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者的数量及地域分布.doc
22页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者的数量及地域分布摘要 收集、整理民国时期个人、机构对图书馆数量的历次调查统计,以及中华图书馆协会留下的会员统计表,对民国时期的图书馆数量、图书馆员人数、图书馆学者的群体规模及地域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图书馆学者的区域分布严重失衡,这种失衡受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者群体曾通过提案,影响国家决策,使全国图书馆区域分布失衡的状况有所改善;也有个别学者以个人魅力凝聚同行,带动一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史经验表明,国家调控是平衡图书馆和图书馆学者群体分布失衡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图书馆数量 图书馆员数量 区域分布 1.民国时期图书馆和图书馆学者的规模 1.1 民国时期图书馆的数量 抗战前全国图书馆的数量达到民国时期的顶峰,但究竟全国有多少图书馆?统计主要来自个人和机构最早对全国图书馆进行调查的是沈祖荣先生,他在 1918 年发表的《中国各省图书馆调查表》中,收录了全国 33 所图书馆1935 年许晚成作《全国图书馆调查表》 ,以个人之力调查颇费周折, “或一馆而探问数次,或一疑而悬候累日,远道通函调查,往往发函十数次,而总无复寄,挂号快函,如雪片飞去,亦有始终不睬,切托该地友朋,实地探问,始达目的。
”最终收录图书馆 2520 所,包括公立图书馆 2005 所,私立图书馆 515 所, “所列图书馆,皆以有固定名称及组织,并有相当人员管理者为限,一橱一桌可称图书馆者,概不列入 ”同年,杨家骆以个人之力,积几年时间、几万封信调查所得,全国有 2940 所图书馆 机构主要是通过向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发放调查表进行调查,数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中华图书馆协会,二是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三是浙江图书馆和上海《申报年鉴》社各方统计标准不同,数量出入也较大 中华图书馆协会在抗战前共进行了 5 次调查1925 年成立的中华图书馆协会是民国时期最权威的全国性图书馆专业学术团体,协会成立后,为了解全国图书馆的情况,即请各省教育厅配合,着手调查图书馆的数量1925 年 10月发表了第一次调查结果,全国有 502 所图书馆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各省行政刷新,新创立的图书馆增多,1928 年 10 月中华图书馆协会进行了第二次调查,全国有641 所图书馆1929 年 12 月进行了第三次调查,全国有1428 所图书馆,其中国立、省立、市立、?h 立、私立图书馆 925 所,学校附设图书馆 387 所,机关会社附设图书馆74 所,专门图书馆(主要是儿童图书馆)41 所,此次调查因没有收到山西、江西、湖南以及边远省份西康、宁夏、青海、新疆、蒙古、西藏等省的调查报告,因此数据并不完整,但图书馆还是增加了很多,这主要是因为 1929 年 1月在南京举行了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次年会,在全国影响很大,政府也加大倡导力度,人民对图书馆有了更多的认识,使全国新创立的图书馆增多。
1931 年 12 月中华图书馆协会进行了第四次调查,全国单设及较大图书馆共 1527 所,计国立、省立、市立、县立、私立 970 所,学校附设 413所,机关会社附设 89 所,专门图书馆(主要包括小学及儿童图书馆)54 所1934 年 12 月进行第五次调查,全国公共图书馆(包括国立、省立、市立、县立、私立和儿童图书馆)933 所,学校图书馆(包括大、中、小学图书馆)497 所,专门图书馆(包括专门学校、政府机关、文化团体图书馆)377 所,特种图书馆(指外国人用者)9 所,共1816 所,加之民众教育馆附设的图书馆 1002 所,全国共2818 所,但规模太小之阅书报处没有列入历年调查统计显示,图书馆数量在不断增加,这一方面是因为新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另一方面是协会虽与各省教育厅配合,但仍存在调查渠道不畅、信息滞后等问题,需要不断补充遗漏 另一个调查途径是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据 1930 年调查,全国有 2935 所图书馆,其中普通图书馆 903 所,专门图书馆 58 所,民众图书馆 575 所,社会教育机关附设图书馆331 所,机关及团体附设图书馆 107 所,书报处 259 所,学校图书馆 694 所,私家藏书楼 8 所。
