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导向下的课程考试改革研究.docx
5页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导向下的课程考试改革研究人才培养是社会赋予高校的最初职能,也是高校最根本的任务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仅是当今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特殊使命课程考试,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也影响着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许多高校的课程考试不断凸显出了一些问题,如考试目标功利化、考试内容片面、考试形式单一等,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学生考试舞弊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至出现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就业后未来发展堪忧等弊端因此,重构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拓展、推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考试,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强烈呼吁,当前高校课程考试亟待改革与优化一、课程考试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课程考试是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南考试是一把双刃剑,导向正确、要素科学、富有活力的课程考试有助于激发高校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束缚学生思想的陈规僵化的课程考试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有学者认为,考试是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它不仅会泯灭学生的想象力,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也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认识有失偏颇考试到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还是催化剂,关键取决于高校如何设计考试、组织考试和发挥考试的功能课程考试有多种功能,包括检查测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反馈功能等【1】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比较注重课程考试的检查测评功能,而忽略了其他功能这种失衡导致课程考试成了目的性的结果检测,而不再是反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无法实现指引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激励教师积极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目标但如果能结合发挥课程考试的多种功能,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二、高校课程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一环,课程考试主要是用来衡量某一个阶段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依此合理调整下一个阶段的教学与学习课程考试是根据考试各要素对课程考核环节进行科学设计、正确执行、合理反馈的循环过程,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2】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课程考试要素在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中逐显不科学,如考试目标功利化、考试内容片面、考试形式单一等,考试各要素亟需科学化,课程考试亟待优化。
一)目标功利,创新能力培养导向不明确学校过于强调分数的价值功能和能级表现,课程分数是学生评奖评优、研究生保送等事项的硬性指标由于缺乏对课程考试的综合评价体系,课程考试分数成为可以直接证明学生学习效果的标杆,这就导致了课程考试的目标化和功利化这种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的考试导向,指引学生为考而学,逐步形成"重结果轻过程";的偏颇学习观和"重分数轻能力";的畸形考试观,不仅直接导致部分学生考试舞弊,更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展开,抑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二)内容片面,压抑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考试对学生的导向作用,决定了考试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的影响现行的高校课程考试,大多都是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考核,重知识记忆考核,轻能力创新考核考试基本都是标准化答案,缺乏灵活性,一方面使学生逐步成为知识复述机器和记忆器;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具有突击复习考试重点资料以获取高分的心理突击重点而得高分的现象频发,看不到创新能力的好处,尝不到创新能力发挥的甜头,以至于创新思维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法成为学生的普遍呼吁,创新意识严重缺乏,考试内容设置过程中完全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整体素养的提升置之一旁,学以致用已然成了一句空话。
这种片面的考试,制约了学生创新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形式单一,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水平等进行综合考察,是课程考试的基本要求和核心任务科学合理的考试形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利于高校教育目的的实现但在我国大部分高校,课程考试的经验性操作氛围过于浓厚,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并不高单一不科学的考试形式,妨碍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考试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闭卷笔试形式较多,开卷口试及答辩等方式较少理论考核的偏向决定了考试对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忽视现行的考试方式往往是一次考试定结果、看输赢,缺乏对学生整体能力的综合评价,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阻碍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发展四)反馈不力,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的后盾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能力,通过分数的高低来简单区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习能力的强弱、创造力的大小目前,高校都会对课程考试结果进行质量分析,但部分只是停留在教师对学生考试分数的评定、统计、登记等事项上,未对某个专业、某些课程的考试情况的系统分析,也没有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发挥等情况做出客观评价【3】,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考试成绩,远远不及通过考试反映出来的大量信息重要。
因为,这些反馈信息可以作为教师、学生、教学管理部门改善当前做法,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基础课程考试反馈出来的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问题,同时也反应教师教学的问题,很少有老师通过分析课程考试结果找出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卷中反映出的问题很少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往往只是得到一个课程考试分数而已,对自己以后的学习中要从哪些方面改进、完善和提高全然不知课程考试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反馈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培养失去保障和后盾力量三、创新能力培养导向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策略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12年,国家出台《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对我国高等教育做了整体安排和战略部署,并提出了新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创新能力培养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高技术人才是愈发需求【4】因此,高校只能根据日臻发展的经济社会需要,摒弃原有的传统考核方式,在国家政策及当前实际的指导下推进课程考试改革。
一)更新考试理念,树立创新能力培养导向理念是行动的指南针转变高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的课程考试理念,是改革高校课程考试以促进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课程考试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评定、预测、诊断、教学反馈以及激励导向等功能,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5】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总是过分强调课程考试的评定功能,淡化考试其他方面的功能,使得考试不能作为一种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充分发挥其功能考试本身不是目的,学校要树立科学的考试理念,把课程考试当作一种工具和手段,全面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学生创新等综合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学习观和考试观,杜绝教师因考而教,学生因考而学的现象,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二)创新考试内容,推进学生创新思维拓展具有创新元素的有特色的考试内容,不仅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热情,还能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兴趣所以,课程考试不仅要考核基础知识,更应该对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进行考核一方面,考试的题量、覆盖面、难度等都要趋于科学合理,既不能过于容易通过,使考试流于形式而无法起到检测教育和学习效果的作用,又不能太难通过,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课程考试试题不是教学内容简单的重复,必须彻底摒弃重记忆轻能力培养的做法,以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准绳,设计科学合理的试题,充分发挥学生潜力和智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
三)丰富考核形式,提供创新能力培养保障考核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目的,其科学合理与否决定着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还是积极理解知识课程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教学与学习效果的手段,不能通过一次考试决定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成与败,要通过动态多元化的考试模式对教师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测量、甄别和评价【6】只有看到创新思维拓展的好处,尝到创新能力发挥的甜头,创新思维和能力才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首要就是改变过于注重闭卷考试的现状,充分发挥开卷考试的优势;其次,将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有机结合起来,适当增加平时考核的比重;最后,打破考试只有一种标准答案的模式,开创参考答案多元化的新局面另外,要加强对过程考核的重视程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整体表现,尤其是创新能力方面的表现,应对其有个具体评价,评价结果按照一定比例作为课程考试最终分数的一部分四)发挥考试反馈功能,推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考试反馈是为今后命题、考试及评价等积累经验的重要环节,是推进课程考试走向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教与学,本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而考试则是实现教学相长的桥梁要想使考试真正发挥教与学的共进相长作用,就要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和反馈功能。
考试结束后,教师应该对考试试题和学生答卷进行认真分析,从中发现自身教学及出题方面存在的优缺点,总结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等情况另外,教师应该安排考试后讲解环节,诊断学生学习问题所在,向学生反馈其考试基本情况,使其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明确以后的努力方向课程考试后,与学生相互讨论,充分吸收学生反馈的课程授课和考核方面的意见或建议,推进教师优化教学方法及考核模式参考文献:【1】 张静,马福.基于高等院校责任下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途径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 (11):3-6【2】 董云飞,郑丽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思考.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5):11-14【3】 梁其健,葛为民.考试管理的理论与技术.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5-196【4】 周新年,巫志龙.以创新人才培养的"工程索道";课程考试改革实践.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2):94-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