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路线图产业发展对策(共10829字).doc
20页技术路线图产业发展对策(共10829字)1.1技术路线图的定义与分类技术路线图(TechnologyRoadMapping)实质上是一种技术预见的实践模式,它通过组合使用多种技术预见工具,从总体上把技术—产品—产业、性能—成本—市场关联起来,形成基于未来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综合判断之上的技术创新路线图,堪称政府、产业和企业等进行技术创新的“作战地图”20世纪70年代末,技术路线图在美国汽车行业首先使用,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忽略可能成功的技术,以及向各利益相关者展示公司的战略,增强供应链上下游的信心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和康宁公司最先开发了技术路线图管理方法,用于支持和协调企业战略产品和技术开发活动此后,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灵活的、结构化和可视化的前瞻方法被用于企业技术规划,并逐步在产业层面和政府科技规划宏观层面得到广泛应用,其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和延伸,比如美国半导体行业技术路线图(1992年)、欧盟氢能技术路线图(2000年)、日本安装技术路线图(2003年)、台湾地区纳米材料技术路线图(2003年)等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产业技术路线图以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各具特色的产业技术路线图,总结起来大体可以分为3类:一是政府部门技术路线图,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二是产业技术路线图;三是企业技术路线图。
这3类技术路线图从绘制方式、表达形式到功能作用等方面各有侧重(见表2)政府部门技术路线图,针对某领域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战略需求、科技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发展重点及其相关关系,明确技术发展优先序,实现时间和发展路径,它可用于指导技术领域战略规划的制定、关键技术项目及相关行动的选择,是组织社会资源和指导协调利益相关者共同行动的指南产业技术路线图,是通过时间序列系统地描述“市场—产业—技术”的发展过程,用于指明产业技术发展方向,诱导资源配置,并引导研发方向,构建新的创新联盟,加强创新主体的协作,为产业抓住未来市场发展机会指明方向企业技术路线图,是通过时间序列系统地描述“技术—产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一般而言,企业技术路线图用于标识企业在技术和市场上所处的位置,为确定企业技术路线战略,用于企业技术选择和部门之间的协作1.2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的步骤与意义在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过程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根本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需求—产业目标—技术壁垒—研发需求”的产业发展规划路线通过综合国内外产业技术路线图研制的具体实践,可以把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制过程大致分为8个步骤:①分析产业技术基础,编制产业体系图和技术地图,这是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基础和关键;②研判社会需求,研究和判断未来宏观经济、目标市场、社会发展等对产业的需求以及企业因素(如政治、军事等)引致的需求;③确定发展远景目标,通过情景分析,明确今后的发展远景,确定发展方向或目标,确定支撑这些方向或目标的战略功能或产品,为构建关键技术做准备;④调查产业技术壁垒,通过座谈会、研讨会、实地调研等形式,采用头脑风暴法、德尔菲调查法等调查那些阻碍产业发展方向或目标实现的技术壁垒是什么,并对这些技术障碍进行分类,从而建立技术研发的需求清单,形成筛选关键技术的备选技术清单;⑤遴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大规模综合德尔菲调查,依据遴选技术清单,综合考虑实现时间(可分为实验室实现时间和社会实现时间)、市场需求、科研推动、发展路径(研发战略)、制约因素、知识产权等指标,通过两轮调查,遴选出关键技术;⑥分析研发资源能力,针对统计分析结果,开展SWOT分析,调查研究全国研发资源分布情况,并根据前几步获得产业体系图、技术地图和关键时序图谱等研究成果,明确主要区域研发能力特长、技术路径选择等,或开展专利检索,绘制专利地图,并根据专利地图结构,对照技术地图,对本区域产业技术能级、路径选择、项目布局、资源基础等进行分析;⑦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绘制产业技术路线图总图,建立技术关键点—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元器件或核心部件—主导产品—市场规模的关联图,也即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市场规模就能达到多大容量,从而为产业技术、产品研制提供指南;⑧提出对策建议,包括如果推动产业技术路线图的进一步深化、跟踪和调整的对策建议,也包括为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而应该对现行政策和制度框架进行调整的对策建议。
当前,信息、生物、纳米、能源、材料等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呈现群体突破态势,科技竞争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为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战,世界主要国家通过开展技术预测、技术路线图等研究,从企业、产业和国家3个层面上确定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明确发展路径,有效组织创新活动,降低创新风险产业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创新管理工具,能够使产业升级和企业升级有效联动,使产业层面的市场驱动因素和产业技术因素,有效地渗透到企业的创新和生产活动中,并转换为真正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力量为此,要打破产业传统发展路径,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同时作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双轮”,进行重点发展;将自主创新和环境保护作为“双翼”,进行重点突破;将就地升级和产业转移作为“双通道”,进行重点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对企业提出高端化、国际化、战略化和绿色化的转型升级要求这“四化”各有侧重,但却是一根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自主创新围绕自主创新,始终有两个重点,一是技术进步,二是市场需求产业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战略集成规划方法和一种技术创新管理工具,可以有效地使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相贴近,避免两者相互割裂2技术路线图思维:浙江纺织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思路技术路线图是对未来的规划。
