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金融学专题4:农业银行改革及农村业务“回归”.ppt
45页1农业银行改革及农村业务“回归”专题讲义专题讲义(4)(4)21.农行“三落四起”发展历程1.1农业合作银行农业合作银行的组建与撤消(第一回合) (1951.8-1952.7)性质:与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协作,加强和扩大对农业和手工业的长短期贷款,按照国家计划办理农业的财政拨款和对农业的长期贷款•任务:办理农牧水利、林垦合作社的投资拨款、长期贷款,企业机关的投资拨款等;编订并执行农业合作社短期信贷计划;组织领导农村金融及信用社合作社•组织形式:总管理处—分行—支行—办事处•于1952年7月撤消31.2中国农业银行的成立及撤消(第二回合) (1955.3.1-1957.4.12)•1955年3月1日中国农业银行正式成立•国家管理农业信贷的专业银行,指导农村信用合作,广泛动员农村余资,合理使用国家农贷,扶助农业生产发展和促进小农经济改造•业务:吸收农村储蓄及存款;指导扶助农村信用合作发展;办理农村长期和短期贷款;办理国营农业、牧业、水利企业的长期和短期贷款;经办国家预算对农林水利的基本建设投资拨款和监督4•资金来源:国家预算所拨付的农业银行基金和农业贷款基金;农村储蓄和存款;人民银行对农业银行的临时贷款。
•机构设置:实行五级建制,中央设总行,省一级设分行,专区一级设中心支行,县一级设支行,县一级以下设营业所•经营方面:农行年度决算,从纯益中提取50%作为准备基金,其余上缴人民银行总行,业务亏损由准备基金抵补,不足提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拨补之5绩效:•发放贫农合作基金贷款;极贫户贷款;农田水利贷款;国营农业贷款;办理牧业贷款与生产救灾贷款•①人民银行和农业银行两行工作很难划分,特别是县级以下;②两行机构分立,成本增加:机构、干部、基建、费用开支•1957年4月12日,国务院正式发出《关于撤消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农业银行第二次退出农村金融舞台61.3农行的重建及再撤(第三回合) (1963.11—1965.11)•1963年11月12日,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在北京成立 •性质:国家设立的专业银行,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办理国家支援农业资金的拨付和贷放•任务:监督支付国家对农林牧水等基本建设投资及拨款,事业单位的事业费,对农业企业的财政拨款,对人民公社、生产队的财政拨款,对农村救济费等办理农村各项贷款;协助农业部门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的财务会计;协助人民银行监督支付商业部门在农村发放的农产品预购定金;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打击高利贷;代理人民银行的农村存款及委托的现金管理和其他业务,代办业务所吸收的资金,应全部转交人民银行,农行不得自行支配。
7经营:农业银行实行企业管理和经济核算,办理拨款收取手续费,发放贷款收取利息,盈余上交国家财政,亏损由国家财政弥补农业银行同人民银行间的经济往来,按业务往来的关系办理人民银行同农业银行间的业务往来不计算利息,两行代理业务的手续费,由两行总行每年集中结算一次 8机构设置:实行五级建制,自上而下建立垂直系统:总行—省(市区)分行—专区中心支行—县支行—区或相当区的农村人民公社营业所经营业务:①全面安排支农资金, ②建立支持农村困难户的无息贷款专项资金, ③改革农贷管理制度,对农贷资金实行基金制管理,④接办财政拨款监督和贷款,及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费和抗旱经费的拨款监督 9绩效:农业银行统一管理了国家支农各项资金,对于发挥这些资金的使用效果,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965年11月,农业银行与人民银行再次合并 101.4农业银行的恢复及专业银行时期 (四起) (1979.3—1993)•背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需要增拨农业投资,扩大农村信贷•1979年3月13日,中国农业银行正式恢复建立•性质:国务院直属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管•任务: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
11•经营:办理财政拨款收取手续费;发放贷款计收利息;发放管理中央及地方政府专项微息或无息长期贷款; 农业银行与人民银行间、农业银行上下级间及行社之间的经济往来,按业务计收利息;农业银行的盈余按一定比例上缴财政部门,政策亏损由财政补贴•机构设置:四级建制:中央总行—省(市、区)分行—地(市)中心支行—县支行—农村营业所•信用社全部划归农业银行领导 12绩效:①支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②支持农林牧副渔和农村工商业发展, ③ 支持搞活农产品流通在支持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3关注:专业银行改革 1980年8月 ,央行与专业银行分设,农业银行专业银行改革:搞活信贷业务,增加储蓄种类,扩大资金来源;扩大了自主经营权;改革农村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企业化管理•改革后存在的问题:•①政企不分,农业银行既是金融企业,又受托领导农村信用社,货币经营职能和金融行政职能不分;•②两业不分,同时承办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造成资金运行机制混乱;•③业务功能趋同,不适应农村不同经济层次发展需要 142.