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解析.pdf

3页
  • 卖家[上传人]:正**
  • 文档编号:45928180
  • 上传时间:2018-06-2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03.05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解析Ξ陈晓娟1 任 俊ΞΞ2 马甜语3(1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2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浙江金华, 321004)(3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吉林长春,130012)摘 要 学术界一般把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称为积极心理健康,它是当代心理健康相关学科发展的一个潮流积极心理健康认为消除或摆脱了各种心理问题的人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还意味着正向力量或积极品质的产生与增加,因此,心理健康相关学科在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应该花相同精力或时间去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在研究思路上,积极心理健康也表现出了一个非常明显的新特点,强调心理健康研究要从以关注个体总的心理状态为主的研究思路转向于以关注个体内差异为主的研究思路关键词 积极心理健康 积极力量 P技术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或潜在的、 具有建设 性的力量、 美德和善端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 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帮助 所有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1] 尽管积极心理学涉及许多领域,但没有哪一个领域能像心理 健康领域那样和积极心理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积极心理学视 野下的心理健康被称之为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健康因其 在心理健康领域的三个新观点而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 注。

      1 对健康概念的界定上 — — — 强调心理健康并不仅 仅是指没有任何问题,还包括个体各种积极品质和 积极力量的产生和增加积极心理健康认为,消除或摆脱了各种心理疾病的人并 不一定就意味着心理健康,人的心理健康应该包括两个方 面:一是指没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二是指人的各种积极 品质和积极力量的产生和增加 心理健康相关学科的研究表明,个体在意识到自己的健 康目标之后,他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形成相应的策略,也就是说个体在生活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去努力使自己的态度 及行为与目标始终保持一致[3]因此对个体来说,他心目中 的健康目标就显得尤其重要假定一个人只是把没有任何 问题作为自己的健康目标,那他就会把自己的生活策略建立 在消除问题上,这时候如果他发现自己没有任何问题,那么 他就不会做出进一步的努力来改善自己,因为他的目标已经 达到了相反,如果说一个人心目中的健康目标是发展自己 的积极力量(包括潜力)或积极品质,那他就会在生活中永远 处于不断追求幸福和不断发展自己的状态 积极心理健康的这种理念转向不仅使它成为一股新的 健康潮流,同时更重要的是它把心理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 度,因为这种转向很好地回答了心理学专业的最核心问题。

      “我们为什么是心理学家?心理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心理学家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如果仅仅根据调适、 消融 冲突和紧张来回答这些问题,那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帮助人们获得更大的幸福应该远比上述方面更适合于心理学这一 专业”[4]积极心理健康的这一理念转向其实并不是什么首创,早 在上个世纪中期就曾有人提出过类似的观点1978年9月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 《阿拉木图宣言》,《宣言》 强调人的健康 不仅是疾病与身体虚弱的消失,而且更应该是人身心健康、 社会幸福的总体状态,这实际上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思想再 比如心理学家Hollister ,他认为英语中有一个专门用来描述 身体或心理感受到消极时的概念 — — —trauma ,但却没有一个 专门用来描述身体和心理感受到积极体验时的概念,他于是 就创造了一个新的英语单词 — — —stren(stren其实是strength 的变形词) ,并以此来表示人的积极力量过程[5] 不过,总的来说,少部分人在心理健康领域的这种 “积 极” 呐喊并没有成为全体或大部分心理学家的自觉立场,心 理健康相关学科的研究主流主要还是一种病理性倾向纵 观心理健康相关学科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其对人类最大 的贡献莫过于出版了“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Mental Disorders”(简称DSM) ,但心理健康相关学科的这一 成就恰恰证明了它的病理性倾向。

      DSM在1952年第一版时只包含106种心理疾病,1968年第二版时增加到182种,1980年第三版时增加到265种,1994年第四版时更增加到297种,手册页数也从最早的130页增加到现在的886页DSM的这种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整个社会在研究心理问题 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二是健康心理学本身成了一个悖论 — — — 越发展人类反而出现越多的心理问题DSM的第五版 计划于2012年出版,相信到那时,一些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 家们肯定又会为人类增添几种新的心理疾病类型 不错,心理健康相关学科有充分的理由为自己过去的这 种消极倾向进行辩护,或许有人会说:难道人类的生活不是 充满了浮躁、 抑郁、 堕落、 混乱的消极景观吗?既然生活中有 这些现象,那么心理健康相关学科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难道还 有什么过错吗?是的,有过错因为用生活现象来为心理学 家的这种缺乏道德激情和不负责任辩护,是科学研究中的一 种奴隶性格 — — — 即被现象所左右心理学研究并不是生活Ξ ΞΞ通讯作者:任俊E2mail :drinren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2008AA021204)子课题 “基于身心放松和积极情绪增进的灾民心理援助技术” 基金支持。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9 ,32(2) :487 - 489487 现象下的被动行为,更不是对某些消极生活现象的顺从和认 同,而是一种向社会和生活显示自己精神力量、 自由意志和 道德立场的自觉行为因此,尽管积极心理健康关于健康理念的这种转向并不是一种首创,但它却是对心理学根本价值 的一种守护,它在使心理健康相关学科重新回到正确的道路 上仍然表现出了巨大的价值意义2 对研究对象的确定上 — — — 认为心理健康相关学 科在研究各种心理问题的同时,也要研究人的各种 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相关学科在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应该花相同精力或时间(甚至是更多的时间或精力)去研究人的积极力量或积极品质,他们深信,积 极品质或积极力量的培养过程就是一个克服各种心理问题 的过程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积极心理健康的这种观点几乎 在许多心理学研究中可以得到佐证例如在情绪研究领域, 人们发现消极情绪的去除并不意味着积极情绪的生成,人只有通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积极情绪,才能使自己真正战胜 消极情绪[6]Seligman及其同事曾做过一个RCT (randomized con2trolled trial)研究[7],RCT是一个通过增加个体积极力量来促使个体达成心理健康的短期纵向研究。

