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运行维护技术规程.docx
15页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运行维护技术规程条文说明1 范围本规程仅适用于指导深圳市域范围内新、改、扩建项目源头管控类海绵设施的施工、运行和维护,不适用于市政管渠、市政调蓄设施等类型市政管渠、市政调蓄设施等类型的运行维护管理方法较为成熟,不适用于源头管控类海绵设施的施工、运行和维护规程特殊污染源地区(地面易累积污染物的化工厂、制药厂、金属冶炼加工厂、传染病医院、油气库、加油加气站等)、水源保护地等特殊区域如需开展低影响开发建设的,除适用本规程外,还应开展环境影响评价,避免对地下水和水源地造成污染3 术语和定义3.1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形象的说,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3.4 透水铺装和透水基础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透水铺装。
透水基础包括透水找平层和透水垫层透水找平层渗透系数应大于510-4m/s,厚度宜为20~50mm,宜采用粗砂、1:4干拌水泥砂浆等材料透水垫层厚度不宜小于150mm,采用孔隙率不应小于30%的级配碎石或砾石,厚度应根据蓄存水量要求及蓄存雨水排空时间确定3.5 绿色屋顶绿色屋顶也称种植屋顶、屋顶绿化等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基质深度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载确定,简单式绿色屋顶的基质深度一般不大于150mm,花园式绿色屋顶在种植乔木时基质深度可超过600mm3.7 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生物滞留设施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按应用位置不同又称作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种植花坛、生态树池等通过土壤的过滤和植物的根部吸附、吸收等作用去除雨水径流中污染物,延缓雨水的人工设施包括入渗型、过滤型及植生滞留槽三种类型3.19 植被草沟 植被草沟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利用,可用于衔接其他各种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一般可分为转输型植被草沟、渗透型干式植被草沟及常有水的湿式植被草沟,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控制效果3.23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和处理设施 初期雨水弃流指通过一定方法或装置将存在初期冲刷效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降雨初期径流予以弃除,以降低雨水的后续处理难度弃流雨水应进行处理,如排入其他净化设施或市政污水管网(或雨污合流管网)由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等常见的初期弃流方法包括容积法弃流、小管弃流(水流切换法)等,弃流形式包括自控弃流、渗透弃流、弃流池、雨落管弃流等4 总则4.1 海绵设施施工包含了室内外管道安装、景观绿化、雨水收集、水质处理、设备安装等内容,比常规的雨水管道系统涵盖的内容多,系统复杂,施工要求更加严格施工过程是海绵设施能够实现设计目标的一个关键环节,施工时能够按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图纸施工、是否采用正确的材料、各项设施施工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等都可能对整个项目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熟悉设计文件和施工图,深入理解设计意图及要求,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相应的技术标准进行施工,不得无图纸擅自施工,施工队伍必须有国家统一颁发的相应的资质证书5 基本规定5.3 总体要求a)施工应注意保护和修复原有的生态系统,避免在生态敏感区域进行相关工程建设,确需建设时应考虑工程建成后对原有生态环境的影响,经充分论证可行后才可进行施工。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震、滑坡、洪水等自然因素及对周围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等社会因素,应当符合城市规划、防火、抗震、防洪、治安和交通管理等要求,对拟定用地的水文地质及环境条件等进行充分考察、论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区内进行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应符合有关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 b)承包单位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工程建设达到相应的目标后,才具备向业主单位提交工程验收的相关申请和验收请款的条件,若与业主单位另行达成了其他协议或合同中另有约定的除外承包单位所实施的工程在完成后或实际开始运行后,应当在业主所要求的状态下连续稳定的运行一定时间以上在海绵设施运行期间由于正常的扰动而导致不能完成预期雨水控制利用目标时,施工单位应当积极改善,业主则有权适当延长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运行观察期海面设施运行观察期间稳定运行且无其他缺陷可能会因正常扰动而导致再次发生问题时,业主工程主管部门才可进行验收c)施工现场必须有健全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制度 施工单位应在工程开工前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对关键的分项、分部工程应分别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必须按规定程序审批后执行,有变更时应办理变更手续。