农业银行的一期商业化改革(1994-2007)•背景:1993.11.11-14,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组建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专业银行商业化,提出了 “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思路。
•农业银行加快改革,步入“商业银行”时期: •经营管理:改“四级管理、一级经营”模式为“四级经营”;组建总行营业部•信贷资金管理: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建立信贷资产风险管理体制•业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信息咨询业务15农行的农村经营策略转变•加大了城市信贷市场的开拓力度和经营范围的扩大,追求规模化和城市化,重点营销规模化优质客户,支持大企业与强势企业,拓展业务空间; •大量撤并在乡镇营业所及上收县级支行的贷款权限,目标市场和业务定位进行了重大调整,弱化了服务“三农”功能 1996年行社分家,农行商业化,至2002年,农行共撤并农村机构网点16000家;•在农村信贷业务上,重点放在了对农业产业化、个体私营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163.农行在新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新农村建设为其业务经营转型发展提供了机遇 (1)有利于发挥资源比较优势 农行拥有联结城乡的网点和广覆盖的电子化网络,且51%的机构、44%的人员、60%的客户、38%的存款和29%的贷款配置在县及县以下—计划时期的市场细分 (2)有利于业务经营转型和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化 (3)有利于应对金融国际化的挑战 信贷市场由卖方到买方,城市与农村信贷市场竞争的比较(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
173.2农行在服务新时期面临的挑战 (1)支持三农与商业化经营定位相矛盾 ①经营转型使信贷资金事实偏离农村;②农村网点的撤并与重新布局使服务农村的能力受到局限;③局部制度设计弱化了支农贷款营销效力,如“终身追究”制度2) 经营方式创新与新时期农村需求不匹配 对农村市场开发不足,针对农村市场的金融产品断层强调抵押担保,缺乏小额信用农贷品种,网上银行等电子化手段发展滞后,尤其是对农户的信息、技术、市场金融服务基本是空白等3)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挑战 信用观念,缺乏相应的担保、抵押、保险、减免税等措施,“三农”的弱质性弱化了资金收益率4)信贷营销人员数量严重不足183.3农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选择 µ根据县域经济和资源特征,进行信贷业务结构和经营方式调整,强化服务“三农”功能µ构建向“三农”业务倾斜的内部资源配置机制,重新整合并稳定发展农村服务网络资源和人才资源配备µ改革贷款审批机制,扩大县域机构网点审批权限,简化业务流程µ以需求为导向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尤其根据农户贷款时间急、金额小、用信频、期限短的特征开发小额信贷产品194.农行回归农村业务的改革和创新(2007-)¯改革定位:面向面向面向面向““““三农三农三农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上市上市上市 。
¯金融服务试点:2007年9月,从吉林、重庆等八省(市、区)选择17个地区、123个县支行开展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体制机制改革试点:2008年3月,选择甘肃、山东等6个省(区)11个二级分行,开展面向“三农”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绩效:2008年1-6月,农行累计投放涉农贷款3789亿元,占全行贷款累放额的26%;截至6月底,涉农贷款余额达1.36万亿元20•十七届三中全会 (2008-10-9~12) : “强化农业银行为农服务职能,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会后,农行立即出台了改革方案,拟构建“一行两制”的服务“三农”制度安排对“三农”业务采取事业部制管理,实施一整套适应“三农”业务特点的运作机制和政策制度 21Ø①构建了专业化的组织管理体系 总行成立“三农”金融工作推进委员会,一、二级分行设立“三农”事业分部,所有县域支行进入“三农”金融事业部,作为面向“三农”的营销和服务平台Ø②建立健全独立资源配置机制 单独编制“三农”业务综合经营计划,构建“三农”金融事业部核算体系,创新分支机构和人员绩效考核机制22Ø③积极探索研发符合“三农”特点的产品Ø④积极探索多渠道服务“三农”的方式和形式 在内蒙古、湖北村镇银行试点基础上,通过参股或控股等方式逐步扩大和推进村镇银行试点,尽快启动贷款公司试点;探索建立农村金融租赁公司、农村保险公司,涉农和县域大型客户(项目)银团贷款,国际国内结算、银行卡等系统接入服务,提供代签银票等业务代理服务,为农村政策性金融提供各类代理服务。
