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贤人求心愚人求相人生哲理.docx
3页Word(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幼儿园贤人求心愚人求相人生哲理 飞飞的 “贤人争罪,改正成圣,转迷为悟,转苦为乐君子患无道,而不患清贫;愚人争理,昧心强求,福转为祸,乐变为苦纵然璎珞满身,亦难逃愚痴之果是求清净智慧,还是要名利衣冠?各有其志,无从牵强这段话,你能了解多少?假如你还有兴趣看下午,想弄清晰它到底说了些什么?那就读下去... 曾经以为每一件事件都需要说得清清晰楚,这样才能称得上正直清明后来慢慢地知道,其实许多事情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情形下,是无法在当时说得清晰的;假如肯定要想说清晰本身就是一个妄想,妄想是许多苦痛的根源这一点在《三季人》的故事中,得到过一些小小的启发 相传孔子的一位弟子,平日里最喜爱与人争辩,一天他去拜见孔圣人的时候,在圣人家门口遇见一个穿着绿色衣裤的小童,小童挡住他问道:听说你的老师是孔圣人,那么你的学问应当挺好的,我如今想请教你一年有几个季节?回答出来了,我给你磕头,回答错了,你给我磕! 弟子想了一下说:四季 童子说:错了,三季! 弟子就惊奇了:明明是四季,怎么到你这就三季了? 正当两人争辩不休之时,孔子出来了,然后童子对圣人说:圣人,你来评评理!一年到底有几季! 圣人端详了一下童子:三季。
童子高兴的要弟子磕头,然后走了 弟子不解,遂问师傅:师傅,您教我们的时候都说是四季,为何今日却说三季呢? 圣人回答说:你不见那童子不是人吗,它是一只蚱蜢变的,蚱蜢一年中只活春、夏、秋,它那里知道冬这个季节呢,你与它争辩是没有结果的 弟子这才恍然大悟,叩拜师傅的教导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必与他人争吵,每个人的境界不同,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立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假如能够理解一个故事的意思,想必就简单理解为何会有“贤人争罪,愚人争理” 贤人内求心境,故而能够在内求中净化心灵(感悟人生)愚人外求事相,故而任是非名利玷污灵魂;争罪的人,心境越来越平和安静;争理的人,心情越来越郁闷烦躁;久而久之,争理的人心烦气躁,从心生病而争罪的人,心境清宁,身心愉悦 “贤人之贤,乃是明白天地之真理,宇宙之真相,知道“善恶有报如影随行”,明白“天地有司过之神”,不敢欺暗室无人闻过而欣,欣则乐于改正,淡泊名利则不为名利所累,明白事实真相不因一人、一时不明而消亡明白即使受不白之冤,必有己过在先,当下坦然喜乐接受而愚人之愚,多为心中无量,为名利所累,如“三季人”本是自己有无知之处,却偏偏喜与人论高低,颠倒事实,正所谓“任己见昧理真”。
假如遇到“三季人”和“争理之人”,贤者实在是应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总是自己心不清宁才会遭受这样的情景考验应当如何面对呢?末学以为“忍”为当下第一功夫,《弟子规》说莫揭人短,不道人恶唯有当下忍了,从内心里感恩忘怨真正做到“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接下来“退”为转境的第二要点,俗语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母三迁,为换境教子君子贤者应当常亲近大德,效仿亲善师友,见贤思齐,《弟子规》云“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第 3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