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行政学课件-第四章--第三部门管.ppt
46页第四章 第三部门管理,,1,管理资料,第一节 第三部门及其特征与类型,一、第三部门的概念 (一)第三部门概念的提出 “第三部门“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莱维特(Levitt)使用的在这之前人们往往将会组织一分为二,非公即私:莱维特认为这种划分太粗糙,忽略了一大批处于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社会组织它们所从事的是政府和私营部门“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的事情他将这类组织统称为“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2,,,第三部门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谓,for example independent sect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 、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 voluntary organization 、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 tax-exempt organization 、 civil society.,3,,,在使用这些名称时主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根据各国的使用习惯选择名称,如“非政府组织”在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含义,在西欧和北美指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非营利组织,在东欧和苏联指所有慈善和非营利组织,在第三世界国家则指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民间组织; 二是根据描述这类组织所需要强调的相对属性而选择适当的名称,如强调组织的存在目的不是为了营利或是强调组织与企业之问的区别时,就应选择“非营利组织”;而强调与政府的相对独立性时,就应选择“非政府府组织”或“独立部门”,在强调组织的资金来源是私人慈善性捐款时使用“慈善组织”就更为合适。
4,,(二)国际上有关第三部门的四种观点,第一种是给出法律上的定义许多国家都在法律上对“第三部门”作出了相应地界定,如美国税法501(C)规定,免税组织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该机构的运作目标完全是为了从事慈善性、教育性、宗教性和科学性的事业,或者是为了达到该税法明文规定的其他目的;二是该机构的净收入不能用于使私人受惠;三是该机构所从事的主要活动不是为了影响立法,也不干预公开选举 第二种是依据组织的资金来源加以定义联合国的国家收入统计系统采用的就是这种定义该系统认为第三部门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在于,它的收入主要不是来自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服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款5,,,第三种定义强调组织的目的和功能,即组织的特征如果某私人组织的目的是促进“公众利益”或“团体利益”,则可以纳入第三部门的范畴,否则就不算 第四种定义由美国约翰一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推荐,被称为“结构一运作定义”它的着眼点在于组织的基本结构和运作方式凡是具有以下五个特征的组织可被视为第三部门的一部分:组织性、民问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6,,(三)第三部门的定义,综上所述,我们作这样的定义: 第三部门就是指介于政府部门与营利性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其组织特征是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
7,,二、第三部门的基本特征,Formal organization 内部规章制度、负责人、经常性活动 Nongovernmental 在体制上独立于政府,既不是政府的一部分,又不受制于政府 Nonprofit-distributing 组织的利润不能分配给所有者和管理者 Self-governing 组织自己管理自己,既不受制于政府、企业,也不受制于其他第三部门组织 Voluntary 参与这些活动以志愿为基础,8,,三、第三部门的分类,(一)根据第三部门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方式,可分: 1、学术研究、教育和知识传播型——主要包括各种学会、协会、非参与制的民办教育以及西方教会学校 2、政策影响型——这些组织主要通过宣传、游说和政策倡导来影响政府或国际组织的政策制定 3、直接提供公共服务和物品型——各种慈善机构、环保组织和康复中心等,9,,,(二)根据其是否得到政府的扶持与资助,可以分为: 1、政府资助型 2、非政府资助型,10,,(三)从第三部门所从事的行业分类,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非营利机构比较研究中心设计了一个分类体系其分类标准依据以下原则: 一是尽量与各国的第三部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二是尽量靠近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IsIc),以便研究者能充分利用联合国收集的各国国民收入数据。
该研究中心设计的第三部门的国际分类体系把第三部门分成12个大类,11,,1、文化与休闲:文化与艺术;休闲;服务性俱乐部 2、教育与科学研究: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其他教育;研究 3、卫生:医院与康复;诊断;精神卫生与危机防范;其他保健服务 4、社会服务:社会服务;紧急情况救助;社会救济 5、环境:环境保护;动物保护 6、发展与住房:经济、社会、社区发展;住房;就业与职业培训 7、法律、推进与政治:民权与推进组织;治安与法律服务;政治组织 8、慈善中介与志愿行为鼓动 9、国际性活动 10、采教活动和组织 11、商会、专业协会、工会 12、其他12,,(四)从第三部门组织的经费来源角度分类,1、自给自足型这些组织在经费上完全自负盈亏如大多数医院,必须为所提供的服务设置一个合适的收费标准,以便得到适当的收益来补偿全部开支,维持正常的营运 2、半收费型这些组织能得到政府财政拨款和有关方面的捐款因此.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收费标准可以低于其平均成本如我国高等教育所收取的学费仅占培养学生平均成本的一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费会逐步提高,但仍将低于其运行成本 3、无偿提供型这些组织完全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或捐款支持运行,即无偿提供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
