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少数民族音乐赏析.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杏**
  • 文档编号:280650026
  • 上传时间:2022-04-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2.06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少数民族音乐赏析 少数民族音乐赏析----白沙细乐 机电提高2班林晓翀3108000669 白沙细乐是迄今仍然保留、传承于纳西族民间的大型丧葬歌舞、器乐组曲,其中包括舞曲、歌曲以及器乐曲牌三个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桂冠的云南丽江纳西古乐(洞泾古乐、白沙细乐)是多元文化相融汇的艺术结晶由多种文化背景构成的纳西古乐,具有一种独特而神秘的韵味,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宝贵遗产白沙细乐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 一、历史渊源 关于白沙细乐的历史渊源,历来有很多说法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音乐的历史就更显得扑朔迷离从诸种的说法来源看,可大致分为一下3类:第一类为古代文献记载如清乾隆八年(1743)编撰的《丽江府志略》有这样的记载:“夷人各种,皆有歌曲跳跃歌舞,乐工称…细乐?筝、笛、琵琶诸器与汉制同其调亦有《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等名,相传为元人遗音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有关白沙细乐历史的记载,认为始自元代与这一说法相似的亦有清末的《丽江县志》的记载:“现实元太弟革囊渡江,其音乐相传有胡琴、筝、笛、诸器,其调有《南北曲》、《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等名。

      及奠期,主人请乐工奏曲灵侧,名曰…细乐?,缠绵悱恻,哀伤动人其发引也,亦以送之由此可见,白沙细乐至少在清代已经作为哀乐使用另据《云南丛书·一笑先生诗人钞·巨甸居人》称:“究竟此曲,创自民间木氏盛时,永宁夷率众来袭,木氏设伏北沙以待之,歼夷殆尽民间造此曲吊之,古云…北沙细乐?…细梨?者,细乐也……”作者一笑先生(1827~1887)系丽江人氏,显然与上述二志书的说法不同 第二类为民间传说这类说法也较多,主要有两种其一相传白沙细乐是当年忽必烈赠送给纳西族首领阿良(一说为木天王)的礼物之一南宋理宗宝元年(1253)蒙古宪古宪宗命令其弟,也就是后来的元世祖忽必烈亲征大理,纳西首领阿良在剌巴江迎接蒙古大兵执礼甚恭不久,忽必烈攻破大理,在挥师北还之际,为感谢阿良,封他为“茶罕章管民管”,并且还赐予阿良大量礼物其中,就包括半队乐工和一半乐谱忽必烈南征的这段故事,在明代纳西宗谱牒《木氏宦谱》中有明确记载但在关于礼物的记载中,并没有提及音乐其二是为龙女公主而作相传木天王想吞并西番国,便把女儿龙女公主嫁给西番王子龙女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写封信,将信挂在狗脖子上带到西番国去西番王子知道这一阴谋后,便率兵来攻打丽江;但被木天王打败。

      木天王旋即将公主囚禁于玉龙湖中的玉龙亭公主死后,人们为纪念她而创作白沙细乐所以白沙细乐有一种月寒风轻冷雨霜魂般的凄楚情调,常常有闻此乐后感慨红尘苦难而悲从中来、失声恸哭者这是一个优美的故事,还将白沙细乐的名曲《一封书》、《公主哭》、《赤脚舞》、《阿丽哩格吉拍》等揉进了故事情节之中 第三类为当代学者的研究诸如北京学者毛继增先生,他曾于1962年赴丽江进行过实地考察根据调查资料,他认为白沙细乐可能是元代蒙古族军队入滇时传入丽江由于一部分蒙古士兵长期留守而定居丽江,这音乐也就伴随着他们而流传至今其依据除了上述两部志书的记载外,还有如下几点:1.一部分蒙古士兵留驻丽江是事实如今当地有一村子的名称汉译即为“蒙古人居住的村子”,亦有部分当地还称自己为蒙古族的后裔2.演奏白沙细乐时乐工作蒙古族装束,而其他民间表演艺术均无此习俗3.在白沙细乐的乐队中有一种叫“苏古笃”,其形制与元史中记载的“火不思”基本相同,丽江的邻近地区和云南其他地方亦无此乐器此外,云南学者黄镇方先生则认为白沙细乐不仅是“元人遗音”,而且具体来说是约于明代中叶传入云南丽江的昆曲其基本形式是南北合套黄先生主要从曲牌名称、音乐形态和伴奏特点的比较以及结合其他史料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考证。

      比如白沙细乐中有与南北曲同名或相似的《南北曲》、《叨叨令》、《寄生草》、《一枝花》等曲牌;在旋律上白沙细乐与昆曲唱腔有许多共同特征;在结构方式上白沙细乐的组套法则与昆曲的曲牌联套多方面吻合等等 二、音乐风格 白沙细乐的音乐忧伤哀怨,悱恻缠绵,主要由《笃》、《一封书》、《三思吉》、《阿丽哩格吉拍》、《美命吾》、《跺磋》、《抗磋》、《幕布》等八个乐章组成白沙细乐的曲调大多为羽调式,包括五声性的七声音阶、六声音阶,个别部分运用五声音阶 白沙细乐中也有节奏缓慢,风格柔婉,旋律清越流丽的曲调在元曲和汉族其他民间音乐中亦有《一封书》的同名曲牌,白沙细乐中的《一封书》极有可能是元人遗音从音乐形态上看,它那轻柔婉丽的曲趣与昆曲中的南曲一脉相承;另一方面,曲调中频繁出现的re-do-la和la-sol-mi等旋法特征,又隐约透漏出几分北方草原音乐的风格白沙细乐的曲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