竖向应作为工程检验与验收的核心内容,设施收水能力和蓄排能力应作为工程检验与验收的关键内容施工前,城市规划、建设等主管部门应在甲方提供设计方案申请两证一书时,做好对设施施工图的审查,防止低影响开发实施的工程建设违反了相关规定施工中,应依据相关规定,对工程建设的具体操作程序进行检查监督,对局部完成的工程应进行相应的检验措施,以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在质量检查、验收中使用的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必须经法定计量单位的检定,检校合格后方可使用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验收宜在整个工程经过一个雨季运行检验后进行为做好海绵城市示范工程的数据积累,便于推广,具有创新性设计及试验性的雨水设施应设置监测井管道、检查井等的施工安装与验收管理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规定建设完成后,要在第一场大雨或中雨的雨后及时到工程施工现场逐一检查个低影响开发设施,看有无不合格现象,其结果亦须经监理及甲方代表验收认可每次下雨均应检查并做好记录,且有甲方、监理、施工单位三方签字d)隐蔽工程全过程影像资料应作为重点备案资料,水土流失与不均匀沉降应作为施工过程及试运行阶段重点检验内容冬、雨季施工时应制定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施工现场应做好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施工过程对设施、排水管渠设施及周边环境功能的扰动和破坏。
e)海绵城市相关工程的规模、竖向、平面布局、材料规格与类型等应按照批准的工程设计文件和施工技术标准进行施工修改设计应有设计单位出具的设计变更通知单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所需的设备、材料应满足设计要求,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进场验收 6 施工细则6.1一般规定d)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检查验收在国外通常称为“质量控制/质量保证”(简称为QC/QA),是工程项目保证质量的手段在施工的各个阶段,业主、承包商、监理及监督单位各有各的责任对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及“动态质量管理”是在连续生产线上及时发现不合格的工序和单元,防止它流入下一个工序和单元,这样可以保证最后的产品是合格品过程控制”首先是工艺控制,即所采用的施工工艺不致产生不合格产品我国的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方法,包括监理制度在内,大部分是对工程进行事后“质量检查”,还不能说是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e)施工前检查各种材料的来源与质量,重要的材料包括土工布、防渗材料、管材、砾石、沙等采购前,需要供货单位提供最新检测报告以保证其满足本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规程中规定的土工布需采用短纤针刺非织造土工布,故土工布应按照《土工合成材料短纤针刺非织造土工布》(GB/T17638-1998)检测标准进行检测。
有特殊要求的土壤在回填前应进行测试,回填土壤的特性是保证低影响开发工程设施满足设计目标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土壤回填前应进行现场测试方可进行回填渗透设施6.2.1 透水铺装6.2.1.3 根据《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的规定,透水砖路面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1)土基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土基碾压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轮迹重叠的原则,从边缘向中央进行,达到设计要求压实度当不适合采用压路机碾压时,应用小型机械夯实 (2)垫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垫层宜采用中粗砂、级配碎石为材料 2)垫层压实度不应小于95% (3)基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透水基层应采用强度高、透水性能良好、水稳定性好的透水材料 2)透水混凝土基层应设置纵横温度缝膨胀缝和收缩缝和施工缝温度缝和施工缝间距可为4.5m-5.5m,不宜超过6m 3)基层透水混凝土夯实成型后,方可在其上铺筑找平层、面层 4)面层施工完成后,应及时洒水养护、保持湿润状态,必要时可采取覆盖措施 (4)硅砂透水砖找平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硅砂透水砖找平层用砂与粘结剂重量比宜为8:1,再加入少量水拌和,每罐料搅拌时间应保证2min以上,搅拌均匀后应达到手握成团,松手即散的状态。
2)透水粘结找平层的摊铺厚度人行道应为30mm-40mm;停车场及车行道应为40mm-50mm (5)硅砂透水砖面层铺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面层施工控制标志设置应满足下列条件: 铺装控制网格不应大于6.0m6.0m 设置标高控制点,控制点间距不应超过10m 相邻标志点间应拉通线2)直线或规则区域内两块相邻硅砂透水砖的接缝宽度不宜大于3mm 3)严禁在已完成铺装的路面上拌合砂浆、堆放材料或遗撒灰土 (6)填缝应符合下列规定:1)硅砂透水砖铺砌完成并养护24h后,用填缝砂填缝,分多次进行,直至缝隙饱满,同时将余砂清理干净 2)缝宽应符合设计要求 (7)清理及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1)填缝完成后应及时洒水养护,同时保证砖面整洁 2)铺装完工后养护时间不得小于7d6.2.1.6 根据《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 135-2009)的规定,透水混凝土路面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透水混凝土拌合物摊铺时,以人工均匀摊铺,找准平整度与排水坡度,摊铺厚度应考虑其摊铺系数,松铺系数宜为1.1 (2)透水混凝土宜采用专用低频振动压实机,或采用平板振动器振动和专用滚压工具滚压 (3)透水混凝土压实后,宜使用机械对透水性混凝土面层进行收面,必要时配合人工拍实、抹平。
整平时必须保持模板顶面整洁,接缝处板面平整 (4)透水混凝土拌制浇筑注意避免地表温度在40℃以上施工,同时不得在雨天和冬期施工 (5)透水混凝土面层施工后,宜在48小时内涂刷保护剂涂刷保护剂前,面层应进行清洁 (6)道路工程施工时,每5m左右应设一道小胀缝,缝宽10~15mm当施工长度超过30m时,应设宽度为10~15mm 的伸缩缝施工中施工缝可代替伸缩缝 (7)广场的接缝,应不大于25 m2的分隔,以小胀缝方式设置,缝宽15~20mm胀缝中均嵌入定型的橡树塑胶材料,厚度和宽度按设计要求定6.2.1.7 根据《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 190-2012)的规定,透水沥青路面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透水沥青路面开工前,宜铺筑单幅长度为100~200m的试验路段,进行混凝土的试拌、试铺和试压,确定合适的施工工艺 (2)当遇到雨天或气温低于10℃时,不得进行透水沥青路面的施工 (3)铺筑透水沥青混凝土前,应对下层结构的质量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面层施工 (4)透水沥青路面密实下承层应符合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且坡度与路面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