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流域的内地化开发与民间契约文书的遗存利用.doc
16页清水江流域的内地化开发与民间契约文书的遗存利用——以天柱文书为中心张新民(贵州大学清水江学研究中心) 提要:本文以清水江文书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地见存文书的数量规模,探讨其所产生和形成的历史原因,总结其与当地社会经济生活的对应密契关系并结合新近公布出版的天柱契约文书,就其地域分布特点和颇为罕见的归户性特征等一系列问题,逐一予以合理的解读与阐释,适可见大规模地整理结集地方私家文书,必能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等诸多学科的发展,大有裨于学术文化事业的兴盛与繁荣关键词:天柱文书 民族文化 乡土社会 契约学 文书学我国民间契约文书的使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性积累,不仅涵盖的区域人群极为广泛,而且遗存的数量规模亦颇庞大,已成为颇有代表性特征的一大典型性史料文献,见证传统中国社会变迁发展的重要文本依据然而由于晚近以来剧烈的政治震荡和社会变动,各地的契约文书大多受到人为性的破坏而扫地殆尽幸有徽州文书、清水江文书等部分区域性民间文书得以完整保存,遂使今人能够如实了解固有传统法律文书或私家档案的整体全貌徽州文书的整理出版成绩已极为可观,清水江文书的公布发行则刚起步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号: 11&ZD096]”,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项目“贵州清水江文书研究”(2011RWXKYB045) 阶段性前期成果。
作者张新民(195o-),贵州大学清水江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贵州省儒学会会长,主事从事中思想文化史与地方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清水江文书己整理出版者,主要有(日)唐立、杨有赓等主编的《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一1950)》,东京:东京外国语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张应强、王宗勋主编的《清水江文书》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009年、2011年版;陈金全、杜万华主编的《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其所收录之契约文书,均仅限于锦屏一地,清水江流域其他各县,则未能涉及而由我主持编纂的《天柱文书》,仅首批第一辑即达22册68卷,所著录者均为清水江流域天枉县民间私藏文书,而征集入藏于当地档案馆,首次向社会各界公布者,不仅史料价值极为可观,即系统性、完整性特征亦极为突出 张新民主编:《天柱文书》(第1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版笔者所见者,尚为提前排印之样书为配合《天柱文书》的出版发行,近来又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清水江学高峰论坛,反映清水文书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已开始进入有计划、有步骤的大规模发展阶段。
一、清水江文书的遗存总量清水江文书乃是继徽州文书之后,目前所见第二大民间契约文书系统其数量之繁多,保存之完整,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来源之清晰,价值之突出,堪称侗、苗、汉各族人民世代积累的文化瑰宝,民间档案文献的巨擘大宗,世界级的珍贵文化记忆遗产为摸清当地文书庋藏的家底,我们曾多次赴清水江流域调查,了解当地档案部门入藏数量,获取的数字己极为惊人不妨列表如下,以见各县档案部门庋藏情况:清水江流域各县档案馆入藏契约文书数字统计表统计数字均截止日期为2011年10月,表格次序则依笔者调查路线排列具体数据来源详见《黎平县历史文书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项目工作情况汇报》、《锦屏文书抢救保护情况汇报》、《天柱县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工作汇报》、《三穗县档案局“锦屏文书”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剑江县“锦屏文书”抢救和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关于台江县清水江文书抢救收集工作情况的汇报》,以上材料均为2011年10月各县档案局或锦屏文书抢救领导小组内部打印本随着征集工作的不断开展,入藏数量当会陆续增长借此机会谨向暂时无法一一具名的提供资料的众多档案工作者表示衷心的谢意参阅张新民《走进清水江文书与清水江文明的世界》,载《贵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县档案馆黎平锦屏天柱三穗剑河 台江合计入藏数量243203648214000195428000 1212103556清水江文书之征集,以锦屏县为最早,统计数字亦最多,故学界往往以锦屏文书概指清水江流域所有文书台江县则最晚,入档数量亦最少,然挖掘增多的空间却颇大黎平“府境东接楚壤,南连粤域,而西北则界于黔疆 光绪《黎平府志》卷一《天文志》,光绪十八年(壬辰)刻本乃清水江与都柳江的共同流经地,部分已入档者可能为都柳江文书,然均同属一行政区域,故可暂时合并统计而总计各县庋藏数量,竟已达至103556件然而即使如此,大量契约文书依然散落在民间各自然村落,若比照分布地域广泛的乡民家庭私藏,103556件的入藏统计数字,仍可能仅为冰山之一角如果以五倍于档案部门入藏数字的保守统计方法,客观评估散落于民间的契约文书,则其总数至少当在50万件以上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人类文化财富按照目前政府支持,乡民配合,学界主导的总体编纂原则,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出版发行,必然将是人类社会记忆遗产最宏伟、最壮观的系统工程,不能不视为了解或认识传统中国社会最重要的民间史料渊薮,必将极大地推动古文书学的建设与发展而如同凭借简牍文书、敦煌土鲁蕃文书、徽州文书、黑水城文书,遂有简帛学、敦煌学、徽州学、黑水学等新学问的问世一样,依据大量新公布的清水江文书原始资料以研究新问题,亦必将开拓出前景极为可观的研究领域,获取具有大量实证资料支撑的一流新成果,推动又一新的清水江学专门性学问的形成和发展。