这一数据与中华图书馆协会 1931 年的调查数据相差较大,这主要是因为中华图书馆协会是以单设图书馆和较大型图书馆为主进行统计,而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的统计包括了大量的民众教育馆附设的图书馆及规模较小的阅书报处等1936 年 9 月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再次进行全面调查,基本延续上次的标准,更将数量大大提高,全国有 4032 所图书馆,其中普通图书馆573 所,专门图书馆 11 所,学校图书馆 1963 所,民众图书馆 1255 所,流通图书馆 37 所,机关图书馆 173 所,私家图书馆 20 所,该调查的覆盖范围较广,如民众图书馆包括通俗图书馆、乡村图书馆、农民图书馆;流通图书馆包括巡回文库;机关图书馆包括政府机关、团体、工厂、商店等附设图书馆,因此数量较多 1931 年浙江省立图书馆进行全国调查,列出 1421 所图书馆上海《申报年鉴》社从 1933 年开始,联合浙江省立图书馆连续 4 年对全国图书馆进行调查1936 年该社联合浙江省立图书馆制表分发各省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调查,并参酌中华图书馆协会和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的统计数据,确定全国 28 省 6 直辖市、区(包括已沦陷之东北三省,但未包括西藏和外蒙)有单设图书馆及民众教育馆、学校、机关附设图书馆共 5196 所,其中单设图书馆 1502 所,民众教育馆附设图书馆 990 所,机关附设图书馆 162 所,学校附设图书馆 2542 所,这一数量多于同年教育部社会教育司调查的 4032 所,该社的解释是“意度教部发寄调查表时对于各类标准未经明定,故各省造送取舍无定准”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关于学校图书馆,该社“根据教育部中等、高等教育统计,默认为每一中等以上学校必应有一相当之图书馆,故不尽从其他报告” 。
个人调查和机构调查相比,机构的调查可信度更高一些从调查途径来看,个人调查在获取信息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许晚成、杨家骆的调查虽颇费周折,然比之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以及浙江省立图书馆和上海《申报年鉴》社的调查,图书馆数量少了很多而官方的调查是通过向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寄发调查表获取数据,获取数据的途径更为直接有效 在机构调查的三种途径中,数据相差也很大,哪一种更为可靠?笔者认为,从数量上来看,以浙江省立图书馆和《申报年鉴》社联合调查所得 5196 所为最多,该调查在回收调查表的基础上,详细参酌比对了中华图书馆协会和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的调查资料,补充不足 《申报年鉴》社还编制了《中国各省市立图书馆概表》 、《全国重要大学图书馆概表》等,包括馆名、地址、藏书册数、全年总经费、组织、馆长、馆员、成立年月等信息该调查的缺点是,尽管教育部规定中等以上学校须设立图书馆或图书室,但未经实际调查,仅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等以上学校的数量来确定图书馆的数量,未免武断,但应与实际出入不大,数据可以作为基本参照1948 年教育部在编制《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时,也采信了这一数据1948 年全国仅有 2702 所图书馆,与 1936 年相比,数量大大减少。
1.2 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员人数 在确定了图书馆数量的基础上,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搞清楚,即民国时期究竟有多少图书馆员? 据 1931 年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统计,全国有 2935 所图书馆,馆员 3528 人,平均每馆 1 人多一点另据 1935 年许晚成的调查,全国有 2520 所图书馆,馆员 5143 人(个别图书馆馆员缺失) ,平均每馆约 2 人 来自官方的社会教育统计数据也基本反映了这一规律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感于各国社会教育之发达,而我国年长失学之人占全国之大多数,以此立国,危险孰甚!因竭力提倡社会教育,而于草拟教育部官制时,特设社会教育司,与普通教育司、专门教育司并立” 蔡元培将教育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学校教育包括大、中、小学校开展的正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包括在学校之外的图书馆、民众教育馆、民众学校、博物馆、民众茶园、补习学校、识字班等教育社会教育司掌管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通俗教育及讲演会、巡行文库等,图书馆主要包括国立、省立、市立、县立、私立等公共图书馆,据教育部统计,1930-1945 年全国社会教育机关图书馆及馆员人数见表 1 1930-1945 年社会教育机关图书馆的数量和图书馆员的人数是动态变化的,抗战前的 1936 年达到顶峰。
