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全传》中的“老种经略相公”与“小种经略相公”兼谈罗贯中的籍贯太原问题.doc
11页水浒全传?中的“老种经略相公〞与“小种经略相公〞兼谈罗贯中的籍贯太原问题 孟繁仁?水浒全传?书首第二回和第三回,作者就写了两个令读者只闻其名、不识其面的人物——延安府的“老种经略相公〞和渭州府的“小种经略相公〞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写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遭受新任殿帅府太尉高俅的无端迫害,为防止更大的灾祸,王进只好携护老母弃家逃难,千里跋涉,前往延安府,投奔在那里“镇守边庭〞的“老种经略相公〞这是书中第一次提到这位著名千里的人物接着在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里,又写史进在父亲死后,前去投奔先到延安府的师父王进,走到渭州,碰到在“小种经略相公〞手下担任提辖的鲁达,鲁达因为为流落卖艺的金老二、金翠莲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恶霸屠户“镇关西〞,弃职逃走渭州知州到经略府捉拿凶身,经略大人回府尹道:“鲁达这人,原是我父亲老经略处军官,为因俺这里无人帮护,拨他来做个提辖既然犯了人命罪过,你可拿他依法度取问,如假设招问明白,拟罪已定,也须教我父亲知道,方可断决,怕日后父亲处边上要这个人时,却不好看〞据鲁达自报:“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廉访使……〞看来,鲁达在老种经略相公手下供职,自有相当长一段时间。
从武勇超人的提辖鲁达,和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都先后投奔镇守边庭的“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的情况看,这两位经略相公都是在当时极有威望、声名远播的人物那么,这两位出现在?水浒全传?书首,令读者只闻其名,不睹其面的人物到底是谁?一、名将之后,威震边陲据?水浒全传?的描写,浮浪子弟高俅的发迹和迫害王进,是发生在北宋哲宗后期和徽宗年间的事情据?宋史?和有关方志记载,上面所描写的“老种经略相公〞,乃是在这一时期担任“鄜延路经略副使〞的宋代名将种谔他是当时著名山陕的边陲名将种世衡之子种世衡(995~1045),字子正,洛阳人宋史?卷三百三十五有传据载,种世衡“少有气节,昆弟有欲析其赀者,悉推与之,惟取图书而已〞表现出不同凡俗的志趣宋仁宗(公元1023~1065在位)康定元年(1046)为鄜州签书判官,当时正值对西夏用兵之初,叛立大夏国不久的李元昊经常侵扰延、绥二州一带,延州正当夏人出入之冲,“地阔砦疏,士兵寡弱〞,种世衡乃向当时担任“陕西都转运招抚使〞,兼“延州知州〞的北宋名臣范仲淹提出建议:“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今陕西省清涧县),请因旧垒而兴之,以当寇冲,右可因延安之势,左可致河东之粟,北可固银、夏之旧。
〞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且命令他主持这一工程种世衡一面抵御夏人的骚扰、争夺,一面坚持施工修城但当地处险无泉,众议此处难以坚守凿地百五十尺,遇石横亘,工徒曰:‘是不可井矣!’世衡曰:‘过石而下,将无泉邪?尔其屑而出之!’凡屑石一畚,定偿百钱,工乃致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城成,赐名清涧,以世衡知城事〞据清·道光八年修?清涧县志?卷二“古迹〞记载,清涧城内大十字街口有“种公古井〞,并立有牌坊;在县东南五十步,有“种公将台〞,下为演武场;城北有“草场山〞,为当年种公积草处……至上个世纪50年代,遗迹犹存种世衡在陕北多年,诚信多谋,深得羌人信服他开营田,募商贾,积谷通货,所至不烦县官益兵增饷,士卒有病者,总要派自己的儿子探视其食饮汤剂,以此,士卒皆愿以死效力后受范仲淹檄命,与蒋偕共筑细腰城,世衡以带病之身,率士卒昼夜筑城,城成而卒种公死讯传出,“羌酋朝夕临者数日,清涧及环(州)人皆画像祠之〞至今,清涧人、延安人说起“种公〞(世衡)来,还是津津乐道,赞誉有加可以说,种公一直活在陕北人心中种公(世衡)生有四子:种诂、种谔、种诊、种谊后来在?水浒全传?里被人称为“老种经略相公〞,就是种世衡的次子种谔二、临敌出奇,屡克西夏种谔(1027~1083),字子正。
