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朝鲜若干问题.doc
8页1古朝鲜若干问题林 坚 1朝鲜半岛(或韩半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迹关于古朝鲜,也存在一些争议这里对“朝鲜”之称、远古时代遗址、 “檀君朝鲜” 、 “箕子朝鮮”和“卫满朝鲜”问题,做一些梳理和讨论朝鲜”之称谓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出现“朝鲜”一词的有:《管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尚书大传》 、 《史记》等成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载:“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 ”“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 ”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 先秦有“朝鲜”之称无疑朝鲜最古的史书《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中也将箕子朝鲜作为“朝鲜”一词作为国名出现的开始但从周朝至汉朝, “朝鲜”只是指朝鲜半岛北部的地区,朝鲜半岛南部则被称为三韩(即辰韩、马韩、弁韩,见《魏书·东夷记》 ) 公元前 194 年燕人卫满推翻古朝鲜准王,国号仍称“朝鲜” ,史称“卫满朝鲜” 西汉元封二年(前 109 年)汉武帝东征朝鲜,设立四郡(乐浪、玄菟、真番、临屯)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 “朝鲜”一词消失在中国典籍中此后,朝鲜半岛历经三国时期、统一新罗时代、后三国时期和高丽时期,国名均与“朝鲜”无关,中国史书中也以朝鲜半岛各国之名相称,并未将其统称为朝鲜。
高丽时期,编纂史书,尊箕子朝鲜为祖先,同时檀君朝鲜也作为开国神话写入史书,“朝鲜”一词再次出现于文字史料中1392 年,李成桂推翻王氏高丽,自立为王,在以“权知高丽国事”名义给明太祖朱元璋的奏章中,草拟了两个国号请其代为选定,一为“和宁” ,一为“朝鲜” 其中,和宁为李成桂的父亲李子春在高丽朝任万户时的就仕之地;朝鲜则为古名,有“朝日鲜明”之意朱元璋认为“东夷之号,惟独‘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其本名而祖之” 李氏政权遂以“朝鲜”为国号此后, “朝鲜”一词成为国家、民族和语言的名称在李氏朝鲜时期,朝鲜人自称多为“东国” 、 “大东” 、 “海东” 、 “东邦” 此外,朝鲜文人在一些著作中还以“震域” 、 “槿域” 、 “青丘” 、 “鸡林” 、 “八道” 、 “三韩”来指代朝鲜由于高丽是朝鲜半岛上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朝鲜民族的形成和朝鲜文化形成的也开始于这一朝代,因此在李氏朝鲜建立之后,中国和西方国家仍然继续以“高丽”作为朝鲜的别名远古时代遗址在整个朝鲜半岛,发现了一些属于旧石器时代的遗址1930 年,在图们江沿岸的朝鲜咸镜北道钟城郡潼关镇附近发掘出了旧石器时代的遗址1962 年在咸镜北道雄基郡屈浦里,1964 年至 1972 年在韩国忠清南道公州郡长岐面石壮里发掘出旧石器遗址,在石壮里还发掘出中石器和新石器的遗迹层。
石壮里遗址在韩国忠清1林 坚(1964—) ,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硕士生导师,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国际交流学者,延世大学(原州校区)哲学科客座教授,主要研究科技哲学、企业文化、 历史文化等2北道公州郡,被认为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丹阳金窟、祥原黑沾洞窟等遗址大约处于 70 万年前到 60 万年前之间 1在平壤市东南 40 公里处发现的祥原郡黑隅里遗址,朝鲜考古学界认为可能属于第四纪中更新世时期,距今 60 万至 40 万年前 2占马洞遗址在韩国太白山脉西面山坡上,发现了 骨制工具,只有少量石器全谷里遗址在韩国汉城东北的京畿道涟川郡,分布在汉滩江岸 30 多米高的阶地上人们判断遗址的年代为明德—里斯间冰期,大致在距今 35000 年至 15000 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主要有两处:屈浦里、胜利山洞穴屈浦里遗址位于朝鲜咸镜北道雄基郡,距豆满江口约 10 公里,年代距今大约 10 万年胜利山洞穴遗址位于朝鲜平安南道德川郡,距平壤市东北 75 公里,坐落在大同江上游高出河床 17 米高的阶地上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较多,如屈浦里第 2 期文化层、鲋浦里德山遗址和德川胜利山人化石等。
