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青少年心理学作业.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jiups****uk12
  • 文档编号:39395005
  • 上传时间:2018-05-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5.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成因及对策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摘要:摘要:反社会行为就是指个体为了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而违背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做出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损害乃至严重破坏的行为本文结合已有关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造成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并介绍了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几种治疗,最后对如何预防青少年反社会行为提出了建议关键词:关键词:青少年;反社会行为;原因;对策一、概述一、概述行为学家指出青少年行为模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即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所谓反社会行为就是指个体为了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而违背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做出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损害乃至严重破坏的行为美国学者莫菲特(Moffitt,2001)根据反社会行为纵向发展的持续性或稳定性,将个体的反社会行为明确划分为限于青少年期型和持续终生型两类[1]前者一般在青少年期大量出现,并随着个体的成年而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后者在儿童期、青少年期都有所表现,但并不随年龄增大逐渐减少,而有可能在成年后演变为持续、稳定的反社会行为模式,典型的如因反社会人格障碍或性格缺陷导致的持续终生的反社会行为青少年反社会行为是对社会文化体系或社会期望的偏离,是对法律与社会公德及学校纪律的违背,它不仅危害青少年身心发展,而且还会给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研究反社会行为,正确认识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成因,并有效防范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发生,对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二、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成因二、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成因(一)生物因素1、遗传因素对有关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 40% ~50%表现出反社会行为的个体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有研究也显示,那些一出生就和他们的亲生父母分离,并由有经1验、富有爱心的养父母抚养的孩子,依然会在后天表现出较强的攻击行为[2]2、病理生理因素反社会行为个体一般都有其人格基础,而人格障碍患者虽然没有发现神经系统解剖生理上的病变,但有人根据大脑边缘系统与情绪和行为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推测,人格障碍患者的大脑边缘系统可能发育不够健全或者有某些缺陷此外,Lykkun( 1957)研究发现反社会人格患者在情绪唤起上有明显不足的表现,往往难于感受正常人恐惧、焦虑和悔恨的情绪体验,,因而对自身的反社会行为也就缺乏适当的调节和控制[3]二)心理因素1、早期生活经历(1)父母教养因素不合理的教养态度,父母对孩子要求规范和自身角色设定上的不一致,使孩子无法发展出正确的自我统合感,从而反之形成他们孤独、抑郁或有暴力倾向的个性,一旦受挫,极易产生攻击行为。

      (2)同伴交往因素有研究显示,儿童小学阶段的同伴排挤经历是导致青春期行为问题的强有力的危险性因素在青春期与不良同伴的接触对青少年行为的正常发展呈递增性不良影响 (3)早年精神创伤的影响 强烈的精神创伤,如双亲亡故、性侵犯等往往给儿童人格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有研究表明有被体罚和虐待等早期创伤的儿童会产生对敌对线索的高度警惕性和倾向于恶意的归因偏见,从而增大其产生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 (4)学习失败因素虽然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不少学校迫于生存的压力不得不热忠于应试教育,忽略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厌学对立情绪一些教师歧视后进生,极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有的甚至采取变相体罚老师的冷漠、同学的嘲笑使他们心中产生了难以磨灭的阴影,这些都极大的增加了处于青春期个体产生反社会行为的风险2、青春期的心理特点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还很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定、模仿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实施侵犯行为在对反社会青少年案例的分析发现有三种心理特征有他们的反社会行为有关 (1)自我中心从个体心理学的经验中我们可知,反社会者对别人很少抑或都不感兴趣,他们只能合作至某一限度(比正常人低) , 当一个问题他们觉得无法解决时(其实在别人身上往往易于解决) ,他们的合作便崩溃了,自我中心开始起作用。

      (2)缺乏控制力反社会者的兴趣在于直接的快感,并不善于对自己进行控制,其他人仅仅是他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 (3)自我评价错误反社会者往往在社会现象中寻找有利于己的种种消极因素,形成一套反社会的消极逻辑,他2们的自我评价可能是:我的这种行为完全是被罪恶的社会现实给“逼”出来的以上三种心理特征在一般的青少年中也是极为常见的,只是程度有轻重缓急罢了,在青春期若不加以良性疏导,会对青少年的发展造成极坏的影响三)社会–文化因素行为问题一般都有其人格基础,而人格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社会化问题,因此社会–文化因素在反社会行为形成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主要表现如下:(1)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意味着低劣的教育,犯罪率高、人口密集、警察保护不足的居住条件当他们发现一些同龄人过着奢侈的生活时,嫉妒随之产生他们觉得富人所享受的权利是不应该比自己多的,自己在身体构造和心理意识方面与他们并无差异这种不公平的贫富悬殊直接导致了的青少年反社会行为 (2)社会生活变动或社会生活事件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人来说,频繁迁居、升学或辍学、家庭增加新成员等社会生活变动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生活变动的越多,青少年的人格障碍或行为问题表现的就越明显。

