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官僚体制下的皇权与相权之争.doc
4页论官僚体制下的皇权与相权之争博弈之局——论官僚体制下的皇权与相权之争皐权作为从古典社会到现代社会过渡的产物,其内在本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而:第一, 作为私权力的皇权,是一种任意、不确定、不受制约的权力;第二,作为公共权力的皇 权,是一种稳定、承担公共责任实现公共利益的权力传统政治理论中皇权与相权的理想 状态是所谓的“圣料贤相”圣君垂拱而治,贤相则负责处理一切实际的政务但是皇 权与相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无法达到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因此,历史的舞台上演了一幕幕 皐权与相权斗争的悲剧本文旨在将皇权与相权的问题放在中国官僚体制的大背景Z下进 行讨论一、皇权与相权的历史演进过程秦始皇统一六国,采用“皇帝”称号,皇权正式产生同时,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三公,丞相总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地位高,权力人,作为中央行政体制的首脑两汉时期刘邦建西汉,承秦旧制西汉初只设置丞和作为宰和官职,后设和国或左右 丞相哀帝改丞和为大司徒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此时的三公已无宰和之 内容仅剩宰相Z空壳两汉宰相职权很大,特别是西汉宰相位髙权重魏晋南北朝时期,朝政基木上由世家大族和权臣所把持,皇权受到的制约比较大,只是 处于相对专制的阶段,宰相具体拥有的权力常常变化不定,往往出现权随人移的现象。
总 的來说,三省长官交兀辅政,三省制已基木形成隋代多依前代Z法,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长官分别为尚书令及左右仆射、纳 言、内史令,同为宰相但三省职权的界线划分不清,然而三省的权力核心却在尚书省 唐承隋制唐高祖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为宰相机构,月.三省分工明确中书出令,门 卜•封驳,尚书执行三省长官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都为宰相参决国家重大事 务,举荐选拔任川百官,考察监督奖惩朝廷官吏,参与军事等,都是唐朝宰相所拥有的职 权皇权行使受到政事堂制度和门下省封驳制度的制约五代十国时期,各国宰相制度基 本上沿袭唐制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中央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枢密院,地位陡升,与中书门 下平分秋色,参与国家人政宋承五代十国之制,多次改变宰相机构及具名称宋朝前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的大权一分为三中书门卜•政事堂和枢密院二府,为中 央执掌军政的最高机关,对掌文武大权;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三司,为最高财政管 理机关,地位略低丁•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均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构成 了国家最高辅政机关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恢复三省制,以左右仆射为宰 和,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 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后正宰和为左右丞相,副 宰相仍复参知政事尽管宰相制度屡变,但宰相所掌职权并无人变化此时的皇权开始高度专 制,“百年之忧,一朝Z总,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也”1 / 3元朝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元代中书省,置4个宰相官职:中书令,左、 右丞相、平章政事中书令常以太子兼任,仅挂名而已,左右丞相总领国事,元代尚右, 故右丞相地位高于左丞相明初,太祖沿袭元制,中书省为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宰相机关,因省内不设中书令, 所以中书省长官左、右相国(后改为左、右丞相)为宰相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叛变罪杀 胡惟庸,罢中书省,废宰相皇帝自兼丞相,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皇权专制达 到了顶峰,实现了绝对专制明成祖朱棣止式设立并重用内阁,此后,内阁参与政务,成 为明朝政府的重要机构,随着权力的增人,地位也逐渐提高仁宗后,内阁的地位和作用 进一步提高,且统率六部在内阁大学士中,按位次先后,分为首辅、次辅、群辅内阁対 呈奏皇帝的奏章、文书具有拟旨权,即“票拟”,所拟建议供皇帝参考清初仿照明朝旧制,以内阁作为国家行政的中枢,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由满汉大员充 任,同时还存在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二者共参国政。
