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与实践成果报告.docx
10页中学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与实践成果报告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情境教学”“项目教学”“体验式学习”等教学理念,以“营造真实情境”,推动“文本与生活连通”为出发点,以关注热点事件和“时评审辩式阅读”为抓手,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为目标,是研制和推动中职语文、英语等基础学科“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系统实施方案,是跨学科教学“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实践经验总结关键词:情境教学 项目教学 体验式学习本成果基于“情境教学”“项目教学”“体验式学习”等教学理念,以“营造真实情境”,推动“文本与生活连通”为出发点,以关注热点事件和“时评审辩式阅读”为抓手,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为目标,是研制和推动中职语文、英语等基础学科“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系统实施方案,是跨学科教学“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实践经验总结在7年多的时间里,成果应用于深圳市近10所学校,建立了相应的教研机制,构建了“一核心、三技能”等媒介素养教育“能力体系”,“六融合、八手段”等“支持体系”,形成了“独立式、渗透式、组合式、融合式”四种常态课程,建设了有特色的“时评读写”“演讲与口才”等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了《思维训练教程》等10本教材,推广了“专题教学”“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模式,解决了语文等基础学科知识分割,脱离生活,核心素养难落实等问题。
2018年9月,《中国教育报》以《余军奇:媒介教育的守护者》为标题报道本成果该成果还在“广东省中职高考研究分会”语文和英语专题大会上向全省推广一.成果背景(一)“信息技能型人才”:时代的新需要网络等技术革命席卷全球,深刻的影响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媒介与信息素养”成为新核心素养中职人才教育面临“三个转变”:从“单一专业能力”向“综合驾驭能力”转变,从“技术操作型人才”向“信息处理型人才”转变,从“传统思维模式”向“人机交互思维模式”转变中职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二)“跨媒介学习”与“思维发展”:政府的新要求2012年联合国出版了《媒介与信息素养课程方案》,方案指出,“在当今世界,我们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和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获得信息的质量”目前,英美澳等多国媒介教育如火如荼2014年,深圳市《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将信息素养作为中学生八大素养之一2016年,教育部委托研究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理性思维”“批判质疑”“信息意识”“问题解决”列为核心素养的基本点2017年,国家“高中新课程标准”发布,“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成为多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语文新课标还推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强调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学习。
媒介素养的核心是批判性思维媒介教育是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新武器”三)学生媒介素养堪忧:学校的新挑战当前师生媒介素养落后于时代发展中职学生比普高学生上网时间更长,媒介使用的“坏习惯”可能更多,在虚拟世界,“拇指文化”,游戏化等浸淫下,更容易被沉溺(如网瘾),更易思维简单化、自我封闭、消费冲动、泛娱乐化、价值扭曲、主次不分、视觉圣化等媒介教育是迎接挑战的新方法四)真实情境项目学习:课程融合的新机遇当前中职课程分科太细,知识割裂而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往往是跨学科的,是综合的核心能力也需要多学科来协同培养打破学科界限,创造真实情境,在问题语境中进行项目学习,让学生获得对意义世界的整体性认识是大势所需媒介教育正当其时二.成果形成过程本成果依托6个广东省课题和6个深圳市课题,形成时间4年,实践检验时间7年多2008年11月,主持人关于校园媒体文化的课题被立项为深圳市课题2009年,龙城高中开设“时评读写”专题课,由此开启研究之路2008-2012年间,依托普高和职高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形成本成果期间发表论文7篇,汇编了《学校媒体建设与媒介素养教育》成果集2012年12月,主持人的论文《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策略》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上,该文2013年4月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全文转载,标志着本成果形成和实践检验开始。
2013-2019年间,成果先后在十多所学校推广和完善,其间编写教材10部;发表论文36篇,2门课程被评为“深圳市好课程”2017年,成果總结为《学校媒体建设与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报告》,《新媒体时代校园媒体文化与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报告》《中职语文快乐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成果被中国传媒大学张艳秋教授等专家鉴定为优秀,被深圳市推荐参加2017年广东省成果评选2018年,成果提炼成《共生媒介教育论》专著,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发行,该专著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三.成果内容本成果是指导中职语文等基础学科开展跨媒介教育,提升媒介素养,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含研究报告、著作、论文、教材、课例、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是一套系统解决方案一)构建了中职媒介素养教育能力体系本成果应用媒介教育“赋权”理论、思维建构理论、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等,通过文献研究和企业调研,认证了中职媒介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中职媒介素养的概念内涵,形成了基于“共生”理念的媒介教育目标、内容等能力体系,策略和方法等支持体系,提出了在中职语文、英语、思想政治等学科进行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教育的“一核心、三技能、六融合、八手段”等系统方案(见下图)。
