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片机实用教程——单片机原理·汇编语言·接口技术第31讲.pps
19页2.全译码方式 全译码方式是将片内寻址的地址线以外的高位地址线,全部输入到译码器进行译码,利用译码器的输出端作为各存储器芯片的片选信号 常用的译码器有74LSl38(3/8译码器)、74LSl39(双2/4译码器)、74LSl54(4/16译码器)等这里介绍74LSl38译码器 下图为74LSl38的引脚图74LS138真值表,,,,,,,,,,,,,,,,,,,,用全译码方式实现片选的接口电路如下图所示图中芯片I、Ⅱ、Ⅲ、都是2KB×8位地址线A10~A0用于片内寻址(基本地址)高位地址线Al3、A12、A1l接到74LSl38的选择输入端C、B、A, A15、Al4接到允许输入端1OE、2OEA 译码器的另一允许输入端2OEB接存储器访问信号译码器的输出Y0、Y1和Y2分别作为3个芯片的片选信号根据译码器的逻辑关系和存储器的片内寻址范围,可以得到3个芯片的地址空间全译码方式实现片选的地址分配表,,,,3. 局部译码方式 如果除了片内寻址的地址线以外,其余的高位地址中只有部分参与译码,这种片选方式称为局部译码方式 局部译码实现片选的接口电路中应用一个2/4译码(74LSl39) 下面对74LSl39作一个 简单介绍:,,1A、1B为第一组译码输入 1Y0~1Y3为第一组译码输出 1OE为第一组输入允许 2A、2B为第二组译码输入 2Y0~2Y3为第二组译码输出 2OE为第二组输入允许 见下表,,,,,,,,,,,,74LSl39的真值表,下图是采用局部译码连接4个存储器芯片的电路图。
片内寻址采用A10~A0 高位地址线中的Al2、A11参与译码(假定A13~A15均为低) 译码输出 1YO~ 1Y3分别作为4个存储芯片的片选信号 4个芯片的地址分配依次为: 0000H~07FFH 0800H~0FFFH 1000H~17FFH 1800H~1FFFH,,,三种片选方式比较: 线选方式的接口电路简单,其缺点是芯片的地址空间相互之间可能不连续、地址信号有重叠现象、不能充分利用微处理器的内存空间 不能充分利用内存空间的原因是:用作片选信号的高位地址线的信号状态得不到充分利用全译码方式的电路连接稍复杂,它的优点: 存储器芯片的地址空间连续,且唯一确定 不存在地址重叠现象,能够充分地利用内存空间 当译码器输出端留有空余时,便于继续扩展存储器或其他外围器件局部译码也有地址重叠现象它兼有线选和全译码的一些特征前二者的优缺点同时存在 注:在实际系统中不仅仅外部存储器需要片选信号,对输入输出等外围器件也必须提供片选信号8.1.3 扩展存储器的步骤,步骤如下: 1.确定存储器的类型和容量 根据对存储器功能的要求来确定存储器的类型,如存储固定信息采用ROM,存储随机读写信息采用RAM,根据所需容量选定具体类型的存储器芯片,并留有一定的余量。
2.选择合适的存储器芯片 选择存储器芯片时主要考虑存取时间、功耗等性能以及货源、价格情况,一般从常用芯片中选定,并尽量减少芯片数量存储器的存取时间应满足CPU的操作时序要求 对于几十KB以下的小容量存储系统来说,存储器的功耗是无关紧要的如果存储容量达到几百KB,功耗大不仅增加供电电源的负担,而且会产生散热问题,这时就要选用功耗小的存储器芯片 减少存储器芯片数量,可以降低对总线的负载要求,而且由于连线少,减小了分布电容,从而减小附加延时,提高存取速度 3.分配存储器的地址空间 根据单片机的寻址范围和系统要求,分配好ROM和RAM的地址空间,同时要兼顾I/O接口和外围设备占用的地址4.设计片选逻辑 首先确定片选信号的产生方式,然后设计其逻辑电路 5.核算对系统总线的负载要求 单片机系统总线的负载能力是有限的,一般按能够带动几个标准TTL门电路来设计如果考虑了存储器和其他负载以后,总负载超过了总线的负载能力,就要接入总线驱动器 6.校验存储的存取速度 根据存储器和单片机资料提供的数据,将存储器的存取时间加上有关电路的延迟时间与单片机的存储器读/写操作时序所要求的存取时间作比较,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存储器能正常工作;否则应采取措施,如改用存取速度更快的存储器芯片或降低单片机的时钟频率,加等待电路延长存储器读/写操作时间等。
思考题,1、74LS138译码器有几个输入端、几个输出端?译码输出有效电平是什么?74LS139呢? 2、参照下图,直接写出四片存储器的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