诚如陈寅恪先生所言:“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金明馆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6页 ” 正是有鉴于此,我们才尝试性地与天柱县人民政府合作,以陆续发表公布的方式,整理出版了首批第1辑22册天柱文书图录释文点校工作也在逐步有序地展开,亦将陆续公诸社会,以求完整反映地方文书保存的实际,再现乡土中国社会的整体全息图景而《天柱文书》一旦厕身于传世文书的著述谱系之中,相信亦会以抛砖引玉的方式催生更多的整理研究成果的问世 二、见证清水江文明的存在 清水江又称清江,乃是黔省仅次于乌江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都匀、贵定之间的斗篷山,流经黔、湘两省,为沅江之上游,实际即同一条河流爱必达(乾隆)《黔南识略》卷二十一《黎平府》(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点校本,收入《续黔南丛书》第2辑,上册,第193页)“郡之东以清水江为界,即古之沅江也 吴振域《黔语》卷上《开通清江之利》(《黔书》、《续黔书》、《黔记》、《黔语》合刊本,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33页)引《水道提纲:“清江为沅江上源。
又云:“清江,源出都匀东北诸山可证清水江与沅水为同一条河流,至迟清代学人已有清晰之认识最终则注入洞庭湖,乃长江的一大重要河流支系,亦为极为重要的古航道而无论由滇经黔出楚,抑或由楚经黔入滇,都可凭借与长江直贯互通的沅江水系,联结西南与江南,乃至向更广大的地区延伸而沅江-清水江与沅江-㵲阳河,更联结了横贯贵州东西全境的陆路交通大驿道,史称“滇楚驿道”,乃是与藏彝通道同样重要的又一文化走廊,或可迳将其称为苗疆走廊 参阅张新民:《叩开清水江文化走廊的大门:以清水江流域天柱契约文书为中心的调查》,载《人文世界》第五辑,巴蜀书社2012年版遂成为明清两代王朝国家经略开发的重点倘若连同干流与支流一起计算,仅就清水江一段看,则流经的区域为贵定、都匀、麻江、福泉、丹寨、凯里、雷山、黄平、施秉、榕江、台江、剑河、黎平、三穗、锦屏、天柱(以上均在今贵州境内)、洪江(即湖南黔阳旧治),且在洪江纳潕阳河称黔江,黔江以下则称沅江沅江经常德而入洞庭湖,商贾贸易可经此而直抵汉阳其中湖南之洪江,贵州之天柱,皆为清水江-沅江航行通道开发较早之地区,始终均为国家经营开发西南地区关注的重点,亦为以儒家为主的大传统文化转输武陵等地的要津,长期均为国家与地方礼俗文教交汇融合特征最为突出的区域。
沅水航道的艰难,战国时期的屈原便已提到:“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入溆浦余儃回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目蔽日兮,下幽晦吕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楚)屈原撰,(宋)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 》卷四《九章章句第四·涉江》,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9—130页虽为诗家之言,可证由楚入黔的道路,仍主要为沅江水系,惟其艰难僻险之程度,已超出一般人想象,构成严格意义上的一线孔道,成为民间族群往返迁徙和文化交流的走廊式通道地处㵲阳河上游的玉屏,尚建有祭祀三闾大夫的专祠张澍:嘉庆《续黔书》卷二《三闾大夫》,光绪十五年贵阳熊氏重刻本可见沅江水系具有极为重要的跨地域连结作用,黔湘两省文化的联系从来都极为密契,不妨视其为地理范围广袤的水系文 化,从来都与传统所谓武陵地区多有交集今清水江流域天柱境内发现大量古代文明遗址,出土文物如石、陶、瓷、铜等达万件以上,时间涵盖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中期、商周、战国秦汉、宋明等时期参阅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学系发堀:《贵州天柱史前遗址群》;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学系发堀:《贵州天柱瓦灌滩元代窑址》;载中国文物报社编《中国考古新发现:年度记录2009》(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7819),第337-338页,第338-339页。
又清水考古队供稿:《贵州清水江流域遗址群》;杨仁炯执笔:《贵州天柱烂草坪遗址》;吴小华执笔:《贵州天柱江东溪口遗址》;见《中国考古新发现:年度记录2010》,第572-557页,第579页,第579-582页其中商周遗存与沅江支流锦江流域的发现相似 锦江地区的文化遗存,亦分属于西周、春秋、宋代前后等不同时期,而以宋代前后最为丰富其中先秦时期的遗存,则与湘西地区同期考古遗址类型极为相似,均足以说明其属于同一文化系统见参阅张改课等:《贵州铜仁锦江流域考古发掘》,载《中国考古新发现:年度记录2010》,第58z-585页适可见商周之际沅江上游人类文化活动的交互性及趋同性以沅水-清水江及其支流为水运通道,联结今湘西及黔东、黔东南地区,当有一个范围广大的商同文化系统,风格特征则与地理环境对应,而迥然有别于其他区战国秦汉时期的遗存,则说明族群活动乃逆江而上,大体已渗透至今台江一带参阅清《贵州清水江流域遗址群》、《贵州天柱烂草坪遗址》、《贵州天柱江东溪口遗址》,分别见中国文物报社编《中国考古新发现:年度记录2010》(,第572-557页,第579页,第579-582页文化类型则同时兼有楚、巴、土著三种特征 天柱考古遗址虽同时兼有楚、巴蜀、本土三种文化特征,但仍以楚文化最为突出。
贵州省考古研究所李飞先生尝主持发掘工作,此点承蒙其亲自告之,谨申谢意而清水江支流亮江锦屏县境内,也有旧石器遗址的发现,类型与湖南沅江流域及黔省清水江流域史前遗址出土石器较为为接近,明显不同于贵州西南部同期石器技术系统 参阅张改课等:《贵州锦屏亮江流域考古调查与发掘》,载《中国考古新发现:年度记录2010》,第566-568页锦屏县阳奚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则将清水江流域文明提早到一万年前参阅张兴龙等:《贵州锦屏阳溪旧石器时代遗址》》,载中国文物报社编《中国考古新发现:年度记录210),第568-670页均足以说明清水江文明不仅起源甚早,长期绵延不断,同时也是多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