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玄”之“禅”解.doc
2页56 中文网 iem摘要:“幽玄”是日本文学、艺术以及美学中核心的审美理念之一,与“物哀”共同构 成日本传统文学的最高审美范畴,而这一日本特有的美学概念可以说是禅宗影响下形成的 其具有复杂的含义和深厚的内蕴,本文试对“幽玄”理念所蕴含的禅意玄理进行深度探幽, 并窥探其产生,发展和流变与禅宗思想以及中国宋代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本文艺;幽玄;禅宗;中国临济宗 “幽玄”是日本古典文论、歌论、能乐论以及茶道等文化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观念, 也是日本美学观里重要的审美意识之一,其内含也颇具多歧性与复杂性要真正理解“幽玄” 确切的含义并非一件易事日语里对“幽玄”一词的解释不下一二十种 如:描述那些深不见底、遥不可及、神秘莫测、难以捕捉或言喻的东西; 如:幽深而不可知,微妙而难解; 如:深奥、微妙、回味无穷等等 日本通行的讲法是认为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日本和歌理论当中,后为世阿弥引入能乐而 得以光大,又逐渐波及渗透到茶道、花道等文艺分野,成为幕府时代的文化美学主流,乃至 最终形成能了日本民族核心的审美理念之一同时这一过程亦是日本接受和消化禅宗思想以 及中国宋代文化的过程,可以说“幽玄”这一日本特有的美学概念亦是禅宗影响下的美学理 念。
在和歌理论方面,始创者据说是镰仓时代初期的诗人藤原俊成(1114―1204)编有《千 载和歌集》 ,收和歌一千二百九十首其风格是在平安时代吟咏自然风物的传统基础上向主 观情性发展,被指认为是“幽玄”与“艳” 其初步规范了其美学内涵,以崇尚“余情”之 美为核心,在风格趣味方面,从偏重“妖艳”到讲求“恬淡” ,于发展变化中丰富了它的内 容 然而,俊成的“幽玄”很大程度是由后人阐释的其中最具权威的解释是来自足利时代 前期的禅僧清岩正彻(1381-1459) ,他是临济宗在日本传播的中心、京都东福寺的书记,也 是著名的和歌诗僧其对“幽玄”理念推崇备至,在《正彻物语》也给出了他的理解:幽玄, 存于心而不能言于词者也薄云翳月,秋雾掩山中红叶,此种风情即为幽玄之姿 正彻用象征的手法解释的“幽玄”隐约之间仿佛已蕴含了些许禅意,但还尚不明显那 么,再看看世阿弥的“幽玄” 世阿弥于十四世纪末至十五世纪初写作了东亚第一部戏剧理论专著《风姿花传》 ,就是 在这部书中提出了“幽玄”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所遵从的艺术理念书里还引用了六祖慧能 《坛经》里的偈语: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4] 这是世阿弥受禅宗熏陶的证明,只是他仅说其是引“古人”的话,而未注明出处是《坛 经》 。
从此又引出一个重要的话题:世阿弥还创造了一个概念“花”用来形容最美的能乐表 演这个“花”字又是否受到了慧能的启发呢?也许这是出于世阿弥对自然深刻的热爱之心, 但观《风姿花传》全书,与偈语暗合之处尤多,这却颇可玩味当然,世阿弥未必直接去研 读禅宗经典,但其已经受到了禅宗的影响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也许,禅宗对世阿弥能乐理论的影响更多是间接的,那么美国的日本研究家霍尔则是直 接用“幽玄”一词的,他将其解作:“表面背后的神秘” 他通过对能乐舞台表演的描述来 作出进一步说明: 演员穿着织金的艳丽服装,华美优雅,但舞台上空空荡荡,没有一点夸饰戏词都是抒 情的,极富诗意,舞蹈也很优美戏剧的主旨或者是神道的,或者是充满阿弥陀信仰的同情 或者对拯救的寻求动作是象征性和暗示性的,而不是写实性的这种富丽、有诗意的高雅56 中文网 iem和神秘意味的统一体,正是世阿弥在演出中要努力达到的能代表幽玄的那种品质 虽然“幽玄”理念在日本大行其道,但其实这一概念并非日本始创,在中国禅宗里原本 早就有“幽玄”这个说法在中国临济宗创始人临济义玄禅师(?-867)的语录中曾多次出 现过: 道流,大丈夫汉更疑个什么?目前用处更是阿谁?把得便用,莫著名字,号为玄旨。
与 么见得,勿嫌底法古人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道流,实情大难,佛法幽玄,解得可可地” [5](卷四 P82) 这些概念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套临济实用哲学临济禅宗拈出这几个概念,当是表示一 种超越主客观之上的理想状态 “幽”是指在主客观之间自由无碍地变化;“玄旨”则可以 解为无法解释的某种规律 “佛法幽玄”是称颂佛法不为宾主、知行、经权、人境等因素所 迷惑、所困扰,又能把握那些无法解释的规律因而佛法是大彻大悟的、应是超越主观与客 观、精神与现象的一种精神状态 在日本美学中,平安时代美学所突出的是“物哀” ,到“幽玄”等中世美学理念出现, 掀起日本文学史上的第二波审美主潮日本美学骤然丰富,大增元气,别开生面,渐渐形成 一套更为丰富的日本美学体系其通过和歌、能乐、茶道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对后世日本 文化的影响甚为深远;乃至于今日,对“幽玄”的理解可以说是解读日本美学的关键 以临济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宋文化,恰是在此时输入日本的就整个日本中世文化来说, 深受宋文化的广泛影响是自不待言、毫无疑问的日本“幽玄”是受到临济“幽玄”影响当 然也毋庸置疑,而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在中国临济宗里的“幽玄” ,地位并不突出,且不具 备审美意义。
但在日本, “幽玄”经世阿弥与清岩正彻等人的发展而成为一种主流的文学美 学理念,并能被发扬光大,一脉传承可见中日两国文化土壤的差异性和主体选择性,并在 影响接受过程中发生的嬗变与焕新,中国临济实用哲学基本是以人的意志为基础的伦理学 日本“幽玄”则是以情感为基础,通过感觉、心理来表现的哲学美学理论日本“幽玄”虽 然是存于心而不能言词,但假如以临济实用哲学的解释为基础,从哲学美学角度则可将“幽 玄”表述为超越主观审美与客观审美之上,追求的是主客观的互动而达到无物忘我的艺术境 界这个解释,可能“与日本的“幽玄”概念的深层内涵更为接近 参考文献 [1]]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M] .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慧能:六祖坛经[M] .扬州:广陵书社,2003. [3]赜藏:古尊宿语录[M] .上海:中华书局,1994.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