他与其兄种诂、其弟种诊,皆有将才,关中号称为“三种〞种谔以父任入官,先任左藏库副使,后以延安府帅陆诜的推荐,担任陕西清涧县知县他在这里算是继承了其父种世衡的衣钵,在以后多年任职陕北的战守生涯中,为抵击西夏、保境安民做出了奉献种谔任职清涧期间,正是有勇无谋的西夏主李谅祚屡扰陕北,边陲不宁之际他对症下药,对西夏之敌采取了分化和诱抚相结合的策略当时,绥州(今陕西省绥德县)有西夏嵬名山部落,嵬名山之弟夷山暗中请降于种谔,种谔许之;并以夷山的名义,以金盂为诱饵,再去诱降嵬名山名山部下的小吏李文喜收取了贿赂,暗中容许归降纳款种谔向上级延安府经略招抚使陆诜报告情况后,不等命令下达,就率领部下兵马,长驱而进,围名山帐,“名山不得已,举众从谔而南得酋领三百,户万五千〞未伤一兵一卒,就收复了陕北重镇绥州这是发生在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十月的事情此时的种谔年龄已经四十一岁另一件使种谔威名远播的事,是种谔在无定川大破西夏八万来兵的“米脂大捷〞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秋七月,诏令熙河路经制李宪,会同鄜延路副总管种谔、环庆路副总管高遵裕、泾原路副总管刘昌柞、河东路副总管王中正等五路宋军进攻西夏九月二十九(辛亥),种谔率兵出绥德城,进攻米脂,三日未下。
西夏派出八万兵马前来援救种谔在米脂城外无定河边埋下伏兵,敌至,伏兵齐出,断其首尾,大破夏兵,并俘获米脂守将令介讹遇捷报传出,朝野震动老种经略相公〞之威名也随之传遍全国古代战事的质量和规模,虽然不能与现代战争相比,但“米脂大捷〞在北宋—西夏战争中的影响,不啻类似于近代战史上的“台儿庄大捷〞和“百灵庙大捷〞米脂大捷后,种谔犹欲一鼓进取横山,以固陕北之守,但此见与徐禧、沈括“移银州,城永乐〞之议不合,乃奉命留守延州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这位固守陕北多年,抵击西夏,保境安民,深深受人爱戴的老将,因疽发于背,不治而逝种谔并非没有受人物议之处,?宋史?评曰:“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假设敌亦畏其敢战,故数有功〞这大概是由于他多年浴血沙场、出生入死所养成的军人性格所致吧据此看来,?水浒全传?所描写的王进、鲁智深故事,乃是在“老种经略相公〞种谔逝世以后发生的事情那么,那位“小种经略相公〞又是谁呢?三、慷慨赴国,魂萦三晋?水浒全传?第三回中“小种经略相公〞,乃是“老种经略相公〞种谔的侄子种师道(1051~1126)种师道之父种记,其生平不载于史籍。
师道为其长子,次子为师中这兄弟二人的才干和事迹,并不稍逊于他们的三位叔父种诂、种谔和种诊甚至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北宋面临复亡、国难当头之际,二人都是先后勇赴国难,为国家、民族做出了不朽的奉献据?三朝北盟会编?载折彦质撰种师道公?行状?曰:师道字彝叔,少从张载学,以郊祀恩补三班奉直先后为成州、熙州推官、原州通判,宋徽宗崇宁(1102~1106)初,以“诋诬先政〞被坐入奸党被罢黜赋闲近十年时间直到徽宗大观(1107~1110)末年,才又出任忠州刺史、泾原都铃辖知怀德军当时,宦官童贯偕王厚征讨熙州,“握兵柄而西,翕张威福,见者皆旅拜〞,师道对此不以为然,仅“长揖而已〞不久,徽宗召师道赴阙问对,“访以边事,对曰:‘先为不可胜,来那么应之妄动生事,非计也’帝善其言……得提举崇福宫,〞后迁任西安州知州,不久,又迁任渭州知州徽宗政和六年(1116)春正月,“渭州将种师道克夏臧底河城〞(?宋史记事本末?卷四十)又据?续资治通鉴·宋纪?卷九十二记载:“政和七年(1117)春正月庚子(十一日),以殿前都指挥使高俅为太尉〞假设?水浒全传?所写的王进、鲁达(智深)故事实有其人其事,就应该是在政和七年(1117)正月以后不久发生的事情。
