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尔都塞: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优先性.doc
13页1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优先性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优先性【法】阿尔都塞 著吴子枫 译【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本文是阿尔都塞重要遗著《论再生产》一书的附录,是阿尔都塞批判“技术官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文本之一该文提出了一个特别重要的论点:“在构成了某种生在构成了某种生产产方方式的生式的生产产力和生力和生产产关系的特定关系的特定统统一体中,是生一体中,是生产产关系在关系在现现有生有生产产力的基力的基础础上并在其上并在其规规定的定的客客观观限度内起决定作用限度内起决定作用阿尔都塞认为,列宁和毛泽东领导的革命实践本身,就是对这个论点的有力证明而全部革命的合理性,也必然是以这个论点为前提的不承认这个论点,就必定会陷入“生产力决定论”,也就是陷入历史“宿命论”,必然会使“革命”成为多余以此出发,阿尔都塞还详细分析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的经典表述,指出了其中无意识地所包含的黑格尔唯心思想阿尔都塞还以这个论点为参照,对林大斯的苏联与毛泽东的中国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这个论点是绝对根本性的,它可能是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某一部分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让事情尽可能清楚1为什么是尽可能清楚而不是完全清楚?为什么要有这个限制?要有这种保留?因为:1)事情本身并不清楚,而且由于亲身经历了那段历史,不少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士很难在自己头脑中把它搞清楚。
1 本文译自 1995 年 10 月法国大学出版社整理出版的阿尔都塞遗著《论再生产》(Sur la reproduction)——译者22)除了历史所造成的迷乱之外,还因为他们受到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本质上是“经济主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不停地向他们灌输(甚至强加)虚假的显而易见性,即一切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特别是取决于“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取决于我们将要见证的“奇迹般的突变”(原文如此)3)因为,说来遗憾,马克思的有些著作极其含糊不清,其中(不用过多列举)首推 1859 年出版的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个文本一直以来都是第二国际和斯大林的圣经4)因为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很难通过一种得到精心设计的形式陈述出来,因为这样做需要精力和时间作出这些说明之后,我要以明确的形式将这个论点表述如下:“在构成了某种生产方式的生生产产力力和生生产产关系关系的特定统一体中,是生生产产关系关系在现有生生产产力力的基础上并在其规定的客观限度内起决定作用 这马上就会遭到口诛笔伐所以我还是自己来展开这场论战吧确实,马上就会有人用马克思的著作来反对这个论点首先是用《哲学的贫困》(1847)中那句众所周知的话。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说:与水推磨机相应的是封建制度,与蒸汽磨相应的是资本主义2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是生产力依照其“发展阶段”为2 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 108 页:“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译者3自己生产出其生产关系,即与那些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的关系一切生产力的革命,都会造成与先前生产关系的不相适合,从而会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以使新的生产关系与新的生产力之间获得新的(完全一致的)相适合这些都清清楚楚地写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该“序言”于 1859 年由马克思本人发表,因此可以认为其中的观点为他本人所认可)我以狄茨(Dietz)出版社(《政治经济学批判》第 13- 14 页)的德文文本为基础,将“序言”中最重要的段落翻译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生产产关系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生产产力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生产产关系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4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3一个细节:文中的斜体4不是马克思所为,而是我本人所为,大家稍后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一个说明:问题不在于对这个如此简短的、必然是极其浓缩的文本进行不合时宜的指责可是,我们会注意到,这个文本既没有明确地提到国家,也没有明确地提到各社会阶级,甚至没有哪怕隐含地提到阶级斗争然而《共产党宣言》早就断言过,阶级斗争在全部人类历史中,特别是在“社会革命”中起着“火车头”的作用但“社会革命”在这里只是在论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时候被提及不能将这种奇怪的沉默仅仅归之于表达上的简洁的需要3 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 82-83 页——译者4 根据本书体例,除非是著作名,其他作为强调形式的斜体在中译时一律改为黑体——译者5另一个说明:这个文本实际上是马克思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唯一文本,因此它才成为经典斯大林在其《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几乎逐字逐句地重复了它而与此相反,据我(有限的)了解,列宁在其思考和行动中,从来没有把这个文本置于核心位置,也从来没有把它当成圣经来推荐,哪怕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极其节略的圣经他只引用过其中一些无可争辩的段落最后一个说明: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通信中我们得知,出于偶然,马克思曾在 1858 年带着惊叹“重读”了黑格尔的《大逻辑》5,在我看来,《大纲》6(其注明的写作时期是 1857-1859 年)中表现出来的黑格尔的影响,在这篇“序言”中是非常明显的。