旧石器时代韩半岛古人类遗存有四处:(1) “力浦人”:1977 年在平壤市力浦区大岘洞附近发现,估计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初期2) “德川人”:1972-1973 年在平安南道德川郡胜利山洞穴遗址的下层发现,属于早期智人阶段,年代距今大约 10 万年至 4 万年前3) “胜利山人”:1972 年在胜利山遗址的上层发现,属于晚期智人的初期阶段 3大约生活在 5 万到 12000 年前4) “晚达人”:1979—1980 年在平壤市胜湖区发现,属于较迟的晚期智人,大约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末期胜利山人”和“晚达人”具有区别于中国及东北亚其他国家晚期智人的许多体质特征,可以认为是现代朝鲜人的雏形韩国庆尚北道尚州咸昌附近的古宁里岩画,画有 7 个长方形人面,下中最高位置有一个用三道复线组成的同心圆以标示太阳,记录了新石器时代朝鲜半岛先民的形象和意识一般认为,朝鲜半岛有两个不同系统的文化:篦纹陶器文化和无纹陶器文化新石器时代以篦纹陶器最具代表性,无纹陶器则是青铜器时代的代表性陶器 4篦纹陶器时代从公元前 6000 年到公元前 2000 年,其遗址的 80%以上位于韩国南部沿海地区、汉江、大同江流域、黄海中部岛屿、鸭绿江下游、图们江领域、东北沿海地区。
在釜山附近岭东岛东三洞遗址,同时发现有篦纹陶器和无纹陶器上老大岛遗址共分十层,最下层似乎是从中石器时代向定居村落转变的过渡阶段,可能在 1 万年前东海岸中部的襄阳附近发现了鳌山里遗址,年代为公元前 6000 年至前 4500 年间这些说明,在朝鲜半岛上,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檀君朝鲜”传说“檀君”神话朝鲜史籍《三国遗事》等记载了开国神话的“檀君朝鲜” ,认为檀君开国于公元前1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对韩国的误谬:究竟写错在哪里》 ,3-4 页,20042 姜孟山等:《朝鲜通史》 ,第一卷,2 页,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3 姜孟山等:《朝鲜通史》 ,第一卷,15 页,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4 金贞培:《韩国民族的文化和起源》 ,39-53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32333 年,是为檀君纪年之始 “朝鮮國” ,意思是“寧靜晨曦之國” 最早记述檀君神话的是高丽时代学者李承休(1224—1330)和僧人一然用汉文撰写的《三国遗事》 ,这是在 13世纪的高丽元宗时期(1259—1274)和忠烈王时期(1274—1300) ,是在推算的檀君王朝36 个世纪之后才出现的记载檀君神话” 原本作为口头文学。
《三国遗事》开头称转载《魏书》里的檀君建国记事,其云:“魏书云乃往两千载有檀君王俭立都阿斯达开国号朝鲜与高同时” (据说,高是尧之误) 书中所提到的《魏书》在中国典籍中有两部,一部是记述三国时期魏的《魏书》 ,另一部是记述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 ,两部《魏书》中均无上述记载据朝鲜学者讲,这个“魏书”已经“失传了” 东汉全盛时,版图包括“东乐浪,西敦煌······” 1班固在《汉书·地理志·辽东郡》中记载了 18 个县,其中有险渎县东汉应劭注《汉书·地理志》说:“辽东有险渎县,朝鲜王旧都 ”并解释说:“依水险故曰险渎 ”公孙瓒说:“王俭城在乐浪郡浿水之东也 ” 说明古朝鲜的都城在王险或险渎6 个世纪以后,在韩国的史籍中,王险或险渎被写成“王俭” 如《世宗实录·地理志》载:“号曰檀君王俭以唐高即位十年庚寅,都平壤城,始终朝鲜,又移都于白岳山阿斯达 ”《三国遗事》载:“(桓)雄率徒三千,降于太伯山顶神坛(檀)树下······熊女者无以为婚,故每于坛(檀)树下况愿有孕······生子,号曰君王俭,都平壤城,始终朝鲜,又移都于白岳山阿斯达 ”李朝文学家权近(1352—1409)在《应制诗注》中说:“昔神人降檀木下,国人立为王,国号檀君。
