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立足文本 活化“语用”.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34463651
  • 上传时间:2018-02-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1.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立足文本 活化“语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视频案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2011 年版) 《课标》指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于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 “言语形式、表达方式、语用实践”成为当前小语界研究的热点随着课改深入,人们对语文课程本质的理解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仔细审视语用背景下的小语课堂,不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的现象比比皆是,具体表现在:一重共性,轻个性,生搬硬套,僵化语用;二重技能,轻基础,空中楼阁,窄化语用;三重表达,轻理解,言意失衡,碎化语用以上误区,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缺失整体系统的语用视角为此,我们学校确立的专题是《立足文本 活化“ 语用” 》 ,就是在落实“语用”前提下,主要培养教师立足文本,确立课程意识,以课程的眼光看待语文教科书,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研究文本解读文本,变“教课文”为“用课文教” 下面,我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为例,围绕专题,介绍我们的研究的过程及结论:二、课题研究的过程(一)关注文本特点 细化“语用“目标阅读教学的真正内涵是“通过文本内容的教学,实现语用教学的目标” 。

      因此,教学前,我们首先应该关注文本,寻找对形成学生语用能力有实质性作用的知识或教学内容,制订合理的“语用”目标我们研读了《教师用书》中《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学目标: 1、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通过研读,我们发现, 《教师用书》中的教学目标存在以下问题:1、目标指向内容理解、人文感悟诸如: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这些都是偏向于内容的理解、人文的感悟 2、目标缺乏学习过程、方法指导语文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设计的,三者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上述目标唯一有所体现的“在朗读中” ,也是非常含糊的过程目标,没有实际教学价值 3、目标没有体现“语用”教学语用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领悟、掌握语言的特点和规律,获取语用方法和技能的教学。

      上述目标过于笼统,不能有效引领教学 怎样展开“语用”教学,避免与值得学习的“表达”擦肩而过呢?通过研读文本、教参,我们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细化,确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初读,正确认读 8 个生字,10 个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调零、含苞、绽放”等词语的意思,通过看地图理解“海峡”及“台湾海峡” 2、理清文章脉络,运用抓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给课文分段并简述故事内容, 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的含义 3、找到环境描写的语段,通过反复品读,初步感受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4、通过品析语句,初步感受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这样的教学目标,立足了文本特点,关注了语言表达形式,有利于围绕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展开语用教学二)关注文本表达 深化“语用”过程1、聚焦词语 欣赏比喻精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写作手法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运用精妙的比喻,写出了小钱的病情危急第二自然中的一个比喻句:“这个刚满 18 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形象生动地将一个身患重病,令人怜悯的年轻人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这是文本的一个教学难点 教学时,我是这样处理的,请看视频:在第二课时,学生大体学完课文后,我创设这样一个话题, “当台湾青年把骨髓捐献给小钱后,小钱的情况会是怎样?请用上‘凋零’ 、 ‘含苞’ 、 ‘绽放’ ,说说小钱的情况 ”学生回答“通过骨髓移植,生命之花即将凋零的年轻人,得到了重生,生命又重新像含苞的花朵,开始绽放 ” 这个环节的教学,如果仅仅满足于“比喻是什么”之类的语言知识,就会忽视其表达效果的体味这种纯知识的语言教学,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和提高所以我创设动态、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情景,让学生经历了语言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领会了比喻句的精妙,习得了表达方法,表达就更精彩2、感悟写法 感受衬托作用“语用”教学不能仅仅讲授理论知识,要引导学生在文本情境和语境学习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语文教学应该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紧紧围绕“语用”的核心目标,学习“语用”方法,了解“语用”规律《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是:作者运用丰富的环境描写来衬托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如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课文的一开头就描写了杭州美丽的早晨,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小钱悲惨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就是本课教学关注形式的“语用”生成点 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对比思考能否省去第一自然段,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感受到这样的环境描写衬托出了小钱的病情的危急在此基础上,再理解第二自然段“灿烂的阳光”对“苍白的脸”的衬托作用,并初步理解环境描写可以单独成段,也可以穿插在文本叙述之间为第二课时地震的环境描写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为课后拓展练笔“运用场景描写”打好基础3 对话文本 领悟文字之意蕴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很多文章字字珠玑,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在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高尚品质时,我没有停留在以往内容的分析,作者情感的感悟上,而是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在咬文嚼字中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视频二紧紧抓住 “沉着” “一次又一次 ”两个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对话,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书、思考、品析,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学生思维的领域不断扩大,情感逐步升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机融合,相得益彰三)超越文本内容 升华语言运用在教学中,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资源,引导学生学好课文语言,力促学生超越文本,这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更是语言的创造。

      所以我在学完课文后创设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小钱得救了,我们试想一下,小钱会在怎样的场景和台湾那位捐献骨髓的青年相遇,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学生在习作中写到感恩的话语,如丁文希同学写到,谢谢你……还有的同学运用了场景描写,如陈思娇同学写到,一天,阳光洒满……这样练笔设计,既结合单元导读提出的目标“感受人间的真情,体会关爱的幸福” ,又立足文本,指导学生学会表达,让“理解与表达”二者并举,实现了语言和情感的同构共生三、课题运用研究的结论依据以上研究过程,我们认为:践行“语用”教师首先应该在认识上转变,要切实转变内容至上、理解至上、文本至上的教学观要立足教材, “取舍”有道,目标合理;要关注表达,遵循规律,深化“语用” ;要适度拓展,活化语用,提升学力这些做法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一些初步成效,但是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今后我们在落实“语用”方面还要进一步关注以下几点:1 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到“理解表达”并重;2 处理好“运用”与“写作”的关系,做到“听说读写”并举;3 处理好“教会”与“学会”的关系,做到“渗透”与“内化”结合总之,语文教学只有立足文本,关注表达,致力于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教学才不会偏离方向,语文课程才体现出浓浓的语文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