宋徽宗宣和(1119~1125)初,童贯起联金、伐辽之议,遂引起女真之祸种师道对此甚表异议,却被童贯密劾为“天资好杀,临阵肩舆,助贼为谋,以沮圣意〞,被责授右卫将军致仕直到宣和七年(1125)初,才叙复宪州(今山西静乐县)刺史,知环州不久,金人叛盟,大举南侵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初七,金人斡离不的大军进至汴京城外,徽宗诏天下勤王种师道不顾老病之身,亲督泾原,秦凤兵驰援,揭榜治途,宣称“种少保领西兵百万来〞,大大地鼓舞了汴京开封人民的抗金士气至京,拜同知枢密院事,充河北、河东宣抚使时勤王之师西面而集,金人惧,遂成和议,京师解严金人退兵,种师道请乘其半击之,帝竟不许,后竟遭到无理罢免五月十二日,诏种师中、姚古解太原围师中进次平定军,复寿阳、榆次等县抵寿阳之石坑,为金将完颜活女所袭,回趋榆次至距太原百里之东山杀熊岭,姚古失期不至师中兵饥甚,死战从早至晚种师中全身四处受伤,竭力战斗而死九月初三日,金人陷太原,分道大举南侵,朝廷震怵诏遣种师道巡边冬十月初五,与金斡离不战于井陉,败绩十月十四日(丙午),以种师道上疏请帝驾幸长安,以避金人之锋,朝廷以为怯,乃召还回到京师,病不能见帝,于十月二十九日(辛酉)病卒。
享年七十六岁,闰十一月二十一日(壬子),汴京陷落,北宋王朝复亡京师失守,帝抚膺曰:‘不用种师道言,以至于此!’〞此时,距种师道病故仅仅五十二天种师道进京勤王时,天下以其春秋高,称为“老种〞然而种师道乃是担任渭州府经略宣抚使之“小种经略相公〞,而非担任延安府经略宣抚使之“老种经略相公〞宋史·种世衡传?论曰: 种氏自世衡立功清涧,抚循士卒,威动羌、夏诸子俱有将才,至师道、师中已三世号山西名将徽宗任宦竖,起边衅,师道之言不售,卒基南北之祸金人以孤军深入,师道请迟西师之至而击之,长驱上党;师中欲出其背以揄之,可谓至计矣李纲,许翰顾以为怯缓逗挠,运失时机,遂至大,而国以败,惜哉!从前述史实和评论可以看出:种氏一族,数代名将,忠贞爱国,满门忠良,乃是国家难得的栋梁之才宋室昏昧,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忠良之士不得重用,旋导致亡国悲剧令人扼腕长叹!其教训可令后世千秋万代惊醒四、?水浒?立传,千古垂名“自古忠良话头长,?水浒?立传始显扬〞主旨在为宋朝一代忠良立传的?水浒全传?,是罗贯中在“施耐庵的本〞的根底上补写、修改、编辑,由罗贯中最后创作完成的而上述两位“老、小种经略相公〞故实背景的采摭入书,当与其作者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有关。
为什么这样说呢?据?宋史?及?续资源通鉴?、?三朝北盟会编?等史料记载:“种氏为山西巨室〞,“号山西名将〞,说明种氏一族在山西影响之巨大种世衡、种谔在陕北清涧、绥州、延州等地多年任职,以上州、县与山西仅有黄河一河之隔自古以来,由于地理、交通等方面的原因,陕北的政情、军情、动态、信息,都能在山西广泛传播而且,种氏虽然祖籍洛阳,但其家庭安置情况不明,人们不能排除他们置家于山西的可能这可能也是称种氏为“山西巨室〞,“山西名将〞的来由更主要的是,种师道和种师中二人都在山西留下了任职和浴血战斗的史迹种师道先曾任宪州(今山西静乐)刺史,又在靖康元年(1126)金兵退师后,被任命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当时他虽然只屯兵滑州,未到河北、河东宣抚使司的治所山西太原,但他的声威肯定早已播及山西大地,极大地鼓舞了山西、太原人民的抗金杀敌斗志而他的弟弟种师中,又在是年十月,英勇抵击金兵于山西,在距离太原仅有四五十里之近的东山“杀熊岭〞浴血奋战,壮烈牺牲这些山西人民亲所见闻的爱国动人事迹,绝对不会不在山西、太原广阔人民群众当中广泛传播这应该是“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的英名被采写入?水浒全传?书中的主要原因,只不过是由于故事情节的需要,对他们的动人事迹不宜提及,于是舍而不写罢了。
还应该指出的是,书中关于鲁达的描写,极具有山西太原特色水浒全传?第三回描写鲁达道: 道犹未了,只见一个大汉,大踏步竟入走进茶坊里来史进看他时,是个军官模样,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