” 陈寿《三国志》中的《魏志》和北齐人魏书的《魏书》均没有关于檀君朝鲜的记述檀君本来是一个神话人物,是说黑熊吃了大蒜之后变成了女人(“熊女”本意是熊变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 ,从天上下凡的桓雄同她结婚,生下了檀君据说檀君活到 1908 岁,治理国家达 1500 年之久把“檀君朝鲜”神话列入史书的是 1451 年编纂的《高丽史》和 1484 年编纂的《东国通鉴》 韩国出版的李丙焘、金载元执笔的《韩国史·古代篇》对所谓《魏书》收檀君记事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檀君王俭”的误读把“檀君王俭”作为朝鲜开国之祖,只是一种神话其中有一些误读古朝鲜有很多檀木,而且地势险要传说开国之君为“檀君王俭” ,其实是占据了险要之地作王之意后来人们把地名误认为人名,造出一个“檀君神话” 据史实,朝鲜半岛形成统一国家很晚,以前各不相属比较起来,高句丽的关系距离中国更近,与三韩(辰韩、马韩、弁韩)更远它们本来就不是一个统一体,何来开国之祖?后来的朝鲜,实际是三韩的统一,而三韩近为新罗、百济,远为万邦林立应该说,有了王建创立高丽国的统一,才有了“檀君朝鲜”传说的出现在此之前,只能是王建等为了统一而制造的舆论。
由此可知,文献中“檀君朝鲜”传说记载晚是必然之事,是完全合理的 《三国遗事》成书于元初,在此以前的文献,关于高丽等的记载,从《史记》起,就有专传,应该是比较详细的,但并没有“檀君朝鲜”的传说中国的文献,基本上是到了明代才有转述,也是来自《三国遗事》或《东国史略》一类的书,并没有比这些书更早的来源韩国文献中, 《三国史记》 (1145 年)要早一些,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在推算的檀君王朝 36 个世纪之后才出现“檀君朝鲜”的传说,以这样晚的文献来证明如此早的历史,不足为训关于“王俭”的理解,也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对文献的误读1 引自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卷二《历代州郡形势》 4所谓“檀君陵”现存有关檀君陵的最早文献记载是成书于 1530 年的朝鲜文献《新增东国舆地胜览》 ,其云:“大冢一在县西三里周四百十尺谚传檀君墓” 这个“谚传”的“大冢” 坐落在平壤市江东郡大朴山麓,即所谓“檀君陵” 另外,在《江东志》和《李朝实录》里也有关于檀君墓的记载不过尽管自 16 世纪以来有这样的传说和记载,檀君墓在当地一直被称为“檀君洞” 发掘前的檀君陵也只是石砌墓室的土坟,墓室南北长 276 厘米,东西长 273 厘米,从地面到天棚第一级盖顶石底部的高度为 160 厘米,并不像记载所说的“周四百十尺”那么大。
发掘前的墓区设施也都是于 1936 年由“檀君陵修筑期成会”募捐资金修建的,并没有任何比之更古老的设施最“古老”的“文物”就是刻于 1936 年的檀君陵记绩碑,碑高 191 厘米、宽 50 厘米、厚 39 厘米正面的碑面有汉字阴刻的称颂檀君业绩的碑文,内容是说檀君是“天帝之神孙” ,檀君是和中国的三皇五帝相等的圣人,应把檀君包括在内称为四皇或六帝碑石的背面用朝文简单记述了檀君陵修筑情况,说明修筑檀君陵是从 1932年开始到 1936 年完工的朝鲜政府于 1994 年 10 月 11 日建成了极其宏大的新“古墓”——檀君陵新修檀君陵占地面积 45 公顷,高度为 70 米,共有 279 级石台阶,石面总加工面积为 25400 多平方米1993 年,朝鲜社会科学院根据金日成关于站在“主体”立场上正确编写朝鲜民族历史和发掘檀君陵的教导,开掘了位于平壤市江东郡大朴山东南麓的檀君陵据说坟墓出土了 86 件遗骨,有男人的,也有女人的据此推测这是夫妇合葬墓他们称,对遗骨进行了现代物理学的电子常磁性共鸣年代测定法的测定,证明从 1993 年算起,是 5011±267 年前的,说明这是檀君的遗骨同时出土的还有金铜王冠正面金属装饰竖板和环带碎片各一。
两者都是青铜板制作并镀了很厚的一层金此外,还有几个陶器片和 6 枚棺钉谁难想象,在 5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古朝鲜社会不但有了一夫一妻制,还有了夫妇合葬及木棺葬式?另外,标志着极高工艺水准的青铜镀金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