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生物与地球气候变化的深层关联.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mi****ng
  • 文档编号:617899065
  • 上传时间:2025-10-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46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生物与地球气候变化的深层关联微小生命在地球深层结构中调控着碳的流动板块碰撞时,密度较大的板块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下沉,将地表岩石、土壤及其中的生物遗骸带入地球内部,这个被称为俯冲的过程中,近地表 5 公里范围内的微生物群落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以嗜热菌为主的微生物,能在 100-300℃的高温环境中存活,通过代谢溶解在地下水中的有机碳,将其转化为碳酸钙、白云石等矿物质,这种现象在环太平洋俯冲带大规模发生,那里的微生物化石被发现嵌在俯冲带的变质岩中过去科学家曾假定生命在碳传输到地幔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作用,实际通过碳同位素分析(测量岩石中 δ13C 值)发现,约 94% 的有机碳会在俯冲初期被微生物转化为矿物质和自身生物量,仅 6% 的碳能进入地幔,这种转化效率相当于天然的碳封存工艺,每平方公里俯冲带每年可封存约 100 吨碳这些微生物的活动并非短期存在,而是持续数百万年,比如某俯冲带的微生物群落已稳定存在 2 亿年,缓慢改变着大气中碳的含量 —— 当微生物活性增强时,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每 10 万年可下降 50ppm,间接使地表温度降低 1-2℃;活性减弱时则相反,形成气候的长期波动植被系统曾长期扮演地球气候的稳定器角色。

      植物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每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收约 15 吨二氧化碳,平衡地球碳收支,而根系生长过程中分泌的有机酸还能加速岩石风化,每平方米根系每年可促进 10 克硅酸盐岩石分解,进一步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约 2.5 亿年前的二叠纪 - 三叠纪大灭绝中,全球 95% 的陆生植物死亡,热带森林几乎全军覆没,这套自然的 “生态空调” 随之关闭当时西伯利亚暗色岩火山喷发已停止 50 万年,但失去植物吸收的巨量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持续累积,浓度从灭绝前的 500ppm 飙升至 7000ppm,是现代值的 16 倍,地表年平均温度从 25℃超过 34℃,赤道地区甚至达到 40℃,地球陷入 “超级温室” 状态这种正反馈循环持续五百万年,直到三叠纪中期,石松类、苏铁类植物演化出厚角质层以适应高温,生态系统逐渐修复,每公顷植被的碳吸收能力恢复到灭绝前的 60%,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才开始以每万年 100ppm 的速度下降,气候随之降温研究显示,当全球植被覆盖率低于 30% 时,大气碳收储会突然失效,地球进入新的温度稳定态,原有依赖凉爽环境的生物难以生存,比如二叠纪末期的巨型昆虫因高温氧气含量下降而灭绝。

      海洋中的古生物群落是碳循环的重要储存库许多海洋生物如颗石藻、有孔虫、珊瑚虫,生长过程中会吸收海水中的碳酸氢根离子,转化为自身的钙质外壳或骨骼,这些结构中碳的占比约为 12%这些生物死亡后,遗体通过海洋重力流缓慢沉降到海底,每年每平方公里海底可接收约 500 公斤生物遗体,经过数百万年压实、胶结,形成碳酸盐沉积岩,将碳长期封存于海底岩层白垩纪时期,海洋中埃氏颗石藻和抱球虫的大规模繁衍,造就了欧洲、美洲广泛分布的白垩沉积层,部分地区厚度达数百米,仅这一时期通过生物沉积封存的碳就达 10 万亿吨,占地球历史总封存碳量的 20%部分海洋生物的代谢活动还能影响海水酸碱度,比如浮游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会使海水 pH 值升高 0.2-0.3,进而提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 —— 当海水 pH 值从 8.1 升至 8.3 时,每升海水可多溶解 0.5 毫克二氧化碳当这些生物大规模繁盛时,如白垩纪中期颗石藻数量达每立方米海水 10 万个细胞,海洋的碳储存能力提升 30%,大气碳浓度下降;当它们因海洋酸化大规模灭绝时,如古新世 - 始新世极热事件中 30% 的有孔虫死亡,碳储存能力下降,引发大气碳浓度波动,最终带动气候改变。

