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
37页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姓 名: 胡迪指导老师:张树林、郭小文 单 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021114班日期:2013年9月目录第一章 绪言 31.1周口店实习区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31.2 本次工作概况 4第二章 地层 62.1太古宇官地杂岩(Arg) 62.2 中元古界(Pt2) 72.3 新元古界 92.4 下古生界 102.5 上古生界 122.6 新生界 14第三章 岩浆岩 143.1 房山复式岩体 153.1.2侵入期次、相带划分 153.1.3岩性特征 153.1.4成因初探 173.2其他小岩体及岩脉 18第四章 变质岩 194.1 区域变质岩 194.2 热接触变质岩 214.2.1 角岩类 214.2.2 片岩类 224.3 动力变质岩 224.3.2 碎裂岩系列 23第五章 构造 235.1 褶皱 245.2断裂构造 275.3小构造 28第六章 地质发展史 316.1基底演化阶段 316.2盖层发展阶段 32第七章 经济地质与环境地质 347.1经济地质 347.2环境地质 35第一章 绪言1.1周口店实习区位置及经济地理概况 周口店实习区位于北京市西南50km,中国地质大学实习基地设在周口店镇内,行政区划属北京市房山区管辖.京原铁路斜贯实习区域,沿线良各庄,孤山口,十渡各站均布有教学观察点;京广铁路的琉璃河站则有工矿支线与周口店相连.公路交通主要有莲花池—张坊,天桥—房山等干线与北京市相通;周口店到实习场所均有乡村级公路通行,故交通十分便利(图1-1).图1-1周口店实习基地交通位置图 实习区基础教学路线和独立实习区集中分布在房山以西,黄山店—孤山口以东的周口店镇附近,少数区域地质参观路线可北延门头沟,西至十渡等处.该区位于太行山山脉北段与华北平原的邻接处,属北京西山的一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除东南侧一小部分为平原—丘陵,大部分为中高山区.中部的上寺岭海拔1307m,山前平原地带海拔一般为50——100m.区内河流多为间歇河,平时水量很少甚至干涸, 雨季水量则较大,主要有大石河、周口河、黄山店河等.另有处于太平山、向源山、房山西之间的牛口峪水库,现已成为工业废水排放净化的场所. 本区属大陆性气候,温度变化较大,雨季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年降雨量约650-700mm.冬季寒冷,从11月份至次年2月份常有大雪封山. 周口店及其邻区的工矿业以石油化工为主,其次是煤矿.另外,水泥,石灰,大理石,花岗岩,耐火材料等也很闻名.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山区则有较丰富的柿子,核桃,苹果等干鲜水果.本区旅游资源丰富且品味甚高,周口店龙骨山是举世闻名的“北京猿人”发源地,而云居寺、兜率寺、云水洞、石花洞以及十渡等处则是人文自然景观的极佳场所.1.2 本次工作概况 本次实习是一次综合性的野外地质调查基本训练,目的是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使我们在系统掌握常规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研究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地球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有所了解和训练,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实习自8月18号开始至9月26号结束,历时38天,依据实习目的及认识规律分为5个阶段: (1)实习动员及准备阶段 (2)路线地质教学阶段 (3)半独立实践教学阶段 (4)独立填图阶段 (5)地质报告编写阶段 路线地质教学共有11条路线,历时十多天,野外考察路线为1条,历时一天,独立填图为太平山及房山西两个地区共为9天,本次实习地质调查面积为6.25km2,实测剖面长度为200m,独立填图面积为1.2km2,共定点90个,打标本30块左右.