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胡字的训释结构看词义的发展规律.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34787629
  • 上传时间:2022-01-0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9.27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胡”字的训释结构看词义的发展规律    马菁屿 韩琳摘要文章从“胡”的训释结构出发考察了其词义演变规律,同时探讨了义项的确立和排序问题通过考察得知,“胡”的训释结构为主训词“牛顄”+义值差“垂”,词义发展为双轨制: 轨道内,以实义主体“顄”为主引申链条,发展出“鸟兽顄下坠垂的皮肉或囊”“物体下垂的部分”“喉、颈、须”等义,受背景信息“垂”统摄;轨道外以“大年”义为节点引申出“久远、大小之大”义,脱离“垂”的统摄在此基础上,比较了《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中“胡”义的排列顺序,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方法关键词训释结构主训词义值差胡义项排序训释是用语言来解释词义的工作义体现的是词的客观内容,训是对内容的人为解释王宁1996: 88)训释对应的是词的义位王宁(1996: 88)说: “训释是我国传统语言学中最古老的课题训释规律的探讨,关系到语义学的一些重要原理的研究和应用本文将以“胡”字为例,从它的训释结构考察其词义的发展规律,同时探讨其义项在词典中的确立和排序问题,并从《说文解字》的训释结构出发,发掘“胡”的意义发展要素假借义和外来词音译,以及由它们为节点引申出的义位,都不在本文考察范围内。

      一、 词义发展的主渠道——主训词的发展1. 造意主体的改变《说文解字》云: “胡,牛顄垂也从肉古声段玉裁注: “按此言顄以包括颈也顄,颐也牛自颐至颈下垂肥者也引申之凡物皆曰胡如‘老狼有胡,‘鹈胡,‘龙垂胡是也此训释采用的是义界式释义方式义界训释是用短语或句子来揭示词义的内涵和外延训释结构可归纳为“义值差+主训词”王宁1996: 62)如: “理,治···玉也觚,乡饮酒之爵···也主训词加...,义值差加﹏)主训词是与被训词同义、同类或其上位类词,义值差是被释词独有的、藉此区别他词的特征,区别特征不止一个胡”的训释结构为“牛顄”+“垂”,主训词“牛顄”,与“胡”为同类词,义值差“垂”表“胡”的状态从段注可知,“胡”最初之义指牛顄下之垂肉,后引申为动物颐下皮肉坠垂者,如狼胡、鹈鹕《诗经·豳风·狼跋》: “狼跋其胡,载踬其尾《淮南子·齐俗训》: “鹈胡饮水数斗而不足《诗经·曹风·候人》“维鹈在梁”三国吴陆玑疏: “鹈,水鸟,……颔下胡大如数升囊胡”之“牛顄垂”义,未见文献用例,当属造意后因“鸟兽顄下坠垂的皮肉或囊”(《汉语大词典》1993)与“戈戟之刃曲而下垂部分”形体相似,故用“胡”来命名“戈戟之刃曲而下垂部分”,《周礼·考工记》: “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

      孙诒让正义: “胡乃横刃之下,当援内相接处,为半刃下垂,附于柲者从“牛顄”义到“鸟兽顄下坠垂的皮肉或囊”义,属词义的外延或类属的扩大;再到“戈戟之刃曲而下垂部分”义属状所引申中的同形引申在这条引申序列里,实际起作用的是主训词的实义主体“顄”,“牛”是“顄”的修饰成分,它充当了造意主体,其意义隐含,没有在文本中实现2. 实义主体的引申由实义主体“顄”引申出的义项有“颈、喉、胡须”颈、喉”处于“自颐至颈下”,为“顄”所包含当人的视野辖域发生变化时,注意力集中于部分的焦点信息,形成整体到部分的转喻故“顄”引申出“颈、喉”义《汉书·金日传》: “日捽胡投何罗殿下,得禽缚之颜师古注引晋灼曰: “胡,颈也,捽其颈而投殿下也《释名·释形体》: “胡,互也在咽下垂能敛互物也毕沅曰: “胡,牛顄垂也因而谓咽下垂为胡也因“咽”下垂之状与牛顄下垂之状似,故名之“胡”咽”有“喉咙”义《汉书·息夫躬传》: “吏就问,云咽已绝,血从鼻耳出颜师古注: “咽,喉咙因动物的“胡”上多有毛,且“胡”又常与“须、髯”组合成词,如“胡髯、胡须”,致使“胡”的“有毛”特征凸显,人的视野辖域由对整体信息的关注转为更关注凸显的焦点信息,于是“胡”具有了“须”义。