      3)媒体舆论因素有研究者在大量地考察了电视电影中的暴力镜头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关系之后发现,暴力影片对观众至少产生了四种影响:暴力镜头直接传授攻击行为的类型;改变了人们对攻击行为的抑制;使人们对暴力行为失去敏感的反应而习以为常;暴力镜头形成了人们的一种现实意向——错误地认为这是生活中的必然行为青少年由于受不良影视、网络、书刊的影响,长期沉浸于这种不良文化氛围中,过多摄入其中传递的错误信息,引起社会价值的偏离,使他们的行为失去准则四)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的交互作用任何对人类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都不是在独立起作用的,以上谈到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这三方面既各有各的独特内容,同时又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这三者中,生物因素是最基础的部分,心理因素是在生物因素的基础上起作用的,社会文化因素是在前两者共同的基础上起作用的,它反过来直接影响和制约心理因素,而对生物因素的影响则是间接的,一般来说通过心理学因素的折射作用才能实现三、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预防及治疗三、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预防及治疗(一)心理治疗1、行为治疗按照著名的社会行为治疗家班杜拉的观点,对于程度较轻的反社会行为个体,,可以依3据社会学习理论来矫正。

      该疗法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撤除反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如可行的话,还可对行为施以惩罚;二是撤除不良行为的榜样,以良好的榜样取而代之,并有系统地安排奖赏或强化物,以激励其仿效良好的行为;三是随着患者能够逐渐控制自己的行为,按次序地撤除物质的奖励,把强化作用从外界环境的支配逐渐转换为患者自行支配,帮助其发展自己的内在调控能力,从而让其把对外在奖赏的需要减少到最少而对于屡教不改的反社会行为个体,或可采用厌恶疗法厌恶疗法的原理是设法使一个要消除的行为与一种厌恶反应建立联系当患者出现反社会行为的冲动时,给予强制性的药物或电流刺激,使其产生痛苦体验反复多次后,当再次出现反社会行为冲动时,就会感到厌恶、全身不适,而达到行为矫正的目的2、认知治疗认知治疗关于心理失调的原因和机制的看法集中表现在“ABC”理论中A BC 理论认为,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A)并非引起情绪反应(C)的直接原因,个人对刺激情境已有的认知解释和评价(B)才是引起情绪、行为的直接原因,Ellis 把这称为“非理性信念” 认知治疗的关键即是对非理性信念的质疑和辨析通过“质疑”和辨析动摇反社会行为者的非理性信念,在消除非理性信念之后,治疗者可采取“替代性选择”的疗法帮助反社会行为者建立理性信念,引导他们思考和想象其他可能的行事方式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通过让他们想象其他办法会导致的积极后果来激励反社会行为个体改变以往不合理的行为。

      以上所谈到的心理治疗方法都是脱胎于西方社会的心理矫治理论和方法,深受西方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影响美国社会人们崇尚自由与独立,相比之下,中国公民强调生活的自律化与行为的规范化,人们习惯于克制和依赖因此,在对反社会行为个体进行心理治疗时,既要注意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助能力,也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性帮助,启发他们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其反社会心理、人格障碍产生的根源3、团体治疗美国学者 Waillant 曾指出,反社会行为个体只有在行为可被限制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有效的治疗他认为在一对一的治疗关系,对于改变反社会人格是难以奏效的,最有效的似乎是借助团体成员的关系由于团体中患者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复杂且变化多端,因此每个患者都有机会来审视自己的困难,了解问题如何在团体中形成和发生,这使得患者学会了更多的理解自己和他人,同时也提供了学习关怀他人和被同伴接纳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在团体成员的选择上,最好都是由反社会行为的个体组成,在这样的团体中,他们有了一4个更好的归因理由,可以彼此分享二)早期预防和干预由于心理治疗的局限性,在对反社会行为个体进行矫正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儿童进行早期预防和干预在儿童早期就对高危险儿童及群体进行合理精确的鉴定,这样可以避免在儿童的神经通路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之后矫治其反社会型人格的艰巨性。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教育子女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应抛弃娇惯、溺爱或粗暴等有害的方式;当孩子沾染上劣迹或有轻微反社会行为时,要给以教育帮助,不可听之任之;多用做游戏、听故事等方式娱乐孩子身心,不要过早予以压力,课业负担要适当;对特别反叛的有攻击性的孩子,要采取严厉一点的措施,必要时还要给予适当的惩罚,但也需要注意惩罚的方式,不要适得其反还应指出,作为青少年第一位教师的父母,要以身作则,用良好的行为品质去感化、影响孩子,使他们得以健康地成长在学校教育方面,国家和社会要较好地创造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条件,使儿童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学校要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学生分成快慢班,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的不良倾向;加强正规、系统的法制教育,以增强学生对外界腐蚀 诱惑的抵抗力在社会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的力度,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娱乐场所,禁止未成年人看色情、暴力的书刊、录像、电影和电视等,让他们远离暴力、远离淫秽,给青少年营造一个清净的学习、生活环境如今,对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研究虽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未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人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至今还意识不到反社会行为的根源之所在,而简单地将之归于思想和道德品质的缺陷,缺乏科学的态度和相应对策,结果在处理时往往使问题趋向恶性发展。

      因此,预防和矫治青春期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Moffit,T. Adolescent-limited and Life-course-persistent Antisocial Behavior:A Developmental Taxonomy[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3, 100: 674-701.[2]刘炜, 颜桂梅. 以行为遗传学研究反社会行为[J].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4: 81.5[3]张伯源主编.变态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85-95.。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