(表1-1). 周口店实习队长为袁晏明老师,本班带班老师为张树林和郭小文老师,本组为班里第一小组,组长为胡迪,组员为姚悦、刘明山、朱震、邹迪,一共5人.表1-1 完成的工作量一览表名 称单 位数 量名 称单 位数 量观察点个58+90填图面积平方千米1.2观察路线条12实际材料图幅1实测剖面条1综合柱状图幅1 信手剖面条5+10地质图幅1素描幅42+8构造纲要图幅1标本块34编写报告份1第二章 地层周口店地区地层属华北型,位于今东西向的燕山构造带与北北东向的太行山构造带的结合部位.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实习区涉及到的地层包括太古宇官地杂岩(Arg)、中元古界蓟县系、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第四系(附图05柱状图).现分述如下:2.1太古宇官地杂岩(Arg)本区太古宇地层统称为官地杂岩(Arg),出露于房山深成侵入体南北两侧及东缘,出露总面积较小,与上覆不同地层间呈现剥离断层接触关系.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混合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黑云母角闪石变粒岩等,因遭受动力变质作用形成各种糜棱岩.2.2 中元古界(Pt2)本区中元古界分布广泛,包括长城系、蓟县系,实习区仅见蓟县系的雾迷山组(Pt2w)、洪水庄组(Pt2h)和铁岭组(Pt2t).区外在八角寨—拴马庄大桥一带出露完整,区内分布于羊屎沟,一条龙和房山西等地,岩石普遍发生轻微变质作用.出露的各系、组岩性特点如下:2.2.1 雾迷山组(Pt2w) 该层出露于八角寨—拴马庄大桥一带,岩性组合为浅灰色中薄层结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中夹有较多浅灰色、白色燧石条带,顶部含有溶洞角砾岩(图2.2.1.1),厚度大于500m,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不详.分布于羊屎沟、房山西一带的地层,主要岩性为含透闪石的灰白色厚层大理岩,为房山岩体热接触热变质作用的产物,推测内部发育拆离断层,使岩层厚度强烈减薄.与下伏官地杂岩呈断层接触.图2.2.1.1雾迷山组溶洞角砾岩素描图2.2.2洪水庄组(Pt2h)分布在黄山店——八角寨一带,岩性以灰黑色含锰千枚状板岩为主,顶部夹灰黑色薄层含锰质白云岩透镜体及燧石条带,层厚38m.向上颜色变深,单层厚度减小,泥质含量增多.由于该组沉积物细,色暗,且发育水平层理,反映了宁静,还原的深海低能环境 ,它与下伏雾迷山组地层为整合接触关系.2.2.3 铁岭组(Pt2t)主要分布在黄山店,八角寨一带,一条龙,周家坡等地亦有出露.根据岩石组合,将其分为下、中、上三段,下段主要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结晶白云岩,可见小型交错层理和斜层理(图2-1,图2-2)反映滨海沉积环境;中段岩性为深灰、灰褐色薄——中层结晶白云岩,过渡为浅海;上部岩性为浅灰白色中——厚层白云岩,夹硅质条带和硅质透镜体,发育叠层石构造(图2-3),属于滨海潮坪环境.在羊屎沟—骆驼山一带也有出露,主要岩性为灰白色大理岩,由于断层作用使其发生明显减薄.该层与下伏洪水庄组为整合接触,与上覆下马岭组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图2-1铁岭组交错层理图2-2铁岭组斜层理图2-3叠层石白云岩素描2.3 新元古界 新元古界在本区出露齐全,分布在黄院,栓马桩,长流水以及一条龙,山顶庙和房山一带,自下而上分为下马岭组(Pt3x),龙山组(Pt3l),景儿峪组(Pt3j).2.3.1 下马岭组(Pt3x)在图区外八角寨—拴马庄大桥一带出露,岩性主要为千枚状板岩及粉砂质板岩,厚120——170m.分为3段:底部为褐绿色含磁铁矿千枚状板岩及粉砂质千枚状板岩,反映浅海沉积环境;中部为暗绿色板岩夹灰黑色碳质板岩,反映了一种富有机质还原的泻湖环境;上部为褐灰色粉砂质板岩夹薄层变质细砂岩,推断为近岸沙坝—浅海沉积相.与下伏铁岭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底部有约20cm的褐铁矿风化壳(图2.1.3.1.1),代表芹峪运动,大约缺失200Ma.