1.目标:一个核心本成果以媒介素养教育为核心在媒介教育过程中,又以发展批判性思维为“核心中的核心”,贯穿到各学科、各模块中,以促进中职公共基础课程连通和融合概念内涵:中职学生的媒介素养,包括媒介知识素养、媒介能力素养、媒介方法素养和媒介伦理素养四个方面目标体系:新媒介时代,媒介不单是载体或信息,更是虚拟关系、是生活本身中职教育要在传统的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上,培养自主自觉的具有良好共生能力和共享精神的“信息处理型工匠”在此基础上,成果建立了二级和三级目标,形成一个“三级目标体系”(见下表)2.内容:三大技能媒介教育的内容很多,归纳起来有三大块,分别是“媒介认识与理解教育”,“媒介参与和建构教育”,“媒介实践与共享教育”,综合培养学生三大技能:媒介与信息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同时,围绕课程内容“由谁来确定”问题,成果创新设计了“由学生发起”,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了多方参与建设的“生本参与式课程内容设计”新尝试围绕“如何组织”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项目、范例、专题或其它实践活动来实现的组织形式二)形成了“六融合、八手段”等融合式课程支持体系1.课程:“六融合”知识和技能只有镶嵌在具体的情境中才更容易理解。
在解决真实问题时,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是相互连接、交叉的;现在中职公共基础课脱离专业和就业,对核心素养培养不力成果探索真实环境下媒介素养“跨学科”教学模式,提出了媒介教育融合式课程“六融合”思想,设计了媒介教育的目标融合、师生融合、内容融合、资源融合、手段融合、学科融合的操作办法成果还提出了“课程、活动、环境”三种媒介教育实施途径2.课堂:“八手段”知识只有在联系中才显示出意义学习不应局限于个人内在的脑海中,必须将问题定位在真实世界中,将个人与生活联系起来成果提出了聚焦热点事件,开展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八手段”,分别是议题讨论、专题学习、项目学习、案例教学、活动体验、问题解决、模拟训练、实战学习等,期望通过这八种手段,整合“线上”、“线下”等“素材性资源”,“人力”、“物力”等“条件性资源”,实现“以媒介教育为桥梁”的“跨学科”课程,实现教学内容的“跨学科融合”和教学目标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融合3.教材:“四原则”与“五方法”总结了媒介教育教材开发的“四原则”,即“学生立场,生活视野,故事表达,师生共建”;媒介资源整合的五方法,即“分类、组合、改编、连通、创生”4.评价:“四重点”与“九标准”。
成果建立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监控与评估制度重视教学之前的“预备性评估”和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估”,通过学生作品、表演、展示、示范、评论、口述、简答题、档案袋等形式评估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重视“真实性评估”,以真实情境和任务为重点,对真实的问题和可能妨碍学习的问题提出诊断对课程开发,成果提出了“合标、合理、合意”,“好读、好学、好用”,“好教、好改、好评”的媒介课程“三方面九标准”四.成果推广与应用效果(一)成果影响力大,辐射作用明显1.被政策文件采纳,服务教育决策成果成为龙岗区教育局出台政策文件的依据,《关于加强龙岗区教育系统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的意见(深龙教[2011]36)》《龙岗区教育局宣传工作实施方案》等均采纳了本成果的观点、方法和内容2.成果应用面宽,学生受益显著1)成果应用于多所学校不仅应用于龙岗二职、龙岗中专、深圳市二职等职业学校,还应用于龙城高中、园山实验、光祖中学等初高中2)成果应用于多个学科重点在各校语文学科推广,如龙岗二职、龙城高中结合语文学科,先后开设“时评读写”“阅读思维”“影视欣赏”等课程成果还应用到英语、思想政治等共公基础课,电商、动漫等专业课程中,如动漫专业结合公共艺术课开设“立体构成”“视觉素养”等课程。
3)成果广泛应用到校园媒体和学生社团活动中如龙岗职业学校依托校园电视台组织“中专校拍”等多个社团,开设校园“媒体技术”等活动课程4)学生思维能力显著增加,高考作文成绩较以前明显提高,参加各类竞赛屡获大奖龙岗二职被广东省教育厅授予“社团建设优秀学校”3.成果受关注度高,多家媒体报道成果先后被《中国教育报》《南方教育时报》、《深圳特区报》等12家主流媒体专题报导《中国教育报》以《余军奇:媒介教育的守护者》为标题报道《晶报》以《为中小学媒介教育拓荒》为标题报道本成果《广东学习报》以校长专访《媒介素养,共生教育》为题,用了一个整版篇幅报道了本成果二)成果带动作用强,师生受益1.成果推动课题研究,教研氛围浓厚十年来,累计完成媒介教育课题23个,其中广东省课题6个,深圳市课题6个,龙岗区课题11个2.成果推动论文、论著、教材出版成果研制与推广期间出版2本著作,其中余军奇的专著《共生媒介教育论》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公开发表36篇论文,其中核心期刊10篇主编或参编教材10本,其中《思维训练教程》上下兩册正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主持或参与的“时评读写”、“演讲与口才”等2门校本课程被评选为“深圳市好课程”。
3.成果推动教学交流,教师成长迅速课题组教师参加教学竞赛获市级以上大奖11次,其中龙岗二职获得“全国信息化大赛”一等奖2次,获得全国美术成果展评一等奖、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一等奖多次多名教师成长为市、区名师三)省内外推广交流,引领职教课程改革1.成果在深圳市获广泛认同主持人成立了“深圳市余军奇名师工作室”和“龙岗区余军奇名师工作室”,以科研、竞赛、讲座等形式开展市、区教师培训2017年底,余军奇在深圳市教育局名师工作室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主题报告2.省内产生广泛影响,助力中职课程教革2018年6月,余军奇组织成立了“中职高考研究分会语文专家委员会”,召开了“聚焦核心素养,促进课程改革”等专题研讨会,推广本成果会后,全省12个市的40多所中职骨干教师受邀担任研究专家,200多位教师加入研究推广团队3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推动国际合作受邀参与全国性培训交流活动1)成果参与人员多次受邀在全国师资培训等活动中讲课2)2011年12月,成果主持人余军奇受邀参加全球第五届传媒大会,推广深圳传媒教育经验,受到好评3)主持人两次受邀到香港,向香港同行介绍深圳媒介教育经验4)2015年,受邀到台湾首辅大学,与台湾教师交流。
5)开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学校教师先后参与韩国永进、德国职业学校联合办学交流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