      《史记·封禅书》: “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末句之“胡髯”,《汉书·郊祀志》《太平御览·黄帝轩辕氏》引“封禅书”皆作“龙髯”,《论衡·道虚》作“龙胡髯”《说文解字·髯》: “髯,颊须也段玉裁注: “《封禅书》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详文意乃泛谓须髯”本指两颊的胡须,“须”指下巴上的胡须因“髯”“须”常在一起使用,共同表示人面部的“毛”使得“须、髯”由所指完全不同的两个词,变为彼此相包含的两个词上文中的“胡髯”“龙髯”“龙胡髯”皆指龙的须从事理看“须”才可拔堕,喉咙或垂肉是无法拔而堕之的胡”之“须”义最初用于动物(如龙),一般与“髯”连用,后用于人至迟在南北朝时期“胡”已单独用作“胡须”义,南朝梁元帝《金楼子·箴戒》: “帝纣垂胡,长尺四寸,手格猛兽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满面髭须》: “(王晋卿)尝经从巩洛间,道有后唐庄宗庙,默念始治终乱,意斯人必胡入观神象,两脸皆髭也意斯人必胡”宋赵德麟《侯鲭录》作“意斯人必髯”宋梅尧臣《宛陵集·逢雷太简殿丞》: “长安初见君,君颔微有须后于河内逢,秀俊美髯胡胡须”是双音化的结果。

      《新五代史·梁书·叔琮传》: “……叔琮选壮士二人,深目而胡须者,牧马襄陵道旁……”二、 词义发展的背景信息——义值差的发展倘若把词看作一个立体的图形,义位则是词的各个侧面,义素则是它的构成因子主训词所代表的义素常处于意义发展的主渠道,义值差所代表的义素常作为背景信息处于辅渠道通过考察“胡”的意义发展轨迹,可知义值差“垂”体现的意义特点多与空间位置相关直接由“垂”发展来的义项仅有“下垂”义当“胡”表“下垂”义时,义素“顄下皮肉或囊”处于潜在状态,“下垂”义素则呈现实状态《尔雅·释水》: “胡苏邢昺疏引李巡云: “胡苏,其水下流,故曰胡苏胡,下也;苏,流也《汉书·沟洫志》: “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颜师古注: “胡苏,下流急疾之貌也《文选·张衡〈东京赋〉》: “飞流苏之骚杀李善注引挚虞《决疑要注》: “凡下垂为苏胡”与“苏”皆有“下垂”义《礼记·深衣》“袂圜以应规”汉郑玄注: “谓胡下也陆德明释文: “胡下,下垂曰胡当“胡”用为“颈、喉、须”义时,意义主要由主训词“牛顄”发展而来,义值差“垂”义则作为辅助义素隐含其中喉”在“咽下部”,“须”在“颐”下,皆具有下垂的特征三、 训释结构与词义发展的层次性古人重视分类,且习惯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形成了训释方式的哲学基础。

      训释结构的二分性体现了词义发展的层次性胡”的主训词为“牛顄”,牛和顄之间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牛”作为造意,在词义的引申链条里属于主体中的次要元素,因此其地位可以被改变;“顄”是主体中的主要元素,在引申链条里起着滋生、辐射出其他义位的作用义值差“垂”是词义发展的背景信息,体现的是义位的特征比如胡须、狼的肉袋、鹈鹕的皮囊、鸡的嗉囊(鸡胡)都呈现一种自然下垂的状态从“胡”的训释结构看词义发展规律,可见词义的演变遵循双轨制运行模式1. 内轨道意义要素在各自的词义聚合系统内,触角的延伸方向或呈平行状,或呈散射状牛——鸟、兽——戟、戈,是物类的延伸体系造意主体“牛”的地位不断被“鸟兽”“戈戟”等物类替换顄——须、颈、喉,是物体自身局部的延伸体系须”是“顄”上的粘连物,“颈、喉”是被包含于“顄”之物垂——下,是物体的状态延伸体系垂”是以上物类所蕴含的一种状态因此可以说“鸟兽顄下坠垂的皮肉或囊”“戈戟之刃曲而下垂部分”“颈、喉、须”是在以义素“垂”为背景信息的轨道内运行胡”的内轨道图示如下:说明: 阴影部分表示背景信息“垂”由胡的“戈戟之刃曲而下垂部分、颈、喉、须、下垂”等义做词素构成复合词,如“胡孑、胡髯郎、胡咙、胡袋、胡皴、胡苏”。

