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ss doc.doc
5页1Unit Three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Ways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徐行言 《中西文化比较》 思维模式是一种影响文化面貌与发展的价值形态,作为基础的哲学观念在 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留有痕迹一、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中国哲学坚持有机联系的整一宇宙观,以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合一为认识的 基础; 西方哲学专注于对事物作本质区别,细心地分解万事万物,欢欣于人的独 立,以独立主体的确立作为认识的基本前提 1. “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中国哲学: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关系 宋明时期的哲学家 张载:“天人合一” ---作为宇宙观的自然观“天”是化生万物的本源,人是天工造化之物所谓“天人合一”是人与天 道本质的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 董仲舒:“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 中国文化:人对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 ---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天”指认识对象、客体, “人”指认识主体 “天人合一”是指认识主客体 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认识主体与客体通属宇宙大全,主体若从客体中分离出来,客体就不是完整 的客体了,宇宙大全也就不再是整一性的了。
---作为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行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所谓 “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道模式与社会模式的一体性 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人合一”—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 --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 --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 --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反对分裂,也不尚竞争; --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 2. 二元对立的认识前提 西方哲学:人与自然分离;物我分离,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表现出控制与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 古利安:“原始人同时既认识自然,又藐视自然;既掌握着自然,又处于自然 的控制下;既细心观察着自然,有使自然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既崇拜自然,又2惧怕自然 ”希腊哲学家热衷于哲学本体的探讨,不懈地寻找着人与自然的质的区别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圣经》:“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 的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的手,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做你们的食 物,这一切我都赐给你们,如蔬菜一样。
” 亨利布克尔:“全部文明的进程是以精神法则战胜自然法则 -- 人 战胜自然为标志的 ” ---在认识论上物我二分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二分把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分离作为人类 知性活动理所当然的逻辑前提 托马斯阿奎那 “心与物的对立成了实体与非实体的存在,实体性的心能认知 上帝的存在,它是不生不死的;非实体的物,随物的破坏而消失,它是虚幻的注重主体与客体的质的差异性主客体的二元对立---构成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 二元对立的哲学范畴 ---在社会关系的认识上个人是自由独立的,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而群体则注重共同目标 马林诺夫斯基:“合作是牺牲个人的兴趣及倾向而服从一个共同目的,于是发 生了社会强制 ”社会的共同利益的原则对个人个性原则是一种限定、制约、压制而个性原 则、创造精神则总要反抗这种束缚 西方文化不仅关注社会群体存在本身和社会运行过程中的社会与个人的对 立,也承认每个个体之间存在利益的冲突,因此努力保护社会中每个个人的独 立权利主客对立的逻辑前提导致了一个分裂的宇宙,由此西方人建立起无数对立 的范畴: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与社会,人与神;主体与客体,实体与属性;现 象与本质,理论与实践。