技术路线图思维是指规划的思维、系统的思维和普遍联系的思维技术路线图思维可以帮助决策者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在技术激烈变化、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寻找到最优的决策纺织产业是浙江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化纤、织造、印染、服装等行业为主链,包括配套纺机、印染助剂、技术服务、纺织软件等辅助性行业的完整产业链,并且在新型纺纱、麻纺、丝绸、织造、针织、染整、器材以及纺机计算机系统的研制、生产方面,在全国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本文借鉴技术路线图的基本框架,以强化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为基础,围绕“市场—产业—技术”这条主线,在市场和技术对产业链的双向驱动下,运用高新技术改造纺织产业,提出浙江省现代纺织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思路(如图2)2.1市场因素———浙江纺织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近年来,尽管浙江的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临港重化工业等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现代纺织产业一直占据制造业首位2009年,浙江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2573家,职工总数193.7万人,销售收入6592.4亿元,出货值1820.6亿元,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21.4%、24.9%、17.3%、18.4%;实现利润总额262.3亿元。
其中纱(占全国的8.1%)、化学纤维(占全国的46.6%)、印染布(占全国的56.1%)、丝绸(占全国的20.2%)、服装(占全国的11.2%)、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占全国的27.5%)的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行业中“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数量分别达到80个、25个,居全国首位在长三角两省一市中,江苏和上海的主导工业都已调整为电子行业,唯浙江省20余年保持未变,仍以现代纺织产业领衔与江苏、山东、广东、福建4个纺织大省相比,浙江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规模企业数量多和产业整体规模大一方面,浙江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数量,分别是山东、广东、福建的2.3倍、1.9倍、4.9倍,仅次于江苏;另一方面,浙江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资产总额为6961.9亿元,分别为江苏、山东、广东、福建的1.3倍、2.1倍、3.0倍、4.6倍另外,浙江纺织工业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企业平均规模偏小和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两方面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平均产值规模为0.54亿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2亿元)同时,2009年前11个月,浙江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亏损面为18.5%,高于全国17.7%的行业平均值,与其它4省相比仅低于广东省。
由于企业规模偏小,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缺乏较强的技术创新、品牌创建、销售网络构建能力,使得浙江纺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只能依靠价格优势,采取薄利多销策略,竞争优势并不显著2.2产业链———浙江纺织产业重点环节的延伸与提升2.2.1化学纤维开发化学纤维主要由粘胶纤维和合成纤维组成,其中合成纤维主要由锦纶纤维、涤纶纤维、腈纶纤维、维纶纤维、丙纶纤维、氨纶纤维组成浙江是我国化纤工业大省,而其中又以氨纶和涤纶长丝产品为产业主体,在全国首屈一指,分别占全国的51.2%和50.0%其中,锦纶纤维、腈纶纤维和丙纶纤维的增幅超过30%(见表4)浙江化纤产业生产分布区域集中,优势明显,其中萧山、绍兴、嘉兴占全省的85%且已经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如桐乡的桐昆,萧山的恒逸、荣盛、红剑、开氏、联达、翔盛、道远,绍兴的远东、赐富、古纤道,宁波振邦、海宁海利得等该行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①产能过剩,销售价格和利润水平下降,其原因主要是产品类型单一,差异性小;②生产过度依赖传统市场,缺乏开辟新市场的能力和勇气;③新产品、新品种研发能力落后;④竞争手段单一,单纯依靠价格手段,极度压缩了本产业的获利空间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未来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应该向前端和后端延伸。
前端———进入PX乃至石油化工等高获利领域;后端———通过科技投入,追求差异化发展:聚酯生产向小批量多品种转变,化纤生产向熔体直接纺和差异化功能型转变2.2.2面料织造提升浙江织造面料80%以上用于服装的生产,优势主要集中在丝绸、毛纺、棉纺等织造行业截至2009年底,丝绸类蚕丝及交织物生产3.3亿m,占全国的42.4%,产业用帘子布和无纺布分别占全国的24.2%和28.6%(见表4)浙江作为织造大省应该继续在丝绸、毛纺、纱等,尤其是产业用纺织品的研发与生产方面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但是浙江纺织面料制造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化纤制造行业雷同:同一层次上大量的大规模企业过度竞争,相互模仿,缺少差异化;企业被客户牵着鼻子走,跟着订单走,被动跟着市场走;缺少品牌,技术水平不高;制造成本上升,销售价格下跌另外,纺织面料的产能主要集中在近年增值水平较低的化纤面料上,而近年来广受欢迎的棉质面料比重过低,主要靠从外地购买原料因此,政府和企业在增加研发投入的同时,应该注意产业链的适度延伸前端向棉纺拓展,扩展棉纺产能后端向针织和产业用纺织品、家纺产品拓展2.2.3印染及后整理技术升级印染是浙江的优势截至2009年底,印染布生产量占全国的56.1%,仅绍兴就占全国的33.1%。
但是,印染同样面临与上述两个行业类似的问题,并且节能减排压力很大另外,染料也是制约浙江印染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印染的原料主要是国外生产,价格高,源头被国外控制,基本上国外的一两家企业就控制了市场,导致内资企业无法生产,研究费用太高因此,政府和企业如果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掌握关键技术,既可推动新兴行业的发展,又可提高印染行业的利润水平因此,印染行业的产业链,也有向前后端延伸的必要前端———向染料制造延伸,并带动相应的化工行业;后端———通过推广应用计算机配色系统,增加花色品种2.2.4服装品牌培育浙江是服装生产大省,由分布于全省各地的企业集群共同组成,初步形成杭(杭州)甬(宁波)瓯(温州)“三足鼎立”的空间分布格局除此之外,湖州市织里镇以童装生产为主,全镇拥有6600家童装生产企业,年产童装1.2亿件(套),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童装之都”平湖市新达、诸暨市枫桥镇和海宁市也已经形成相当大的服装生产规模,分别生产运动服装、衬衫和皮装浙江服装产业无论在产品品牌还是在营销策略上,都创造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在全国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与国外相比,浙江服装产业在品牌、质量、销售渠道、研发设计等方面存在显著差距。
从纺织品结构看,产业用纺织品的研发、生产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