      生物灭绝事件后的群落恢复会重塑气候走向除二叠纪 - 三叠纪大灭绝外,地球历史上还发生过白垩纪 - 古近纪、泥盆纪晚期等五次大规模生物灭绝,每次灭绝后生物群落的重建速度和组成都会影响气候恢复进程灭绝事件初期,死亡生物遗体大量堆积,腐生真菌、细菌等分解者会在数月内大量繁殖,比如白垩纪 - 古近纪灭绝后,地层中真菌孢子占比从 5% 飙升至 30%,这些分解者分解遗体时每秒释放约 1000 吨二氧化碳和甲烷,加剧温室效应,使全球温度在短期内上升 2-3℃随着 10 万年后初级生产者如浮游植物、草本植物逐渐恢复,碳吸收能力慢慢回升,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开始以每年 0.1ppm 的速度下降不同生物类群的恢复能力存在差异,快速生长的禾本科草本植物比高大乔木早 50 万年重建群落,但其每平方米的碳吸收效率仅为乔木的 1/3,导致气候降温过程缓慢只有当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高效固碳的生物类群重新占据生态优势,比如 300 万年后森林覆盖率恢复到灭绝前的 70%,每公顷植被年碳吸收量达 12 吨,气候才会回归稳定状态,这个过程在白垩纪 - 古近纪灭绝后用了约 100 万年,而二叠纪 - 三叠纪灭绝后则用了长达 500 万年。

      微生物代谢活动能直接改变大气温室气体组成除了俯冲带的微生物,地表土壤、湖泊和海洋中的微生物群落通过代谢过程产生或消耗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产甲烷菌在稻田、湿地、深海缺氧环境中分解有机物,每克有机物质可释放约 10 毫升甲烷,这种气体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 28 倍古新世 - 始新世极热事件中,海底沉积物中甲烷水合物的分解与产甲烷菌活动相关,大量甲烷以每天 1000 吨的速度进入大气,导致全球温度在 20 万年内上升 5-8℃,北极地区甚至出现鳄鱼等热带生物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则通过氮循环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硝化细菌将氨转化为亚硝酸盐时会释放氧化亚氮(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 265 倍),每升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每年可产生 0.1 毫克氧化亚氮;反硝化细菌则会消耗硝酸根,释放氮气,减少温室气体部分甲基营养菌还能氧化甲烷,在海洋表层每升海水中含有 1000 个甲基营养菌,每天可氧化 0.01 毫克甲烷,减少大气中这类气体的含量这些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直接影响温室气体平衡,比如当产甲烷菌数量增加 10 倍时,大气甲烷浓度会从 0.5ppm 升至 3ppm,引发气候波动早期光合生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地球大气结构。

      约 35 亿年前,澳大利亚西部的叠层石化石中发现了蓝藻遗迹,这些原始光合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同时产生氧气,逐步改变了早期以二氧化碳(浓度达 10%)、甲烷(浓度达 1%)为主的还原性大气氧气的累积并非匀速,24 亿年前的大氧化事件中,大气氧气浓度从 0.001% 快速升至 1%,这次事件与蓝藻的大规模繁盛相关 —— 当时全球蓝藻覆盖面积达 1 亿平方公里,每年产生约 1000 亿吨氧气氧气的累积不仅为后续真核生物、多细胞生物演化创造条件,还通过氧化作用消耗大气中的甲烷,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使大气甲烷浓度下降 90%,削弱温室效应这一过程持续数十亿年,期间多次出现氧气浓度波动:18 亿年前真核光合生物出现后,氧气浓度升至 5%;10 亿年前多细胞藻类繁盛,氧气浓度接近现代水平(21%)每次氧气浓度升高时,大气温室效应减弱,地球进入冰期,比如 22 亿年前的第一次 “雪球地球” 事件,全球平均温度降至 - 50℃;氧气浓度下降时,如 14 亿年前的氧气低谷期(浓度降至 10%),温室气体占据主导,气候转暖,赤道地区温度达 30℃光合生物的演化速率和分布范围变化,是驱动这些波动的重要因素。