此项统计不包括学校教育所涉及的图书馆,但统计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馆员人数的参考,以 1936 年为例,社会教育机关图书馆为 1848 所,馆员人数为 3553 人,从比例上看,馆员约为图书馆数量的二倍,其他年份也基本如此,因此可以推算每馆至少有 2 名馆员而当年全国有 5196 所图书馆,以此判断,全国至少有馆员 1 万人以上需要注意的是,全国图书馆的总数并不是社会教育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的简单相加,如单设图书馆中也有非公共性质的图书馆 1.3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者群体的规模 一门学科的建制有三个主要的标志,即建立专业系科并开设相关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或学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z03值得图书馆人自豪的是,1920年已经在文华大学创立图书科开始专业教育;1925 年成立了专业学术团体中华图书馆协会;1926 年创办了图书馆学术刊物《图书馆学季刊》 ;在 20 世纪 20 年代,图书馆学已经完成了学科建制,确立了学科地位,早于现在公认的一些重要学科 成立专业学术团体是完成学科建制的重要标志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宗旨是:“研究图书馆学术,发展图书馆事业,并谋图书馆之协助” 协会会员在统一的学术共同体内,开展学术交流,探讨学科发展的专业问题,确认学科成果,提升对图书馆学的认同和信念,形成了一个学者群体。
1925-1949 年,中华图书馆协会共举行 6 次年会,出版了期刊、丛书、调查报告等,还积极参加国际图书馆协会的活动,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的发展,是学者群体集体推动的结果对图书馆学者的评定标准是多元化的,作为学术成果主要表现形式的学术论著,是评价学者学术水平的主要依据,学术成果的作者群体是图书馆学重要的学者群体但是,图书馆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图书馆学者不仅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著,而且还借助中华图书馆协会这个平台,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前瞻性的工作提案,会员中不仅有图书馆学家,还有长于图书馆管理的专家,他们是各地图书馆的代表,具有高度的专业自觉性,他们把协会的精神带到各地指导工作,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学术力量,他们更能代表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者的多样性,因此本文主要以中华图书馆协会会员作为学者群体进行研究 中华图书馆协会的会员是民国时期基本的图书馆学者群体中华图书馆协会采取会员制,会员分为四种:一、机关会员,以图书馆为单位;二、个人会员,图书馆员或热心图书馆事业者三、赞助会员,捐助该会经费者(后期增加了永久会员) 四、名誉会员,在图书馆学术或事业上有特别成绩者历年的会员数量统计见表 2。
中华图书馆协会的会员数量也是动态变化的协会成立后,在业内的影响力和认同度逐年提高,抗战前会员人数呈逐年增多的趋势,1926-1936 年的 10 年间增加了 2 倍多但抗战爆发后,沦陷区图书馆纷纷内迁,混乱的局势也使会员联络不畅,统计工作一度中断,1939-1940 年左右,??员人数骤减,抗战后期逐渐恢复,1947 年达到个人会员人数的顶峰 中华图书馆协会聚集了当时中国图书馆学界最优秀的学者,1936 年全国有图书馆 5196 所,馆员 1 万人以上,当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有个人会员 536 人,仅占馆员总数的5%1948 年全国有图书馆 2702 所,按照馆员为图书馆的倍数计算,约有馆员 5400 人以上,而 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