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童小说的空间封闭与出逃—以《黄雀记》为例开题报告定稿.doc
8页Wuhan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College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开题报告论文选题 苏 童 小 说 的 空 间 封 闭 与 出 逃 ——以 《 黄 雀 记 》 为 例 系 别 新 闻 传 播 学 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陈 一 菲 学 号 10401010209 指导教师 薛 梅 同组姓名 二○一四年三月华 中 师 范 大 学 武 汉 传 媒 学 院 开 题 报 告1一、研究现状苏童,原名童忠贵,江苏苏州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苏童的许多作品都是靠想象创造出来,其作品有两处明显的地理符号——“枫杨树乡”和“香椿树街” 。
去年 8 月份刚出版的《黄雀记》仍然在讲述“香椿树街”上的故事在此之前,已有很多学者对苏童作品做过研究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专著有汪政、何平《苏童研究资料》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王尧、林建法《苏童王宏图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等苏童,1983 年开始发表小说,自其作品《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搬上银幕后,更是名声大振专注于写小说的他,2009 年凭借《河岸》获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2010 年《茨菰》斩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之后苏童依旧笔耕不辍,出版了《河流的秘密》、 《黄雀记》等作品,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关于苏童的空间叙事研究,一般都是与小说叙事手法、主题等研究挂钩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李振声于一九八七年在《上海文论》杂志上发表的《读苏童——限于他1987 年的小说》中对叙事视角的转换和开放性意象的分析近年来,学术界对苏童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作品艺术特色的研究主要从语言、意象方面的来考察在这方面比较有影响力论文有张学昕的《论苏童小说的叙述语言》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 年第 46 卷第 5 期) 、葛南楠《从先锋到本土:苏童小说语言的变与常》 (《前沿》2008 年第 11 期) ,还有王干、费振钟的《苏童:在意象的河流里沉浮》 (《上海文学》1988 年第 1 期)华 中 师 范 大 学 武 汉 传 媒 学 院 开 题 报 告2、焦雨虹《苏童小说:唯美主义的当代叙述》 (《小说评论》2004 年第5 期) 、贺川《苏童审美意识形态批评》(2009 年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等对小说意象的分析。
二是对人物的剖析主要有张学昕《孤独“红粉”的剩余想象——苏童小说人物论之二》(《南方文坛》2007 年第 2 期)、孙亚梅《苏童小说中的“病态”人物塑造》(《时代文学》2011 年第 1 期)、金铎《论苏童小说的女性书写》(《小说评论》2013 年第 3 期)等三是作品主题的探讨主要有摩罗、侍春生《逃遁与陷落——苏童论》 (《当代作家评论》1998 年第 2 期) 、周新民《生命意识的逃逸——苏童小说中历史与个人关系》 (《小说评论》2004 年第 2 期) 、张丽《论苏童小说的逃亡主题》 (2006 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吴雪丽《苏童小说论》 (2012 年 8 月)等四是从地域文化方面分析主要是对苏童笔下南方世界的分析,最早开始研究的是韩子勇的《苏童:南方的植物》 (《小说评论》1992 年第 5 期) ,然后是王德威的《南方的堕落与诱惑》 (《读书》1998 年第4 期) 、张学昕《南方想象的诗学》 (2007 年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叶佩琪《论苏童小说创作中南方世界的意蕴》 (2009 年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等在这一问题上也作出了较系统的分析具体到对《黄雀记》最早的研究见于 2013 年 6 月 18 日《光明日报》,韩晗《世俗中的人性风景》对伦理道德、精神层面进行了分析,又如张学昕《变动时代的精神逼仄》 (《文艺报》2013 年 7 月 10 日 ) ,也在这个层面进行了展开。
当然,也有批判《黄雀记》的情节设置的,如华 中 师 范 大 学 武 汉 传 媒 学 院 开 题 报 告3张定浩《假想的煎熬对苏童的一种解释》 (《上海文化》2013年第 4 期) 纵观学术界对《黄雀记》的解读,上述研究还远远不够,笔者认为,无论是对精神层面的研究,还是对情节设置的研究,都可以归纳到空间叙事之中进行研究 因此,本文所涉及的空间,主要指与人物个体生命体验密切相关的一个维度,它可以单纯的被描述成是一个地点亦或一个场所,如作品中出现的香椿树街、井亭医院随着空间广延性的拓展,它不再是表面的物质存在,而是人物内心在有意无意间形成的一个空间维度,而且反作用浸透在实践活动的各个肌理,这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心理空间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同时也作用于故事情节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叙事空间本文发现,在苏童的作品《黄雀记》中,继承了其一贯的创作风格,创造了一系列的叙事空间,运用大量意象来营造立体空间,且制造了多处悬念,具有一定研究价值二、研究目标、内容、难点及关键研究目标:本论文通过对苏童小说《黄雀记》空间叙事的研究,分析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挣扎与反抗,探讨苏童对于人生与人性的复杂情愫,挖掘《黄雀记》的小说魅力。