23 2009年2月,农行对“三农”板块下达指令性信贷计划,计划全年新增“三农”县域事业部贷款1600亿元,确保农户小额贷款授信户数达到300万户以上,惠农卡贷款达到500亿元以上重点支持国家粮食战略工程建设、重点县域城镇化建设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确保“三农”县域事业部贷款和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三农”板块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全行贷款总增量的33%245.广东省农行 “三农”事业部制新发展5.1改革主要方面广东省农行在肇庆、湛江、韶关、惠州、河源、云浮、江门7家分行试点基础上,在全省范围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一) 目标•通过完善组织架构, 建立起权责利相结合的事业部制的经营管理体系•建立三农金融分部单独核算体系,形成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事业部自我约束机制25(二)业务范围•以地域为界,对全省67个建制县(县级市)内的67个县支行,实行事业部制管理各县域支行成为三农金融分部的基本经营单元•县域支行全部纳入三农金融部核算范围26(三)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1)省行成立三农金融分部管理委员会,行长担任三农金融分部总经理,分管副行长担任三农金融分部副总经理,委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
2)两部五中心:•农村产业金融部、农户金融部;•三农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三农信贷管理中心、三农风险管理中心、三农核算与考评中心、三农资本和资金管理中心27(3)二级分行成立三农金融分部由二级分行行长兼任总经理,由分管三农业务的副行长兼任副总经理;•全省67个县域支行整体纳入三农金融分部;•67个县(县级市)所辖全部营业网点整体纳入三农金融分部28县域支行的客户经理•区分法人客户经理、农户小额贷款客户经理、其他个人业务客户经理三个专业•客户经理管户数量的原则性标准:12户法人信贷客户(小企业客户除外)配备1名法人客户经理,30户县域个人生产经营类贷款(农户小额贷款除外)配备1名个人客户经理,400户农户小额贷款(含住房按揭贷款)配备1名农户小额贷款客户经理,县域小企业的客户经理配备标准参照县域个人生产经营贷款29(四)明确三农信贷业务投放重点•(1)农户和县域个人生产生活;•(2)现代农业生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研发、基地建设和农副产品收储、加工、销售);•(3)农村特色资源开发;•(4)农村现代商品流通;•(5)农村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 •(6)农村科教文卫事业•(7)县域中小企业。
30(五)建立统一规范的单独核算体系•单独编制经营计划、单独进行会计核算、单独实施财务管理、单列三农人员指标、单列信贷规模(六)有效的风险管理•完善信贷风险控制的组织架构,•建立多渠道的风险分散、转移、补偿机制(第二还款来源保障;农户小额贷款利率;信用共同体担保基金担保、信用村建设;2011年前,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拨备覆盖率要达到130%),•强化授信执行和合规经营,•落实信贷风险控制责任制(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不良贷款占比持续控制在<5%,到期贷款收回率不低于95%)31(七)考核平台•建立县域支行等级管理;•推行县域支行网点等级管理(对网点分财富型、理财型、标准型和自助型四类管理);•建立县域支行统一考核平台(县域支行考评指标将包括县域存款、贷款、中间业务、惠农卡、利润、不良贷款等指标);•建立完善县域支行领导班子考核体系325.2改革的主要绩效(一)“三农”和县域业务的现状♥至2012年底,全行县域各项存款余额1602亿元,占比16.1%;各项贷款余额659亿元,占比13.9%;中间业务收入9.86亿元,占比14.4%;实现拨备前利润35.8亿元,占比16.9%;存贷比41.2%,县域不良贷款余额7.07亿元,不良贷款率1.1%。
♥2010-2012年,县域贷款增速分别高于全行贷款增速17.6、12.4和6个百分点2012年度,县域业务资产回报率为1.6%,成本收入比为29.4%,人均经济增加值23.8万元33经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来,按照总行要求,我行建立了三农金融部制管理体系,省行层面设立三农金融分部管理委员会,由农村产业金融部和农户金融部及五大中后台管理中心组成(三农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三农信贷管理中心、三农风险管理中心、三农核算与考评中心、三农资本和资金管理中心),实行了单独的经营计划及考核、单独财务计划、单独风险管理计划等管理工作二级分行层面,除汕头分行外,各分行均设立了三农金融部,67个县域支行为基本经营单元34渠道建设•至2012年,全行县域人工网点488个,比2010年底减少4个,覆盖全部县域及69.8%的中心镇;县域设有自助网点40个全行县域业务电子渠道交易量占比82.3%,比2010年底提升15.4个百分点35客户结构•至2012年,全行法人存款客户53621户,存款加权有效客户占比45.93%,比2011年下降0.34 个百分点,个人目标客户268万户,个人加权贵宾客户占比44.97%,比2011年提升 个百分点。