因前有议政王大臣会议 掌握国家核心机密,总理一切事务,后有军机处掌军国大政,所以清朝内阁始终受压制, 只能处理一些公开的例行公事,无宰相Z实二、官僚体制在探研中国古代的皐权与相权问题上关键就是把握好占代皐权与相权赖以存在的国家政 治体系和传统的权力结构因为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政治权力的地位、强弱、相互关系 等,实际上是由国家政治体系和权力结构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将皇权与相权的分析和探 研置于中国传统的国家政体和权力结构的发展规律中间,就是抓住了研究此一题冃的关 键中国古代自秦朝统一以后,就形成了强人的专制集权政体,其权力结构是所谓的官僚 帝国中国古代的皇权与相权则在确定的国家政治体系和权力结构中,奠定各自相对稳定 的地位,保持相对平衡的关系只耍这种国家政体和权力结构不改变,中国丿力史上的皇权 -与相权的所冇问题也不会冇实质性的改变接下來让•我们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中国的官僚制 度上,首先我们会发现一些明显的特点:1、 “早熟性”:中国很早就确立了和当完善的官僚制,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实际已经 进入了欧洲15、16世纪才岀现的绝对主义国家的形态,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官僚体系,有 税收和财政体系以及庞人的常备军,菇至形成了欧洲到近代晚近才出现的文官选拔系统。
但是在这里我们冇必要说明,和对于欧洲,也许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制度是“早熟”的,但 是更对能的是,这种“早熟”的评判本身就是有问题,因为它暗含着以西方作为评判标准 的意思2、 独特性:实际上,我们更容易发现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中国文化一样,是按照口己的 理路发展的长期以来,虽然中曲之间有着交流,但是这种文化交流的程度还远远达不到 在制度文化的层面上相互影响的地步,即使时不时的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干扰,外來文化 的输入,但是它却一直在官僚帝国的轨道上行进其次,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官僚体制从秦汉起,就成为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 核心问题乂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制度,正如很多人指出的那样,中 国政治的中心可以归结为选举通过选举制度以及相应的文化,官员选拔的金字塔居然将 整个社会来凝结到一起,并且利用选举保证着社会秩序的稳疋;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 制衡宏观上表现有行政、监察与军事上的三权分立,微观上有相权的分割和每个部门的 权限细分,以及与各个部门Z间权限的模糊和相互渗透2/3三、官僚体制下的皇和博弈.皇权与相权产生和建立的源流过程中,皐权的源头早在部落联介体时代已可寻其迹,而 相权的源流则要晩出得多。
最早对见的是殷商Z时,这个时候王权已经较为发达,相权在 此时的出现,似乎是为了进步强化王权的需要重要的是,皇权与相权的源流过程中, 有一条淸楚可见的历史轨迹,即国家最高权力是在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过程中,逐步确立君 主与辅臣的权力组合不过,这种权力组合之间的界限,在以后的历史过程中,经常显岀 错综复杂、难以区分的现象皇权与相权的相互依存的统一性是两者关系的一个基础,但不协调和不统一又是两者关 系的主要方面在皇权与相权的丿力史组合小,皇权作为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主要的利益 是巩固和强化其统治实力,以及保证皐权的独占性,使皐家天下力世不穷相权作为国家 的最高管理权,主要的利益是保障国家正常秩序,同时也维护整个官僚集团的利益庞人的官僚金字塔是中国制度的基木特色,皇权的专制也是中国制度的特征皇权总是 力图要将官僚体系变成实现口己意志的工具,不断强化口己的直接权力历朝历代,皇帝 总是试图直接统领官僚体系,甚至不惜利用身边的侍从机构,取代原本运行良好的政府首 脑机关然而官僚制的木质规肚是选贤任能,着重的是个人的能力,而君主制的木质规肚 是世袭的,着重的是血缘所以,一亡以来,皇帝制度和行'僚体系的沟通衔接都是传统制 度难以处理的问题。
除了朝会等正式接触渠道Z外,更多的是通过某种中介与官僚体系发 生关系,这就是皇帝身边的侍从、秘书、亲信和家人(尤其是外戚),而历史上所谓的王 朝三大祸患:宦官、外戚和女王专权,事实上都和皐帝制度与官僚制度Z间的沟通衔接有 关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宰相制度是一个联结政治制度整体结构各个部分的中心坏节,尤其是 在联结皇帝制度与官僚制度两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权是皇权的派工权力,其木质 从根本上來说是由皐权决定的:即在分封制加溃、皐帝个人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作为君临 天下的皇帝和百官庶僚Z间的一个转承过渡的小枢机构,协调百司运作,处理tl常事务在专制制度出现的瞬间,就必然会使政治权力把握在官僚手中,也就必然会和伴而带来 官僚政治,官僚政治是专制政治的副产物和补充物相权同时也就作为官僚制度权力的 代表综上所述,皇权与相权之争的问题不能也没有办法脱离中国官僚体系,如果论考脱离了 这个中国古代国家政体和权力结构的关键,单独地探讨皇权与相权,只能使这一重大问题简 单化,同时也会给人一种就事论事、模糊不清的感觉,因而得出一种仅仅强调个别而忽略了 整体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