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与传统文化.docx
7页论语》与中国传统文化摘要:《论语》涉及家庭、伦理、文化、政治等等社 会经济生活诸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作用之巨无 与伦比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德政”和“理想人格的建构” 两方面关键词:《论语》;传统文化;德政;理想人格的建构宋朝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 语》治天下”本文试图从“德政”和“理想人格的建构” 两方面出发,把握《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论语》中的“德政”思想1、 以德施政,这是《论语》中德治思想的主体首先 要求统治者自己行事做人要正,“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 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假如国家统治者本身的行为有 着巨大的凝聚力和道德感召力,统治者本人公平、公正以及 有影响力,百姓自然会服从其统治;如果统治者自己言行不 一、口是心非,百姓自然难以服从其统治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2、 唯才是举《论语》中明确提出了“举贤才”的思想, 要求“君子尊贤而容众《论语?子张》认为统治者应尽力 注意选拔贤良来行政,绝对不能让邪恶的人来管理 “举 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正,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 因为“文武之道,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 子张》),所以要重视“举贤才”因此,统治者也应“见贤 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里仁》)至于如何选拔人 才,则应“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3、 忠恕孝悌这是《论语 》中德治思想付诸实施的先 决条件《论语?里仁》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 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一以贯之”之道的“忠恕”不仅是 “尽已之心,推已及人”的一种人生哲学,归根到底,还是 儒家思想的主要的方法论忠孝指忠恕、孝悌两对范畴,泛 指君臣、父子、长幼之间存在的道德准则,事实是反映了统 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相互的道德制约忠恕”原则向家庭 伦理的延伸就是“孝悌”,具有对全社会的普遍的约束力, 能使每一个人都自觉按照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4、 义先于利在《论语》中,“义”是指社会整体利益 以及合乎道德的个人行为标准,“利”则是指少数人的部分 利益或个人私利,因而义与利可看做是公与私的关系首先, 义与利是统一的,不是互相排斥的,“智者利仁”,(《论语? 里仁》)“因民之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其次,当义与 利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应该把公利放在首位,然后才考虑个 人私利,“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而决不 可背德求利。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5、 崇礼尚乐“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 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 统治者应采取“礼”和“乐”的社会手段和基本的教化措施, 力行社会教化,教育熏陶统治者应“为国以礼”《论语? 先进》)就是要大力倡导以“礼”为基本内容的面向全社会 的教育,“上好礼而民易使也《论语?宪问》)告诫人们严 格依礼而行,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同 时还要重视音乐,认为学习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使人的 道德得以提升《论语》中的理想社会是礼乐兴盛、歌舞升 平的社会,统治者应以礼乐治国,“兴于《诗》,立于礼,成 于乐《论语?泰伯》)可以普遍形成崇礼尚乐的良好社会 风气二、《论语》中理想人格的建构论语》中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鱼龙混杂,可谓良莠 参差,社会动荡,江河日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论语》中 的理想人格取向备受推崇《论语》结合当时人们的人生价 值观以及政治理想和斥求,对此作了概括和论述,在此基础 上构建了“内仁外礼”的儒家理想人格。
《论语》中的理想 人格的基本规定是“礼”和“仁”其中“礼”属于道德规 范,是外在的行为标准;“仁”属于道德情操,是内在的思 想法则《论语》对“仁”和“礼”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和思 考,认为在二者的关系上,“仁”是“礼”的内化依据,而 “礼”则是“仁”的外推形态由此展开,《论语》中确立 了具体的立身行事应该遵循的规则,将“内圣”、“外王”确 定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进一步升华,归结为现实人格范式“君 子”,从而为后世儒家确定了理想的人格1、《论语》中理想人格的内在要求是“仁”《论语》中 倡导的人生价值观的最高境界和根本的政治法则是“仁”, 用“仁”来概括理想人格的建构中的各种美德:真、善、美, 追求“礼”和“仁”的内在有机统一,对其作出详尽细致的 具休界定和补充,水乳交融的揉合为“礼”、 “仁”合一的 理想人格范式《论语》中“仁”字出现共计 109处,其中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表述:1)“仁”是道德的最终归宿,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里是讲孝悌 是“仁”的根本,殊途同归,“仁”不但涵盖了深厚的内容, 并且最终成为所有德性的归宿2)“仁”者“爱人”, “仁” 虽然有多义性,但“仁”在实践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规定并不 是空泛的,不可捉摸的。
一言以蔽之就是“爱人” “樊迟 问仁,子曰‘爱人'《颜渊》“爱人”的主张是对先秦传统 的“爱亲观念”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人的价值观和人性的新 的概括,同时也是确立团体观念,熟练处理人际关系,关爱、 同情、尊重他人的一条底线3)“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 者不惧”(《论语子罕》)“仁”不仅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 也是一种广袤的道德情操主观方面的意识和情操包括: “仁” 、“智 ”、“勇”其中“智 ”从认知能力方面来讲, 意指掌握道德规则的学识和才华,“勇”强调锐意践履道德 境规范的恒心和毅力,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但“仁” 是高于并且统摄“智 ”、“勇”的2、《论语》中理想人格的行为标准是“礼”礼、仁、忠、 孝、信、义都是《论语》中的行为规范,是构建理想人格范 式的道和德的具体化《论语》中“礼”前后共出现 75 次之 多,包含社会有机体众多方面和各个层次的人的生活,具有 多种含义,在宗法制度下,“礼”对社会生活无所不包3、唯物辩证地解读《论语》中理想人格范式 今天我们再看《论语》中“内仁外礼” 构建的儒家理 想人格范式,理应全面认识其具有的积极和消极两重性仁”作为核心的理想人格范式植根于传统文化中,历 时数千年,绵延不绝,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继往开 来的精神支柱。
这种范式的积极性表现在:“仁”探求到问 题的本质,内化为一种自觉的信念,久而弥坚它使人们深 刻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克己修身,不仅要有有 崇高的精神境界,还要身体力行、勇于实践理想人格从这 种范式展开,对诸如自强不息、居安思危、德治观念、人道 主义等道德规则进行扬弃、选择、积淀和检验,使之成为我 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论语》中的理想人格范式体现了“人本”的价值观 强调人的能动性,重视人的价值,淡化了鬼神的观念子 不语怪力乱神”(《述而》),“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雍 也》)但是《论语》中对“天命”还是不无迷信的天生德 于予”(《述而》),“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宪问》)“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 氏》其天命观仍然难逃宿命论的窠臼参考文献:【1】《四书集注》宋?朱熹岳簏书社 2004 年 8 月【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汤一介中国和平出版 社 1998 年 10 月【3】《研究》谭承耕湖南省教育出版社 1990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