县域对公信贷客户1014户,比2010年底增加370户,增长57.5%,其中法人贷款加权优质客户占比82.01%,比2010年底提升7个百分点36(二)“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机遇:——中央一号文已经连续十年锁定“三农”工作;——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加快发展;城镇化37挑战:•县域金融竞争:各家金融机构进军县域,农信社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造,邮储行业务全能化,工行和建行大规模复设县域机构,股份制银行对经济强县、强镇“掐尖”战术,国开行、农发行的城镇化开发金融等•农行存在的影响“三农”和县域业务的深层次问题:人均、点均效益及业务指标;客户基础薄弱,客户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农行特有的客户群体;“三农”和县域特色产品的市场适应性亟待提高;县域员工队伍年龄老化严重、新陈代谢机制尚未完善38(三)农行应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总体要求:成本、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发展目标:2013-2015年,商业可持续服务“三农”模式基本形成;“三农”和县域业务经营战略布局基本完成; 金融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县域支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三农”和县域业务持续稳定发展(到2015年末县域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200亿元、1100亿元,比2012年底增加598亿元和441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1%和18.6%;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以内,成本收入比控制在28%左右)。
39客户结构•至2012年,全行法人存款客户53621户,存款加权有效客户占比45.93%,比2011年下降0.34 个百分点,个人目标客户268万户,个人加权贵宾客户占比44.97%,比2011年提升 个百分点县域对公信贷客户1014户,比2010年底增加370户,增长57.5%,其中法人贷款加权优质客户占比82.01%,比2010年底提升7个百分点40重点支持十类客户:•县域工业化领域:•(1)县域优势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和优质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发展;•(2)县域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建设以及园区优质企业发展;•(3) 为跨越城乡的大中型企业及产业转移中落户县域的优质项目;41•农村城镇化领域:•(1)经济强县、强镇、中心镇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土地整理项目、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项目和小城镇建设改造项目• (2) 县域重点商场和大型连锁经营商业企业,县域高等级旅游景区和四星级及以上旅游饭店,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示范点•(3) 重点高中和优质医院42•农业现代化领域:•(1) 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项目贴息业务合作; •(2) 水利、农村电网、大型流通市场等,农机等农用工业企业、农业科技企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43•农村信息化领域:•(1) 现代信息技术骨干企业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 县域传统企业信息化改造,发展电子商务、信息消费等新型生产服务方式44简要结论•尽管农业银行实行“三农”业务事业部“一行两制”制度安排,但不必对其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寄予太多希望今天农业银行的“回归”开拓县域市场业务,除新农村建设的政治期值外,根本的是基于其自身优势和市场细分优势利益导向的理性选择,都是在试点盈利之后方才拓展业务的•动员并要求农业银行履行服务小农村社的责任和义务,按县域内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返投农村——这是世界惯例45Page 45谢谢! 2015.3。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