      生物扰动作用影响土壤和沉积物中的碳释放速率土壤和沉积物中的生物活动,如石炭纪的巨型马陆(体长可达 1 米)、古近纪的蚯蚓(体长 20 厘米)以及各类昆虫的挖掘,会改变环境的通气性和物质循环速度这些生物扰动打破了土壤表层的封闭状态,使空气进入土壤的深度从 5 厘米增至 30 厘米,加速有机碳的分解 —— 有生物扰动时,每克土壤中的有机碳分解速率是无扰动的 3 倍,每年每平方米土壤可多释放 100 克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同时,它们的活动也能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蚯蚓排泄物与土壤颗粒结合形成直径 2-5 毫米的团聚体,将部分有机碳包裹其中,减缓分解速度,这类团聚体中的碳可保存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扰动强度不同,古生代石炭纪陆生无脊椎动物繁盛,土壤扰动强度达每平方米每年 500 克生物量,提升了土壤碳周转速率;而二叠纪 - 三叠纪灭绝后,扰动强度骤降 50%,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随之下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速度减缓这种双向调节作用,使得生物扰动成为气候系统的重要变量,当扰动强度处于平衡状态时,土壤碳释放与储存相当,气候稳定;当扰动过强或过弱时,碳平衡被打破,引发气候波动植物演化带来的地表覆盖变化影响能量平衡。

      植物叶片的颜色和结构会改变地表反照率,深色的针叶叶片吸收更多阳光,反照率约 15%;浅色的阔叶叶片反射更多阳光,反照率约 20%从 4 亿年前的蕨类植物(反照率 18%),到 3 亿年前的裸子植物(反照率 15%),再到 1.3 亿年前的被子植物(反照率 20%),地表植被的反照率特征不断变化,直接影响地球吸收的太阳辐射量被子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效率高于裸子植物,每公顷阔叶林每年蒸腾水量达 5000 立方米,通过蒸发带走地表热量,使局部温度降低 2-3℃;而针叶林每年每公顷蒸腾水量仅 3000 立方米,降温效果较弱在气候温暖时期,如始新世,阔叶被子植物在全球扩张,覆盖面积达陆地总面积的 40%,增加的地表蒸腾和反射使全球平均温度从 30℃降至 25℃;而寒冷时期,如末次冰期,北半球针叶植物为主的植被系统扩张,反照率下降至 15%,减少热量反射,有助于维持地表低温(当时全球平均温度约 7℃)这种植被类型的更替与地球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存在紧密关联,通过分析极地冰芯中的花粉化石发现,每次冰期向间冰期过渡时,被子植物花粉占比会从 30% 升至 60%,反照率随之上升,加速气候变暖古生物遗迹为气候重建提供直接证据。

      不同生物类群对生存环境有特定要求,其化石的分布、形态特征和化学组成能精确反映当时的气候条件珊瑚化石的生长纹记录了海水温度变化,每一条生长纹对应一年的生长周期,生长纹宽度与温度正相关 —— 夏季温度高时生长纹宽(约 0.5 毫米),冬季温度低时窄(约 0.2 毫米),通过分析生长纹的化学组成,如钙同位素(δ44Ca),可推断当年的海水温度和盐度,δ44Ca 值每升高 0.1‰,对应海水温度下降 1℃植物化石的叶片形态能指示古气候,阔叶、大叶片(面积超过 100 平方厘米)的植物如栎树,通常生长在年平均温度 15℃以上、年降水量 800 毫米以上的温暖湿润环境;而针叶、小叶片(面积小于 20 平方厘米)的植物如松树,更适应年平均温度 5℃以下、年降水量 500 毫米以下的寒冷干燥环境除了珊瑚和植物化石,花粉化石也是重要证据,通过沉积物中花粉组合的比例,可判断植被类型:松属花粉占比超过 50% 时,指示寒冷气候;栎属花粉占比超过 40% 时,指示温暖气候贝壳化石的氧同位素分析同样关键,壳体中的 δ18O 值与海水温度负相关,低温时海水蒸发强,重氧同位素(18O)留在海洋中,贝壳 δ18O 高;高温时则相反,比如末次间冰期(约 12 万年前)的贝壳 δ18O 比现在低 0.5‰,对应当时全球平均温度比现在高 2℃。

      这些化石证据与沉积物粒度、化学元素分析相结合,能还原地球历史上数千万年的气候变迁过程,同时印证生物与气候的相互作用关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