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6充电器使用说明书.doc
9页B6 充电器使用说明书 - 中文版 IMAX B6,是可以相信的一款 B6 充电器充电器参数:—电压值:DC11.0-18.0V AC100-240, -50/60HZ—最大充电功率 50W—最大放电功率 5W—充电电流值:0.1-5.0A—放电电流值:0.1-1.0A—单个电池的电流:300mah/cell—镍氢/镍镉电池个数:1-15cell—锂离子/聚合物级数:1-6 节(注:支持 Li-Fe 电池,即 A123)—PB 电池电压: 2-20V—重量:580g—尺寸:133*87*33mmB6 如何外接电源?就将跟充电器的的夹子夹到大功率的稳压电源或者开关电源上面,红色为正极,黑色为负极,电压允许范围:11~18v,电流要求 5A 以上,官方要求最低 12v5a***不要问 12v10a 会不会烧坏充电器,答案是肯定不会的,就像你 200W 的主机用 500W 的电源不会因为电源功率大而烧掉一样道理B6 原配一堆充电线材,充电前,先将长的那根蕉插(公)以及 T 插(公)线接到充电器右侧的母蕉插里面(红正黑负),然后根据自己要冲的电池类型选择合适的适配线,再将适配线的 T插(母)插到刚才那根长线的 T 插(母)上,最好接上要充的电池上面就可以了。
举例图:冲接受电:按键功能Batt. TypeStop 按钮:电池种类以及停止按钮,接电后即可使用该按钮在主菜单中进行切换,充电时可随时按此键停止;Dec. / Inc.按钮:减小以及增加按钮,设置各种数值时 Dec.是减小, Inc.是增加,充电时按这两个按钮以浏览电池不同信息;StartEnter 按钮:开始以及确定按钮接通电源,即显示主菜单此时可以按 Batt. Type / Stop 按钮,在主要的几个菜单中进行切换,它们是:Program SelectLiPo BATT对锂电系列进行充电的主菜单Program SelectMiMH BATT对镍氢电进行充电的主菜单Program SelectNiCd BATT对镍镉电进行充电的主菜单Program SelectPb BATT充 Pb 电的主菜单Program SelectSave Data保存设定数据菜单Program SelectLoad Data加载数据菜单User SetProgram->使用者设定菜单1. 锂电1.) 充电开机后显示主菜单:Program SelectLiPo BATT按 Start / Enter 按钮确定屏幕显示LiPo CHARGE*.*A *.*V(*S)这个是锂电充电,非平衡充,不推荐所以要继续按 Inc. > ,屏幕显示:LiPo BALANCE*.*A *.*V(*S)这个就是传说中的锂电平衡充电功能了,我们要用的就是平衡充电,所以要在这里进行操作,如下:按 Start / Enter,A 前面的数字闪烁按 Dec. 改变改数值大小,这个是充电电流选择,锂聚合物电池最多不可超过 1c,也就是 4400mah 电池最高用 4.4a,2200mah 电池最高用 2.2a,这样类推;建议保守点用 0.5c,即4400mah 电池用 2.2a,依此类推Dec. 增加该数值按 Start / Enter, V(*S)前面的数字闪烁按 Dec. 改变改数值大小,这个是选择电池额定电压,为 3.7的倍数,车用电池一般为 7.4v,即 2S(每3.7v=1S)长按 Start / Enter,出现如下屏幕:Battery CheckWait…如果电池连接不正确,则显示:CONNECTION BREAK如连接正确,则显示:上行:R: *SER S: *SER (说明一下:R: *SER 是指充电器自动检测到的电池节数,S: *SER 是你设置的电池节数,如果数值不等,请不要开始充电,以免损坏电池)下行:CANCEL(STOP) 与 CONFIRM(ENTER)来回切换,此时按 Start / Enter 开始充电,按 Satt. Type / Stop 取消充电,返回设置界面充电界面:Li*S *.*A *.**VCHG ***:** *****第一行:锂电节数,即时充电电流,即时电池总电压第二行:充电指示,充电耗时,充进的电量数充满之后显示:FULL(后面还有一串英文以及数字)***充电过程中可随时按 Batt. Type / Stop 按钮停止充电***充电过程中壳随时按 Start / Enter 按钮改变充电电流,改变后记得再次确认即可***充电过程中可随时按 Inc. > 观看各节电池单独电压***充电过程中可随时按 Dec. 改变改数值大小,这个是充电电流选择,镍氢电充电电流说明书上是1C~ 2C,不过我们一般认为 1C~1.5C 会比较好点*** 改变强制充电电流与自动充电电流控制NiMH CHARGE ManCURRENT *.*A在这个开始前的充电电流选择界面,B6 默认是手动充电电流即后面是 Man 字样,在该种充电方式下,充电器会按照你所设置的充电电流进行充电,即强制使用你所设置的充电电流,这样并非好事,因此 B6 亦可以改变为自动充电电流控制。
