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浪北京观后感2800字.docx
10页流浪北京观后感2800字 野百合总会有春天——观《流浪北京》有感“你可知道我爱你怨你想你念你深情永不变,难道你不曾回头想想昨日的誓言就算你留恋开放在水中娇艳的水仙,别忘了寂寞山谷里角落野百合也有春天...”张夏平坐在床边,在柔和的灯光,怀里拥着一只雪白的兔子,失声痛哭这是纪录片《流浪北京》中给我印象 最为深刻的一个镜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中国是一个浮躁的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青年纷纷背井离乡来到北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这群人后来被称为“北漂一族”,特立独行的一群人热爱戏剧的牟森、热爱文字的张慈、热爱作画的张大力、热爱摄影的高波,他们穿着廉价的衣服,租着廉价的房子,只能靠蹭朋友的饭过活,梦想是那么遥不可及,但他们却一直在坚持,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出人头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义无反顾虽然物质拮据,但做他们热爱的事情让他们有了无比强大的内心不管结局怎样,他们年轻时的梦想终有所归属实现也好,放弃也罢,毕竟他们曾经拥有过不是每一个梦想都会开花结果,但每一个梦想都是熠熠灿烂的张慈、张大力、张夏平都通过婚姻的方式出了国,放弃了自己北漂的梦想,但他们不应该为自己最初的梦想后悔,在年轻时有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不惜一切代价努力奋斗。
我想这就是轰轰烈烈的青春,是人生中无比珍贵的财富在二十年后梦想缺失的今天,他们依靠自己的梦想所迸发出的忍耐力和坚韧性深深打动了我扪心自问,我的梦想是什么?我无从知道试问今天还能够有几个人为了自己的梦想放弃稳定安逸的生活去追求自己心中的自由?没有户口,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固定住处,没有固定收入,没有安全感流浪所面对的孤单、对未知生活的恐惧并不是所有人可以承受的有的人说现在的年代不同了,中国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北漂潮”是的,我们已经永远的错过了那个自由的年代如今的社会有几个人做的是自己衷心热爱的工作?大部分人都在行尸走肉地生活、工作,为家庭、为自己谋口饭吃,以工作成果和工作所得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梦想?梦想值几个钱?能当饭吃吗?也许,确实是时代变了吧五个年轻人中,乐观的高波和孤独的张夏平给我的印象最深爱笑的高波总是很开朗,很豁达摄影是他心中一份秘密而崇高的向往,但他并未表现出为了这个理想而甘愿受苦的“理想者”姿态,只是觉得自己天性散漫,不愿意受束缚,“没计划当盲流,不知不觉就当上了还笑咪咪“煽动”道:“人多少应该有点?盲流性?,干嘛把自己固定在一个位置,高不上来低不下去的也只有他,谈话中很务实地提到跟房东搞好关系的重要性,“对大家都方便些。
还在镜头前调侃去朋友家蹭饭的技巧我觉得高波有一种傻傻的孩子气,恰恰这种气质让他可以为了自己的摄影梦想放弃一切来北京苦中作乐当他谈及自己的理想时,高波说“我是想轰轰烈烈的干一场我喜欢冒险,很羡慕也很钦佩那些死在一些世界动荡地区的摄影家我希望我以后也能成为这样的摄影家我愿意用我这条小命去换取一些有价值的照片最终,高波接受了法国“观察”图片社邀请,去法国访问,在巴黎定居,结束了自己的北漂生活张夏平给我的感觉的是孤单的,理想主义的,甚至有些偏执我心绪不宁我渴望着遥远的事物婚姻对我来说是一种愿望,我觉得我应该结婚,应该有一个孩子张夏平虽然是“北漂一族”,为了自己的绘画梦想来到北京,过着毫无保障潦倒的生活,但其内心还是一位二三十岁的女孩子,认为自己的梦想、自己的生活毫无瑕疵我有两大箱子的日记本,我写过诗也写过小说,这些都是我自己的东西但是一旦拿出去就不是我自己的东西了言下之意,张夏平所写的东西即使有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价值,她也不会这么做,因为那是她圣洁理想的禁区在张慈嫁到美国后,张夏平讲到“我不太舒服,我不会这么走,把我的婚姻这么卖了我觉得婚姻是人生一个很严肃的事出国怎么说呢,我觉得不是想出国和不想出国,反正我这人很自信,我觉得我是肯定能出国的,但不是因为我想出国才出的,因为我的生命进程就必然有这么一天。
