮上,不仅要在原有的古建筑间修缮仿古建筑,尽可能不破坏历史原貌而尊重特有的历史风格,更要注重挖掘出保定历史文化有别于他城的特有文化,凸显保定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保定老城区以明清风格著称,尤其是裕华路沿线,集中了市区 90%以上的文物古迹,是保定历史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在修缮老城区主体建筑的同时,应树立永久保护思想,拟定长期保护修缮计划,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使这一区域的历史原貌和周边环境越来越完美的融合,从而使其成为展示保定特有历史文化风格的重点区域。
如,以西大街 —总督署 —古莲池 —大慈阁 —钟楼为轴线,可开拓富有古韵特色的 “古城历史文化风貌游览黄金区 ”,以突出展示古城历史古迹和特色产品为主,成为集文化、艺术、建筑和景观于一体的经典游览场所沿线从事的活动都与传统文化有关,要打出一些保定老字号招牌以弘扬保定特色,尽可能减少现代商业气息现代商业经营、机动车流和商业购物可规划移至新区,明确区分历史古城和现代新城的城市功能,这样文化氛围分明, 既可保持历史文化景观宝贵的整体性、规模性和协调性,更加突出古城浓郁的古韵文化意蕴,使游客真正感受保定独特的清末明初历史文化, 擦亮保定 “历史文化特色牌 ”,又可有效改善保定市区中心的交通压力和卫生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对历史文化遗产要始终坚持 “保护与开发结合 ”的原则,多方恢复与开发文化名城内的可观历史文化景点目前,城内景点开发的还少,游客来到保定一般只能参观总督署和莲池两处,城内的旅游事业远不能与满城汉墓、白洋淀、野三坡等外围相比而事实上,城内的旅游资源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因此,凡史料上记载的能体现保定文化特色的历史景观,均应努力恢复与开发如结合总督署和正在修缮的清河道署,可开发体现保定官府中的 “官署休闲文化 ”;结合古莲池, 可开发体现保定书法艺术特色的莲池书法文化。
此外,可打造老保定特色美食字号,尤其打出一些保定历史上享有盛名的美食老字号招牌,如原位于直隶总督府东边口碑甚佳的老字号 “马家老鸡铺 ”,原位于古莲花池对面、保定历史上的名店、 凭窗可以眺望莲池美景的 “望湖春饭店 ”,还有白云章的包子、老马号的羊杂汤、白肉罩火烧等这些历史上曾经闻名一方的老字号,都是悠悠岁月留给保定的宝贵财富,若得以恢复名号,无疑可吸引着人们前去品味、回忆,成为古城游览的一大亮点再比如,西大街两侧房子多建于民国时期,是最具老保定特点的商业文化街,若把西大街原汁原味的民国特色加以修复,重现历史风貌,保存延续其鲜明的时代建筑特色, 考虑建造成 “中国保定西大街影视城 ”,兼或开辟以展示保定历史文化名人、历史事件、古城传说、名称来历等主题的古城历史文化展览馆,借此开发民国特色旅游专线等,可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游览亮点同时,整顿所有与其历史风貌严重背离的商业店铺,进行合理商业开发,多打出一些老字号招牌,如有百年老字号之称的 “槐茂酱园 ”、“万宝堂 ”、“稻香村 ”、“乐仁堂 ”等,还有曾享誉古城、肉香味美的 “六味斋 ”、膳食业四大名园 “宴乐园 ”、各自成派的书法名家题写的各种商业牌匾等,这些老字号招牌既体现了西大街历史上商业文化的特点,更是保定历史文化名城显现其独有历史文化内涵很重要的方面。
若考虑加以恢复光大,即可成为保定文化名城建设的又一特色对外窗口,进而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文化效应转换为良好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创造条件二、整合文化资源优势为品牌优势,重点打造保定特色文化品牌,强化品牌带动效应就保定而言,当前要重点打造好三张文化特色品牌:第一张文化特色品牌 ———“中国生态电谷,全国首座新型低碳 ”之城,引领未来城市建设新趋势的示范城品牌 确立 “生态电谷、 低碳新城 ”特色品牌, 建设节能低碳城市,是保定建设文化名城进程中的重要举措目前,保定在实现特色发展之路上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随处可见的太阳能电池板,高新区所有的辅路路灯采用太阳能发电,所有的路口采用太阳能交通指挥信号系统,全球首个也是唯一的电站式酒店 ———电谷锦江国际酒店等等, 都走在了全国前列, 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生态电谷,低碳新城 ”的理念正与当今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趋势相契合,顺应了国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潮流,预示着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城市建设所面临着的重大发展机遇一个好的机遇对于建设文化名城的长远发展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保定要建设具有特色的文化名城,就要凭借自身独有的新能源产业优势,抓住机遇,继续打好节能低碳的特色品牌,推动文化名城建设向着更高层次加快发展。