西方文化认定事物内部、外部的矛盾冲突促成了事物的发展,所以宇宙世界、 人类社会才如此充满生机活力,永不止息地运动承认事物的差异特征,强调个性的价值,才有了千姿百态的生动鲜活的世界, 才有了一个个独立的各具风姿的人和人的独特价值,以及对人的尊重及平等观 念二、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 中国哲学思维:运用直觉体验的方式去获取和传达涵盖力极强、极灵活、为认 识主体留有极大空间的认识成果 西方哲学思维: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去获得和传递精确、可靠、稳定的知识, 因而注重规则的缜密,重视认识的客观性与同一性1. 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以个体经验与智慧直接切入事物本质,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而带3有模糊性直觉思维是非逻辑的思维天”--是人们头顶上的一片空间,是神之所在,是自然规律,是命运,是 权威的象征,是法则, 道”--是宇宙之本体,是自然规律,是虚空,是实体, 庄子:“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重大基本的哲学理念都落不到实处,但又最为落实,它回答了万物本体的无 限广大、精深、无始无终,又难以认识的性质 ---直觉思维重视为认知者留下广大自由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观性。
直觉体验的方法依赖于个体经验,与个体心智、心理情态相关直觉体验的个体主观性是不确定的,认识本身也就有极大的随意性、灵活性, 这也许是直觉思维具有创造力的原因 ---直觉思维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联系性是直觉思维达到认识目的的重要途径宇宙间任何个体事物间都有着复杂的联系,宇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沈括:“天地之气,贯穿金石土木,曾无留碍 “宇宙间万物有着立体交错广泛存在的有机联系 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从整体出发,通过一些类比、领悟,来把握“仁”的性 质,从未对“仁”下过定义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是从整体到局部把握世界, 体现了对事物有机联系的一种领悟思维的联系性还是互为因果,互为推动变化,彼此包容的联系2. 细剖精析的逻辑分析 西方认知方法: --可以理解的逻辑, --可以控制的实验 分析方法: 1)细剖精析 在医学、生物学领域 --530 – 470 BC,解剖专著 --亚里斯多德;多幅动物解剖图 --达芬奇开始了人体解剖 --16 世纪末有了显微镜 – 细胞、分子、量子 在社会研究领域:历史 --习惯把历史看作一段一段生长起来的, 大历史一定要架构于小历史之上。
分析方法排除了表象的干扰,切断了纵横的联系,认识对象处于相对单一、 具体、确定的状态,因而易于把握对象的特征与细节,使认识具有确定和明晰 的性质 2)建立逻辑的认识系统 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切割细分得到单一、确定的认识,使认识具有可靠性、 明晰性,使认识更深入 --依据思维的逻辑规则建立的,体现人的认识的系统 例如:生物学4分析的方法也有它的局限:现代科学的特征是越来越专门化,必然地产生 了每个领域内对巨量数据、复杂技术手段和复杂理论结构的需要 西方哲学先拆分再组合的步骤,是其知识系统建立的基本步骤 分析注重事物间的区别,组合注重事物间的共同点但无论分析也好组合 也好,都必须依据严格的逻辑原则 在西方哲学那里,经验经过抽象、概括、凝结为概念,确定为具有普遍推 导认知意义的公理或判断性命题这是经验的抽象化过程,逻辑化过程三、实践理性与思辨理性 中国哲学的目标在于回答“怎麽样” ,它关心的是物的功用 西方哲学致力于回答“是什麽” ,它的兴趣在于物的本质真实1. 直观实用的思维原则 “广大高明而不离乎日用” 人际关系 --- 实用理性 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模式: “不狂暴,不玄想,贵领悟,轻逻辑,重经验,好历史,以服务于现实生活, 保持现有的有机系统的和谐稳定为目标,珍惜人际,讲求关系,反对冒险,轻 视创新。
” 实践理性的内容其价值形式:“正德、利用、厚生” 在正德的基础上讲利用、厚生 重践履是实践理性的思维原则一切知识,理论必须具有可行性,有实用价 值同时还必须实现其价值,因此实践是最为重要的 重直观、重经验是实践理性的认识途径,同实用价值相一致的是实践原则, 它保证价值的实现产生于直接观察认识的知识能够直接返回实际运用中,产 生于经验的知识总结能够直接指导实际 孔子 --学习; 孟子 --内省 老庄 -- 无知无欲无思的心态对万物本源“道”的内心体验 实践原则使中国文化具有急功近利的理论近视和极强的世俗功利心态 - -对事物不探求“是什麽” , 中国文化的实践理性,---阻止了形而上学的泛滥,造就了有效的人生哲学和先期发达的实用技术,---四大发明--阻碍了思辨理性的拓展,理论体系的建立,从而影响了实用技术的深入发 展和广泛应用2. 纯粹思辨的抽象理性西方哲学沉迷于追求物质的本质本质是潜在的,非直观所能把握的,因此 运用抽象符号,建立公理公式,寻找纯粹方法的思辩理性在西方成为其文化思 维的特点贝尔:“我们已经看到了各种技术的构成,这蕴涵着一种逐渐增进的、 而又是实践的知识。
这里我们将看到我们已经说过的希腊人对于技术的反复思 考看到他们创造出‘方法’ ,提升到一般的演绎法,最后并把它应用与数和图 形,因为这里已经有他们所喜欢的纯理性的运用 ”5思辨理性具有超越实际、脱离急功近利目标而趋于纯粹方法、纯粹认识的指 向思辨理性刻意于为认识而认识,因而注重方法的寻找,系统理论的建立这 些理论体系并非直观实际,但重要的是在逻辑上、在理论上它是成立的便能 确立起它对事物认识的理解中国人:只有物质是可靠的,感知物质的经验是可信的眼见为实” 西方人:法则是可靠的,人的理性是值得信赖的只要依照法则推理,结论应 该是正确的 柏拉图:“只有数学实体才具备永恒的可理解性,因此任何科学理论都只能建 立在从几何学借来的概念和模式上,才能揭示出表象演变背后的真正结构和关 系纯粹认识的目标具有纯粹形式的特征本质不同于现象,符号不同于实物, 正是由于它们抽象的性质表象作用于人们的感知,被人的经验所把握;而本 质则潜在表象之下,不为人的经验感知所认识,只有将一切诉诸思辨理性,才 能作本质认知 泰勒:恒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 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的命题 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