其实张夏平想出国,去一个相对更宽松的土壤可是自己的家乡在这,自己的梦想在这,播下梦想的种子注定还是要在这片土地结出果实张夏平苦兮兮的外表下藏着压抑的心灵,她想跟人说话,但又无人可诉终于在她画展的前夜,张夏平疯了在孤独终极的边缘,她幻想着自己成为了布道者,说着一些通天的话,对上帝倾诉自己的苦闷,祈求解脱最终,在药物的帮助下,张夏平还原到了去做一个普通的女人19xx年8月她与奥地利人谢塞尔结婚,去维也纳定居四海为家里的张夏平生活平静如水,做了孩子的妈妈,每周末去教堂作礼拜,不再画画也许,张夏平早些想开,早些对自己心中所谓的理想做哪怕一点点的妥协,也不会弄得如此伤痕累累诚然,张慈是主动向现实妥协,嫁作人妇张夏平是被迫向生活低下了自己高昂的头,放弃了自己的绘画,但终究结局一样,又何必在自己心中的死胡同里打转呢?其实,人只要有心,就算上天封死了你通往实现梦想的道理,一定会为你开一扇观望另一种世界美丽的窗出国的张慈在国外仍然坚持写作,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美丽的家乡张大力在19xx年回国后继续从事着自己的绘画事业正如他所说“我这辈子就和画画分不开了,我不可能把自己的生命支柱丢掉牟森更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中国独立戏剧的著名制作人和导演,经常带着自己的戏剧团去国外演出。
定居维也纳的张夏平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虽然不再画画,但这样一种如水的生活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巨大的幸福的成功野百合总会有春天的作为中国新型纪录片的开山之作,《流浪北京》在拍摄手法上并不算十分成熟,甚至有些呆板和僵硬,对光线和背景坏境的运用也算不上高超就是这样一部简陋的纪录片,让二十年后的我们穿过历史与“北漂族”直接对话影片中没有一句人物旁白,完全堆满了人物在镜头前的独白,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真实感让观者觉得人物就在身边,可以近距离的了解他影片中昏暗的光线和乱七八糟的背景坏境让人产生巨大的压抑感正是这种感觉能够使观者身临其境,感受当时北漂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将心比心,与人物产生强大的心理共鸣影片分为六段:1.为什么到北京;2.住在北京;3.出国之路;4.19xx年10月;5张夏平疯了;6.《大神布朗》上演这六部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将人物的心路历程一步步展现在观者面前五、六两部分作为影片的高潮部分寓意极深,尤其是以《大神布朗》作为穿插,揭示了北漂族或实现或破灭的梦想而在这一段时间里,我的双手沾满了颜料,努力想见到上帝什么也没有了,就剩下人的最后的这点姿态凭着这点姿态,他赢了!”这正是北漂族的真实写照。
除了梦想,他们一无所有为了自己心中的上帝,他们过着艰难的生活,但照相机、钢笔、画布还在手上,一切都是骄傲的姿态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第二篇:流浪北京影评 2800字《流浪北京》之无意识的美《流浪北京》—吴文光成名之作,被誉为中国新纪录片运动的开山鼻祖,也是老师极力推荐的一部纪录片说实话,这部纪录片不管从拍摄手法亦或是影像效果来看,都算不上是上乘之作,甚至十分的粗糙和随意,歪歪斜斜的镜头、忽明忽暗的灯光、模模糊糊的画面用吴文光的话说:“不忍目睹,感觉在看自己光着身子形体很难看的照片吴文光之所以拍《流浪北京》,原因很简单,可以说很随意,什么记录这个时代快要消失的东西,我不觉的吴文光开始就有这样的拍摄高度,拍摄的原因就是简单的帮朋友记录一些过程而已可能在拍摄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这些快要消逝的元素,所以有意识的将张慈,高波,张大力,张夏平,牟森的相似的北漂经历结合在一起拍摄的过程也是没有现在如此多的专业束缚,就一部租来的机器,加上吴文光与五人相熟,拍摄的过程就像聊天唠家常一样自然五位主角的表现也是完全自然流露,尽量消除了镜头前的做作感五人中最真实的莫过于“疯狂的张夏萍”了,把自己的作品看的比生命还要重要,对于张慈嫁给一个美国老头,她很呲之以鼻,认为这是为了优越的物质条件而出卖自己的灵魂,出卖自己的追求。