我想提醒大家,八年之后,《资本论》发出了完全不同的声音以下就是我的论证 我用斜体标出来的那些说法总体上属于黑格尔的哲学,任何人只要稍微读过一点黑格尔(特别是他的《历史哲学》,尤其是其“绪论”),就会清楚地注意到这一点,并且不得不承认这一点我要明确指出:这不仅是对黑格尔术语的借用,而且就是对黑格尔的观念的重复,除了一个重要的差别之外,实际上没有任何不同那些黑格尔的说法总体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体系,它在马克思的文本中正是根据黑格尔的观念起作用的5 即《逻辑学》——译者6 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译者6这个观念就是异化的观念,它通过形式形式与内容内容之间相适合和不相适合(或“矛盾”、“对抗”)的辩证法表现出来形式与内容之间的不矛盾(“相适合”)和矛盾(“不相适合”)的辩证法,以及生产力发展阶段 degrés(在黑格尔那里,是理念的发展环节环节moments)的辩证法,不折不扣地属于黑格尔这个文本中属于马克思的概念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社会形态这些概念占据了黑格尔下列概念的位置:理念的阶段性内容、内在性-对象化、内容的发展形式、“民族”新的马克思主义概念简单地替代了黑格尔的那些概念。
它们都通过内容与形式之间由不矛盾到矛盾的异化这一黑格尔的辩证法而起作用,因此它们的理论基础就是黑格尔的观念黑格尔的这种观念想要“历史上的每个民族”代表理念的一个发展阶段,而各阶段的内容在通过使旧“民族”得到发展的旧阶段的内部成长起来,正如一个果仁的果核,在特定的阶段,新的内容(果仁)与旧的形式(果壳)发生了矛盾,于是就使果壳爆裂,从而为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形式(新的果壳)7黑格尔通过内容在其自身形式中外化-异化的形式思考了这个过程:在这些形式的内部,一个新的果核、一个新的果仁(理念“发展”的新的“更高的阶段”)在重新形成,先是胚芽,然后越来越坚硬,接着它会与现存形式(果壳)发生矛盾,于是这个过程不断继续下去,直到历史终结,最后的矛盾得以解决(对黑格尔来说,这种解决是通过将法7 这个形象化的比喻出自黑格尔7国大革命与德国的宗教情感——这种宗教情感因他本人的哲学而变得神圣——统一起来而实现的)重新察看马克思的这个文本,我们会发现完全相同的图式,物质生产力循序渐进的、向“更高”阶段的发展,替代了理念发展的各“阶段”或“环节”的发展我们在这里还会发现这样的论点:生产力(发展)的每个阶段必须在现存生产关系留给它的空间内发挥出其全部的潜能,直到出现了对生产关系来说致命的矛盾,即作为形式,后者不再有“足够的空间”去容纳新的内容,等等。
此外,我们在这里还发现这样一种目的论,认为社会形态中的每一个时刻都孕育着将取代过去的未来,它引出了下面这个著名的论点:“人人类类(奇怪的马克思主义概念)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他们解决任务的手段每次都凑巧地已经准备停当,唾手可得最后,我们在这里还发现这样一种目的论,第二国际的进化论(斯大林重复了它)将从这种目的论中获得其莫大乐趣:生产方式“循序渐进的”直线演替,会导致阶级社会走向终结既然一切都似乎已经通过内容(生产力)与形式(生产关系)之间先“相适合”然后又相矛盾的游戏得到了解决,那么,全然不提阶级斗争又有什么可惊讶的呢?再重申一遍,问题不在于【指责】马克思写下了几行特别含糊不清的文字,甚至还出版了它们(然而他却没有出版其它更可疑的文本,比如《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甚至《德意志意识形态》)因为《资本论》虽然在字面上还有一些不恰当的用语(但为数不多)8,但在其精神实质的最深处,它是彻头彻尾反黑格尔主义的事实上,在《资本论》中: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全然不再被思考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2)得到强调的是生产关系,其优先性得到了无可争辩的确认无论如何,我们必须为工人运动的历史记下一个特别重要的历史事实。
我在这里仅仅是提供一个要素,它只不过是一个症状,但我认为它相当重要,值得思考我们看到,在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的历史中,1859 年这篇著名然而又不恰当的“序言”对某些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真理,但却被另一些人完全搁在一边换言之,我们可以通过仔细考察对如下问题所作出的回答来书写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的历史,这个问题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中,究竟应该给哪个要素以理论上和政治上的优先性?有些人(通过他们的文本和行动)回答说:应该给生产力以优先性他们大多数是第二国际的领袖,以伯恩斯坦和考茨基为首,后来则有斯大林另一些人则(通过他们的文本和行动)回答说:应该给生产关系以优先性他们是列宁和毛泽东列宁和毛泽东领导他们的共产党取得革命的胜利并不是由于偶然我只要提出下面这个问题如果列宁和毛泽东真的照字面意思接受了“序言”中的核心论点:“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9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如果列宁和毛泽东真的接受了这个论点的话,他们怎么可能最后成为党和群众的领袖并领导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胜利呢?考茨基正是用这个论点来反对列宁,指责他在一个落后的国家“过早地发动革命”,而这个国家的生产力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还“不宜”(通过列宁这个可恶的唯意志论的政变者)接受显然“早熟的”生产关系……考茨基甚至可以补充说(或许他真说过,这需要我们去阅读),资本主义的俄国的生产力,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