最典型的是消防、天气预报、地震报警等13,,(五)从第三部门活动的宗旨角度进行分类,1、具有切身利益的第三部门组织这是指该组织是为参加本组织的成员谋取直接切身利益的组织,如妇联、工会、学联等 2、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组织这类组织是为谋求社会共同福利事业的组织参加社会福利组织的成员不但不一定能谋取自己的切身利益,反而有时还须做出某种奉献和牺牲,如教育、卫生、残疾人福利组织等 3、具有共同志愿的组织这类组织是基于成员共同的愿望、意向和爱好听建立,力图通过集体的活动,以达到推动某项事业发展的组织志同道合是该类组织的突出特征如文化、体育、学术团体等14,,,(六)从第三部门组织的活动范围角度进行分类 可分为地方性组织、全国性组织和国际性组织 (七)从第三部门组织的组织结构角度进行分类 可分为松散型组织、紧密型组织、金字塔型组织和网络型非营利组织15,,第二节 西方第三部门的发展及其作用,一、西方第三部门崛起的原因 进人20世纪90年代后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结社革命’’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萨拉蒙在不同文献和场合都提及西方第三部门兴起的原因 在1994发表的《非营利部门的兴起》一文中,他将出现全球性“结社革命”的原因归纳为四次危机和两次革命性变化。
16,,,这四次危机是福利国家危机、发展危机、世界性的环境危机以及社会主义危机 两次变化是: 一是因为在20世纪70--80年代期间兴起的通信革命为大众组织和具体行动提供了必需的条件;教育水平和识字率的显著提高使得对民众的组织和动员比以往容易得多 二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发生的全球性的可观经济增长和由此带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带来了物质改善和使民众产生一系列新的期望,而且在第三世界国家造就了城市中产阶级,从而促进了私人非营利组织的出现17,,,在《美国的第三域》一书中,他对“为什么要有非营利领域”这个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在该书中,他概括了五方面的原因: 一是历史原因,人们习惯于在志愿组织中与别人一起行事,愿意自己解决问题; 二是市场缺陷,即指市场无法很好地提供公共物品,存在严重的“搭便车”行为,第三部门存在的意义在于给人们提供了政府之外的又一选择; 三是政府缺陷,即政府无法为少数人群提供特定的支持,或是由于机构臃肿、不负责任和官僚化而无法为大多数人提供满意的服务; 四是第三部门推进了社会多元化和自由的价值; 五是第三部门反映了一种凝聚情感的机制,这在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中显得特别重要。
18,,,在1999年“非营利部门与中国发展国际学术会议”上,萨拉蒙在其所做的报告中再次归纳了出现这一现象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市场和政府的内在缺陷恰恰是第三部门的优势所在,第三部门可以执行的四项职能对于解决当今许多紧迫问题是日益需要的,即第三部门是价值(人的首创精神)的保卫者,是对问题作出快速反映的服务提供者,是决策过程的倡议者和参与者,是社会资本的建设者 二是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既有能力又有抱负的人们在创造这些组织,而且公民对更好服务和参与的要求的不断增强,社会上层也存在发展第三部门的动机和激励 三是科学技术特别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第三部门已将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作为其组织使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等因素,增进了人们对第三部门将如何服务于他们的需要的理解19,,第三部门兴起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政府改革的需要 (二)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赋予了第三部门新的社会价值 (三)第三部门从传统的慈善、公益领域转向现代公共领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第三部门自身的不断成熟 (五)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 (六)学术研究对第三部门发展的推动,20,,三、西方第三部门的作用,(一)促进经济增长 (二)增加就业机会 (三)提供公共物品和弥补政府缺陷 (四)增加资源运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五)扩大社会公平 (六)培养人们的互助协作精神 (七)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监督、协调作用,21,,四、西方第三部门发展面临的问题,萨拉蒙在惊呼“全球结社革命”已经来临的同时,也清楚地指出存在三种“神话”: (一)德行完美的神话 他认为,第三部门作为实现人类关于自我表现、自我帮助、参与和相互援助等基本愿望的灵活的和值得信任的工具而获得宗教的、道德教化的、神圣的自我印象和角色,围绕它也形成了一种虚幻的观点即假定它有能力改变民众的生活。
但实际上随着第三部门的发展,它也无法摆脱官僚机构的一切局限性的影响,而且很难完全不受由灵活性和效能、基层控制和行政责任之间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紧张关系的影响22,,,(二)志愿主义的神话 即真正的第三部门主要甚至排他性地依赖于对私人行动和慈善资助的售念这个神话造成的影响就是把国家和第三部门的关系定位在对抗冲突上,第三部门的发展关键在于减少国家的作用但是在现实中,政府和第三部门的关系更多的是以合作而非冲突为特征的 (三)完美无瑕的概念神话 指第三部门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是新型组织,但实际上第三部门在世界上几乎每个地方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近年来的发展不是简单地反映着先前的行为方式的复兴萨拉蒙教授指出:“对于非营利组织的领导人来说,任务是找到适当的方式来利用传统的联系和制度但又动员它们支持新的行动方式23,,,王绍光对萨拉蒙的观点进行了补充他总结了第三部门的四种神话,除了新现象神话和志愿的神话外,他还认为有两种神话: 独立的神话和圣洁的神话前者暗示第三部门是独立于营利性企业和政府之外的但事实上许多第三部门和营利性企业的活动没有多大的区别,政府和第三部门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在多数国家中第三部门的生存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支持。
后者是对“德行完美的神话”的进一步深化 王绍光指出第三部门除了无法摆脱组织的通病外,还成为了社会精英实现自己身份、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方式有些卷入非营利组织活动的人的动机并不那么纯粹,而且第三部门也未必是社会变革的生力军,它反而可能分散社会变革的力量,维护现存的力量24,,,王绍光在《多元与统一》中除了讨论以上四种神话外,还转述了哈克斯(JOhn Hawks)所分析的九大问题: (1)享受免税特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