改变方法:在选择充电电流界面:NiMH CHARGE ManCURRENT *.*A按 Start / Enter 按钮,则充电电流数值闪烁,此时同时按下 Dec.两个按钮 0.5 秒,则转换为自动充电电流控制,屏幕显示改变为:NiMH CHARGE AutCUR LIMIT *.*A*.*数值为闪烁状态,此时改变该数值,则是充电时的峰值电流,可以理解为最高充电电流限制,充电器会自动控制充电电流,但是不会超越你所设置的数值设置好充电电流之后长按 Start / Enter,显示:Battery CheckWait…如无意外则显示:NiMH *.*A *.*VCHG ***.** *****显示内容与上述锂电一样,不再复述充满后显示内容与锂电雷同,有 FULL 字眼即为充满***充电过程中可随时按 Batt. Type / Stop 按钮停止充电***充电过程中壳随时按 Start / Enter 按钮改变充电电流,改变后记得再次确认即可***充电过程中可随时按 Dec. 观看各设定参数2.) 放电选择 NiMH DISCHARGE 功能,界面:NiMH DISCHARGE*.*A *.*V操作方法跟充电一样,设置好放电电流和放电截至电压即可,镍氢电放电截至电压设置为 0.9v/节,也就是 7.2v 电池请设置为 5.4v3. 充电器设置作为普通玩家,一般的设置我们是不需要理会,例如锂电检测电压、镍氢以及镍镉 D.Peak。
Waste Time 等,让它是默认即可在:USER SETPROGRAM->界面下按 Start / Enter 按钮LiPoV.Type *.*V设置锂电电压,根据实际改变,可选 LiPo 3.7V, LiIo 3.6V,LiFe 3.3VUSB/Temp SelectTemp Cut-Off 80C过热保护或者使用 USB 线进行检测这是个没有意义的选项,因为厂家没有配温度探测器,也没有配 USB 线以及光盘Safety TimerON 120min这个是充电自动切断时间,默认是开,充电开始后 120 分钟即切断,建议设为关,或者根据充电时间改变数值大小,充电时间计算可以参考一下我另外一个帖子:lee 度我刪左佢原先個 link,大概系講叉電時間=(電池容量*1.2)/差點電流,不過鋰電就唔系 o甘樣計算,因為系平衡差,所以冇得計算準確時間Capacity Cut-OffON 5000mAh充电容量限制,就是说一旦冲进了这里的这个数值的容量,充电就会停止,这是个不错的功能,可以防止过充,不过要根据实际设置为合适的数值,否则可能冲不满电池例如 5000mAh 的电池,可以设置为 6000mAh 才切断,因为这个是充电器所释放出来的电量,不是电池冲进去的电量,有部分因为发热或者其他内部消耗而损失了而没有真正冲到电池里面,使用快冲的话干脆将改数值设置为电池容量的 1.2 倍如果觉得不需要,可以设为 OFF,则没有充电容量限制了4. 保存数据/加载数据1.) 保存数据每次开机,充电器都会加载上次加载的数据,新机一般是[01]号数据,每次充电时都要重新设置充电电流啊电压等等,十分不方便,所以我们需要设置好一个常用的数据,保存起来,或者设置多组常用数据,需要是直接加载就可以了在保存数据界面:PROGRAM SELECTSAVE DATA按 Start / Enter 按钮,即显示:SAVE [01] *****.*V ****mAh其中 01 为闪烁,即现在所使用的模式序号,可以按 Dec.改变想要改变的模式序号按 Start / Enter,则右上角显示闪烁,可以按Dec.改变电池类型,改变了电池类型之后长按 Start / Enter然后改变常规的电流与电压等设置,然后长按Start / Enter 即可保存数据,显示界面:SAVE…然后退出到主界面***其中 NiMh / NiCd 模式里面有个:NiMH CYCLEDCHG>CHG 1该设置是放电与充电之间的循环充放设置,用于对新电池或者长期放置的锂电进行激活,建议设置为:NiMH CYCLEDCHG>CHG 3即先放电,然后进行充电,循环 3 次,最后一次完成之后即可使用了。
2.) 加载数据在加载数据界面:PROGRAM SELECTLOAD DATA按 Start / Enter 按钮,即显示:LOAD[01] *****.*V ****mAh其中 01 数字闪烁按 Dec. 按钮选择到所需要的数据序号,然后长按 Start / Enter,出现界面:Load...成功加载数据后将会退回主界面:PROGRAM SELECTLi** BA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