研究内容:绪论 1.简述目前学者对苏童小说空间的研究现状2.简述研究目的通过对空间封闭与出逃的研究,分析苏童空间叙事下的小说魅力,同时,探讨苏童小说《黄雀记》的现实意义——芸芸华 中 师 范 大 学 武 汉 传 媒 学 院 开 题 报 告4众生在寻求自我空间(精神、生存)时作出的挣扎与反抗本论 1 物理空间——生存空间的封闭与出逃1.1 水塔1.2 香椿树街2 心理空间——精神空间的封闭与出逃2.1 祖父——照片2.2 保润——绳子2.3 仙女——出走3 文本空间——叙事空间的封闭与出逃3.1“三角形”结构3.2“开放式”结尾结论通过梳理发现, 《黄雀记》主要从物理空间、心理空间以及文本空间三个方面体现了其空间的封闭和出逃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即人物的生存空间和精神层面,文本空间则主要表现在叙事空间人物在生存和精神困境中的艰辛体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反映了现代人在追寻生存空间和精神空间时作出的努力——在挣扎与反抗里前行,是那个时代下的芸芸众生的鲜活写照;同时, “三角形”和“开放式”叙事结构的设计,加上诸多意象的运用,增强了情节的紧密性苏童将空间叙事融入创作中,为当下写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意义。
难点及关键《黄雀记》为苏童今年的新作,研究者甚少,可以参考的文献资料华 中 师 范 大 学 武 汉 传 媒 学 院 开 题 报 告5少之又少,如何展现苏童小说的空间封闭与出逃,这于写论文而言,是一大难点同时, 《黄雀记》里充斥着较浓郁的宿命感,苏童笔下的人物一直在努力和命运抗衡,却在最后也难逃命运的枷锁所以,苏童小说比较集中在空间的封闭上,这对于实施空间上出逃的研究略有难度三、研究方法1.通过购买、在图书馆借阅、网上下载相关文献资料,从而全面地、较系统地了解所要研究的对象——苏童小说及《黄雀记》的研究现状2. 对苏童不同创作时期的作品和研究资料进行分类和总结,找出间封闭与出逃相关的资料细读《黄雀记》 ,将体现空间封闭和出逃的地方归纳整理出来3.采用原型批评、新批评和结构主义叙事学等多种批评方法,从空间叙事学角度出发,力图深入剖析《黄雀记》的空间封闭与出逃四、实施进度1、2013 年 11 月 5 日,联系指导老师,确定选题2、2013 年 12 月 8 日-2013 年 12 月 17 日,查阅并收集相关资料,撰写开题报告3、2013 年 12 月 28 日前,参加开题答辩4、2014 年 1 月-2014 年 3 月 25 日,撰写毕业论文初稿。
5、2014 年 3 月 26 日-2014 年 4 月 16 日,在老师指导下修改论文一稿、二稿等6、2014 年 4 月 20 日前,论文定稿,打印、装订、准备答辩7、2014 年 4 月 25 日-2014 年 4 月 28 日,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华 中 师 范 大 学 武 汉 传 媒 学 院 开 题 报 告6五、完成该课题所存在的困难及要求困难 首先是选题此前选题对个人而言,虽然兴趣更加浓厚一些,选题略微有点创新,但由于是苏童新作,研究领域还未被完全打开,实施研究时难度比较大在老师的指导和建议下,广泛阅读,查阅资料,寻找新的突破口其次,课题研究中的专业资料查找上有些许困难,能全面的资料查询系统有限,有些文献资料不能下载,不过在实施课题研究时得到了老师及同学的及时帮助,为我提供了各种有效的查阅途径,助我解决了这一问题要求 本论文要求观点要有创新性,对《黄雀记》的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要有新的见解本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联想,通过阅读此文也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本论文要求具有知识性,阐述观点的同时还要让读者收获到一些知识六、主要参考文献[1] 苏童.黄雀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5-303[2] 吴雪丽.苏童小说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6-121[3] 苏童.苏童作品精选集[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32,87[4] 苏童.苏童短篇小说编年卷叁1995至1996[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43[5] 汪政,何平.苏童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04-407华 中 师 范 大 学 武 汉 传 媒 学 院 开 题 报 告7[6]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92[7] 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3[8] 苏童,王宏图.苏童王宏图对话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63[9] 张学昕.苏童的“小说地理”[J].当代文坛,2012,(3):67-69[10] 高小弘.描摹世界两侧的表情 ——读苏童的小说 [J].苏童研究专辑·当代文坛,2012,(3):76-77[11] 余新明.小说叙事研究的新视野——空间叙事[J].沈阳大学学报,2008,20(2):79-82[12] 摩罗,侍春生.逃遁与陷落——苏童论[J].当代作家评论,1998,(2):19-21[13] 苏童,林舟.永远的寻找[J].花城,1996,(1):197[14] 朱琳.苏童小说中的复仇情结[D].吉林:吉林大学,2012:16[15] 耿雪芹.论苏童小说的放逐母题[D].南京:南京大学,2011:10-20[16] 陈春霞.苏童与麦卡勒斯小说的南方情结及呈现方式的比较[D].无锡:江南大学,2010:17-18,23-25[17] 叶珮琪.论苏童小说创作中 “南方世界 ”的意蕴[D].杭州:浙江大学,2009:3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