      他们先让411个被 试参加一个CES - D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 de2pression scale)量表和SHI(steen happiness index)量表测试,获得一个基础分数在接下来的一周,这些被试被分成五个组及一个对照组,对照组只是被要求流水帐式记录自己一天的 生活情景而其中的五个实验组被试则分别被要求做五件 所谓的快乐练习(happiness exercise)中的一件,这五件快乐练习是:① 感激练习,② 每天记下三件生活中的快乐事件,③ 记 录下自己近期生活中一个最辉煌的时刻,④ 用新的方式使用 自己最具代表性的积极力量,⑤ 了解自己最具有代表性的积 极力量实验结束以后,Seligman及其同事分别在一周后、 一 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再用CES - D量表和SHI量表对这些被试进行重新测试他们发现,那些经过快乐练习的被 试都比实验前增加了快乐体验,同时减少了消极情绪(如抑郁等) ,其中参加 ②④ 项练习的被试的这种变化持续的时间 最长,6个月后依然能测到这种变化,而对照组则没有任何变 化积极心理健康关于转变研究对象的主张不仅仅只是停 留在理论探讨上,它还践行于各种实践。

      康复心理学很早就开始把积极心理健康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当积极心理健康 理论一出现,康复心理学便迅速开始实践重建传统的以缺陷、 痛苦、 和治疗为核心的学科领域[8],并且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如美国最近兴起了一种 “Quality of life therapy”(简称QOL T) ,QOL T[9]的核心在于使康复对象获得一些增强自己生活满意度的理论、 方法、 技巧和知识等,从而帮助对象辨清、 追求或实现(包括部分实现)自己生活价值领域的目标、 需要或希望等 “事实上,所有谈话类型的心理治疗都隐含着一个前提:通过与个体谈论他们所面临的困难来使个体亲 自面对这些困难这一方式确实有助于帮助个体克服困难, 但我们认为积极的行为干预是过去病理性心理治疗模式的一种补充,它是心理治疗师箭袋里又一支可用的箭在过去 通常的定义下,心理治疗似乎只是一个谈论自己问题和不足 的地方,但也许要不了多久,那个地方也会成为我们寻求增加自己积极力量的地方 ”[10]不过还有一个问题非常关键,个体身上的积极力量主要 指哪些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在很多时候,积极力量或积极品质会牵涉到主客观的标准和个体不同的文 化背景。

      但这又是一个积极健康心理学家不得不回答的问 题,因为如果不能确定积极力量是什么,那积极心理健康就有可能流于一种哲学思辩一些积极心理学家从世界各国 研究美德的各种理论中汲取营养,同时集多人之力做了大量的跨文化实证研究[11],终于在2004年提出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有关积极力量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积极力量应该 是主客观标准的双重结合,是跨文化的,它主要包括6个方 面及相应的24种品质,它们分别是:①智慧,包括对世界的 好奇心和兴趣、 热爱学习、 创新性、 批判性思想、 情感智力、 大 局观等6种品质;②勇气,包括勇敢、 坚持性、 正直等3种品质;③ 博爱,包括慈祥、 爱及被爱等2种品质;④ 正义,包括责 任心、 公正、 领导和被领导等3种品质;⑤节制,包括自我控制和调节、 审慎、 谦虚等3种品质;⑥卓越,包括对优秀或美 丽的敬畏、 感激、 对未来乐观、 信仰、 宽恕、 风趣、 热情等7种品质[12]3 在研究思路的选取上 — — — 强调心理健康研究要 从关注个体总的心理状态水平转向于关注个体内各 品质的变异尽管在具体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健康主要还是继承了过去传统心理健康相关学科发展起来的实证方法体系(这一 点和人本主义健康心理学完全不同) ,但在研究思路上,积极 心理健康还是表现出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不同:积极心理健康强调心理健康研究要从以关注个体总的心理状态水平为主 转向于以关注个体内各品质变异为主。

      早在19世纪,英国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Galton及其弟子Pearson在调查了1078 对夫妇及他们的一个成年儿子的身高时发现了回归现象 这一思想后来成为许多心理学研究中的共同思路,如对智力、 人格等方面的研究莫不如此传统心理健康的研究思路 其实也是一种回归思想的体现,它假定某个年龄人群的心理 健康水平是一个正态分布,然后运用确定心理健康的几个核心因素所制定的量表来测量某个个体总的心理健康水平在 同龄人中所处的位置如果得分处在中等或中等以上范围,则为健康或优秀,反之则认为可能具有某种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健康认为这种心理健康研究思路当然很重要, 然而这种研究思路可能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是因为,这种研究思路没有考虑到个体内变异大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心 理健康水平可能不同于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从过去的研究来看,个体的情绪、 观念、 自尊等因素的变异大小(而不仅仅只 是某一个点上的状态)和人的心理健康有密切的联系,而一 个人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总水平状态又和这个人在这段时间内各因素的变异大小无关[13]也就是说,通过测量所获得的总体水平是反映不了个体的内在各因素在这段时间内的变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