      垂”是这些复合词所指物类蕴含的一种状态,因此也可以说这些复合词是在以“垂”为背景信息的轨道内运行的2. 外轨道“胡”又指人的年岁大或寿命长,如九十岁的老人称作“胡耇”,其咽喉处皮肤松弛与下垂的状态形同鸡的嗉囊,因此用“胡”来隐喻九十岁老人咽喉松弛与下垂的状态耇”有寿义,《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遐不黄耇陆德明音义: “耇,音苟,寿也因“胡”与“耇”常共现于同一句子中,时间一长,“胡”受“耇”语义影响,其内涵之“寿”义逐渐析出《诗经·周颂·载芟》: “有椒其馨,胡考之宁毛传: “胡,寿也寿与大年同义,《逸周书·谥法解》: “弥年、寿考曰胡……胡大也孔晁注: “大其年也朱右曾云: “弥年,大年也又庄子《逍遥游》云: “小年不及大年小年指朝菌和蟪蛄,大年指冥灵、大椿树和彭祖朝菌朝生暮死,蟪蛄春生夏死,用小年指其生命之短暂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树“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久特闻”,用大年指其寿命长大年,表岁月的长久,故“胡”引申出“久远”义《仪礼·士冠礼》: “眉寿万年,永受胡福郑玄曰: “胡,犹遐也,远也远,无穷胡福”与“万年”相对,“胡福”当解作无穷或永久的福。

      胡”从表时间维度的“大”转指表空间距离的“大”沈括《梦溪笔谈》: “闽人谓大蝇为‘胡螓,亦螓之类也王念孙《广雅书证》: “《说文》: ‘湖,大陂也《尔雅》: ‘壶枣郭璞注云: ‘今江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方言》: ‘蜂大而蜜者,燕赵之间谓之壶蜂义并与胡同当“胡”作“大年”“寿”义时,脱离了以“垂”为背景信息的轨道,可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义位漂移后又在“大”的节点上,引申出了“久远”“大小之大”义胡”的外轨道图示如下:以“寿、大、久远”等做义素构成的复合词,如“胡蜂、胡螓、胡燕、胡臭、胡鳙、胡耇、胡宫”等,处于词的外轨道四、 “胡”义项的确立和排序吕叔湘(1992: 48)说: “词典是语汇研究的成果词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词典的水平摸清每一个词语的发展线索,对词典义项的确立和排序,至为关键通过前文的分析,已明晰了“胡”的词义演变轨迹对照《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和《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义项的确立和排序,有如下特点:1. 追溯源流,本义明确王力(1992: 62)认为理想的字典应“明字义孳乳”,但“不主张追溯到史前期的字义”胡”《说文》训为“牛顄垂也”,未见文献用例,为《汉大》《大字典》所不取,甚确。

      2. 本、借义界限明晰本义、引申义居前,假借义、借词义居后与本义、引申义相关的义项,《汉大》列有5个,共9个义位;《大字典》有8个,共12个义位3. 吸收当时的语言学理论,使义项排列更科学① 义项排列,较好地遵循了词义发展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原则本义位列第一,“颈”“戈戟之刃曲而下垂的部分”“车辕的颈部”“胡须”等义为近引申义,按词义在文献中出现的先后排序,远引申义“大、寿、远”义位于近引申义之后② 采用义项分层模式,体现词义发展的层次性如《汉大》义项2“器物的下垂部分”分为两个小义项,用低一级的符号①②标示但这两部辞书也存在一些不足:1. 义例不符或随文释义《汉大》义项2之分义项(2)“车辕的颈部”,引书证《周礼·秋官·大行人》“立当前疾”郑玄注引汉郑司农曰: “前疾,谓驷马车辕前胡,下垂柱地者按: “疾”为“侯”之讹,《诗经·蓼萧》孔颖达疏引《周礼》作“立当前侯”阮元《揅经室集》: “惠君定宇曰: ‘疾乃矦之讹,唐石经已然……胡、侯一声之转,凡物下垂如人喉者皆曰胡阮元认为“胡”取像于人之喉,甚确前侯”即“前胡”,指车辀或辕前部下垂立在地上的部分,所处位置在车辕的颈部《汉大》将事物所处之位置视作词义内容,不妥。

      《汉大》义项4“亦指多须”举书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