她说:“我不会靠卖画为生的,哪怕我去卖*,也不会卖画的”显然在她眼里“艺术生活”比现实的生计更重要可以说她为了艺术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艺术就是她的一切,甚至超出了她的肉体,她是一个清高、自恋的艺人,容不得自己的艺术有半点的污浊,追求精神上的至纯至净当画展遇挫,她表现的癫狂,我并不觉的不正常,相反,这才是真正的张夏萍,因为她在我眼中重来就没正常过,甚至在交谈的时候也是,醉酒烟熏的“仙人状”艺术对于她就像空气对于我们一样,她时刻沉浸其中,享受着自己的创作状态当她在画展上与上帝交流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她疯了,但是我觉的那不是一种疯,是其感觉艺术就要离去的窒息感高波是这群“盲流”中最具“乐天派”气质的人了,面对镜头永远止不住“自嘲”式的说笑咱蹭吃比较大方,咱没工作嘛!蹭你活该当然这其中饱含着心酸和无奈,但是其对待生活苦中作乐的精神还是很让人钦佩的他更像是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不光沉浸于艺术的境界,还懂得去应付现实的生活对怎么租房、怎么和房东搞好关系、怎么去蹭饭,都特别有自己的心得,没有张夏萍的不食人间烟火,也没有张慈物质为先的观念,他认为出国后需要一个生计,但是前提是即能搞自己的艺术,又不用为生计发愁,刷盘子不干,洗碗不干。
张慈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毫不留情的贬低自己的家乡,将自己的家乡说的一无是处,地形不好、气候不好、人不好搞艺术的前提是有房有车,她的这种物质观和高波的还不一样,她貌似很看重物质她问高波:“一个善良的好的美国大爷,和一个虚伪的美国小伙子,你选哪个?”其实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爷有着更为稳定的生活基础和更为优厚的物质条件,能给她所需要的人各有志,她的这种价值观也是无可厚非的,就像高波说的:“一个人想干什么,能有勇气去做,去争取,是很可贵的我们没有权利无责骂她,她在某种意义上也在为着自己的艺术梦想牺牲,她满足自己对于物质的需求之后,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我们很多人在满足自己的物欲后,就不知道去填补自己拿空虚的灵魂牟森,是一个明确具体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想要什么,并一直朝着自己目标付出不懈努力的也是这五个人中唯一一个留在中国的,成为在先锋戏剧导演中的大腕级人物,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团牟森在片中也是非常的自然,凉水就馒头依然为着戏剧梦付出不懈的努力总体来说,《流浪北京》中的五位主角都在这部粗糙的纪录片中近乎完美的体现出来,物质上的短缺并不会打到他们的信念,理想已经融化进他们的血液。
为了他们各自心中纯洁或有瑕疵的梦想,他们可以抛弃一切对于他们来讲,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在于尽最大努力去实现自身理想,这也是他们自认为真实的生活状态他们没有给人丝毫的做作之感,感动我的就是他们追逐梦想癫狂而又真实状态的呈现,也许这就是维持他们存在的唯一的“原因”在这些几乎表面上不加修饰的粗糙的镜头语言里,内在地展示了各自生命的张力,它给予我一种“现实”的力量震撼我的不是简单而平实的日常生活,而是面对这些或许是平淡或许是无奈的“现实”背后的活生生的“灵魂”拍这部片子的时候,吴文光其实自己也不清楚纪录片应该怎么拍,国内没有人这么拍过,仅仅参考着看过的几部外国纪录片,但我认为这是一部吴文光拍的最好的一部片子虽然这部片之后吴文光又去了日本、美国纪录片大师的工作室学习了一些纪录片专业的知识,在以后的纪录片创作中也更加有意识的去运用这些拍摄技巧,但总没有《流浪北京》中给人的真实感连吴文光自己也一直在寻找这种最初的感觉,但很难再找回了也许纪录片需要这种珍贵的无意识的感觉这种感觉我自己也曾经有过,记得刚接触影像,那时并不知道怎么去构图,怎么去选景,甚至没有清晰的拍摄意图但拿起摄像机就是有一种无法言语的感觉,拍完一个镜头,脑子里马上就显示出下个镜头应该怎么拍。
靠着这种感觉,我完成了人生中属于自己的第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