在区内分布于蘑菇山--向源山--房山西一带,呈弧形展布,主要岩性为千枚状板岩及炭质板岩.由于断层作用使其减薄,与下伏铁岭组地层呈断层接触.图2.1.3.1.1周张公路六公里处下马岭与铁岭组地层接触关系素描图2.3.2 龙山组(Pt3l)图区外在拴马庄大桥桥头可见变质石英砂岩出露,与下伏下马岭组地层呈整合接触.主要岩性为下部为浅灰色厚层变质中粗粒石英砂,一般称为“龙砂”,上部为浅灰色千枚状板岩,可叫“龙板”,岩层厚度24m;区内分布于蘑菇山--山顶庙-房山西一带,呈弧形展布.主要岩性为下部灰褐色变石英砂岩,上部灰黄色薄层千枚状板岩.由于断层作用使其发生明显减薄.与下伏下马岭地层为断层接触.2.3.3 景儿峪组(Pt3j)分布于黄院东山梁一带,出露岩层岩性为下段灰白色中薄层大理岩夹灰黑色大理岩,与下伏龙山组呈整合接触,厚度约20m左右;上段为灰绿色钙质板岩,约15m. 2.4 下古生界 周口店地区下古生界只发育寒武统和下奥陶统,其分布较广,周口店,黄院,南窑及磁家务一带均有出露,黄院,长流水等地发育较好,岩层普遍经受过轻度区域变质作用.黄院剖面出露十分完整.2.4.1 下、中寒武统 下、中寒武统包括府君山组(∈1f)、馒毛组(∈1+2m)、徐庄组(∈2x)、张夏组(∈2z),区外黄院东山梁一带出露完整,区内在一条龙—房山西一带有出露,由于经受区域变质作用,其岩性多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在组间发育断层,具体岩性组合特征如下:2.4.1.1 府君山组(∈1f)黄院东山梁一带的主要岩性为深灰色豹皮灰岩夹纹带状灰岩,与下伏景儿峪组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蓟县运动,中间缺失了约两亿年的沉积记录.在房山西-向源山一带也有出露,岩性也为豹皮灰岩,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作为断夹片存在,在图区被歼灭.2.4.1.2馒毛组(∈1+2m)黄院东山梁一带的主要岩性灰黄色千枚状板岩夹黄色大理岩透镜体,厚度为49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房山西-向源山一带也有出露,岩性为土黄色千枚岩,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2.4.1.3徐庄组(∈2x)黄院东山梁出露,银灰色千枚状板岩,粉沙质板岩夹中厚层鲕状灰岩和泥质灰岩,部分经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顶部板岩中具孔雀石薄膜,厚41 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正常浅海沉积环境.2.4.1.4张夏组(∈2zh)黄院东山梁出露,岩性为灰绿色千枚状板岩夹鲕状灰岩,或互层,板岩与灰岩比介于3:2-4:1,厚度135 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2.4.1.5 黄院组主要为黄院组(∈3h),在图区外的黄院东山梁一带有出露,以灰黄色薄层泥质条带灰岩为主,夹少量鲕粒灰岩,顶部可见竹叶状灰岩,厚123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可见其中发育小褶皱。
2.4.2 下奥陶统2.4.3.1、冶里组(O1y)黄院东山梁出露,主要岩性为中厚层条带状灰岩夹浅灰黄色板岩,底部是一层灰色钙质板岩,而与下伏黄院组区分,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2.4.3.2、亮甲山组(O1l)黄院东山梁出露,主要岩性为灰色中厚结晶白云岩,夹2—3层灰色膏溶角砾岩,含少量燧石团块,厚70m.白云岩及膏溶角砾岩的存在反映了一种炎热,强蒸发的潮坪环境.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2.4.3.3、马家沟组(O1m)图区外黄院东山梁出露,图区内在太平山南部地区出露.岩性为青灰色厚层结晶灰岩,纹带灰岩夹少量白云质灰岩,局部地段夹灰褐色钙质板岩,厚200—300m.与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