第二张文化特色品牌 ———“冠军摇篮 ”之城,打造大型体育活动特色品牌保定被形象地誉为 “体育冠军的摇篮 ”、“体育之城 ”保定成功举办的篮球文化节、空竹艺术节、狼牙山登山节、敬老健身节等系列文化活动说明,打造一批文化内涵丰富的大型体育特色活动是展示文化名城形象的重要策略一要全面提升活动的文化品位,注入保定特有的体育文化精神,突出展示保定作为 “体育之城 ”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彰显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扩大美誉度;二要把篮球文化节、空竹艺术节、狼牙山登山节、敬老健身节等文化节庆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形成文化节庆的长效发展机制,牢牢扎根于古城,常抓不懈,同时汲取经验,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开拓更新更完善的文化节庆品牌项目;三要加强国内外体育项目交流,建立高水准综合性能的 “中国保定体育活动交流中心 ”,成为国内外进行大型体育交流的重要活动场所, 承办国内、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活动, 充分利用 “冠军效应 ”,邀请保定籍冠军或国内外知名运动员参与大规模宣传保定、推介保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体育活动,扩大影响力,全面提升保定体育特色形象;四要加大各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风气,定期展开各种体现保定体育文化特色的全民健身节活动,打造全民健身活动品牌。
规划建设适应不同人群、不同用途的多种体育场馆,重点健全学校、 社区、广场等配套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真正形成全民健身运动的风潮, 突出名副其实的 “冠军之城 ”特色同时,成立多种体育项目高水平培训基地, 普及体育技能,建立选拔、培养、输送配套体系,为 “冠军之城 ”储备大量优秀的后备人才第三张文化特色品牌 ———“中国优秀旅游 ”之城,打造全国旅游中心特色品牌保定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素有 “中国优秀旅游城 ”之称保定要建设文化名城,就要打好特色旅游的文化品牌, 在“四个不断 ”上做文章 一是不断打造以弘扬保定特色文化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争创全国优秀旅游线路;二是不断推出和精心策划富有保定文化特色的大型旅游文化艺术节知名品牌,除推出 “中国保定红色旅游文化艺术节 ”“、华北白洋淀旅游文化艺术节 ”之外,还可结合总督署文化内涵开发 “中国保定官署文化艺术节 ”、结合易县燕昭王建黄金台招贤纳士和荆轲南渡易水刺秦的故事以及涿州 “桃园三结义 ”的三国文化,开发 “燕赵传统美德文化艺术节 ”等,多方位地展示保定文化独有魅力;三是不断提升旅游点的文化内涵,在各旅游点建设有保定文化象征意义的标志性人文景观。
组织高素质专业旅游人才进行策划、经营和管理,提高保定文化旅游在国内外的美誉度;四是不断挖掘历史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新思路对于未开发的或开发力度不够的特色景点,要不断加大开发力度,努力提升海内外知名度,增加旅游前景发展空间对于位于一些保定县区的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却至今仍然处于飘零无闻状态的旅游景点,如同样作为长城重要关隘的紫荆关却远不像八达岭、居庸关那样闻名海内外,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宣传对于保定丰厚的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也要深入挖掘,像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定县平民教育实验、高阳勤工俭学运动等近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有旅游价值的近现代历史文化遗存,可开发成 “中国保定近现代旅游文化 ”专线,增加新的旅游亮点三、关注文化民生建设, 注重发展古城特色大众文化, 提升文化品位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要关注文化民生,在很大程度上,文化民生的建设和实现就是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支撑一)市民对建设文化名城的自觉参与意识是建设名城振兴保定的重要保障通过文化政策宣传、 电视专题、报纸网络等方式加强认知和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重大意义, 普及古城历史文化,不断增强全体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从而产生热爱保定、献身保定、发展保定的自觉思想,提升整个城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加快文化公益设施建设,兴建种类齐全、布局合理、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百姓需求的公益性文化场所 保定是著名的长寿之城,要特别关注建设老年人晚年精神需求的场所,如太极剑类健身馆、书法音乐艺术馆、花鸟鱼虫养殖馆、棋类娱乐馆、茶艺养生馆等,打造特色夕阳红休闲文化,使敬老爱老思想蔚然成风,成为保定古城特色文化一大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