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城县茶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与发展规划.doc
14页修水县茶产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为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内容,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主攻矿业经济,做大中心城区,全力以赴抓项目,铁心硬手优环境,实现财政收入三年翻番,综合实力位列全市第一方阵”的总体目标和重大战略部署,确保我县茶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根据《修水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修府办发[2010]19号)的要求,特编制本规划一、茶业发展概况(一)历史修水曾是历史上产茶大县和名茶大县据县志记载,清光绪31年(公元1905年),全县茶园面积43万亩,出口茶叶30万箱,茶叶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1.64%我县“双井茶”和“宁红茶”更是得到历史名人和外国友人大加赞誉,宋代欧阳修赞誉双井茶为“草茶第一”,俄国太子于1891年赞誉宁红茶为“茶盖中华,价甲天下”,更有香港口岸行规:“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县仍有茶园8万亩,年产茶达6万担,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和壮大了宁红茶、神茶、名优茶、特种茶等系列产品,尤其是“宁红”、“神茶”,不但在国内引领风骚,更兼能走出国门,蜚声海外,茶叶对财政的贡献率曾一度占全县财政总收入20%,茶产业成为我县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
受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修水茶业在上世纪末一度低靡,茶园面积由八十年代的10万亩锐减至不足2万亩,企业经营艰难二)条件1、优越的资源条件⑴地理气候: 修水县地处江西省西北部,与湖北、湖南二省交界,到长沙、武汉、南昌三省会的距离都在二百公里左右东西最大跨度97公里,南北最大跨度74公里,地理属“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修水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较为丰富,霜期比较短,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境内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2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8%大于10℃期间的日照为1254小时,平均每天有5.6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76%;年平均气温在13—17℃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在27—28℃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为3—4℃平均气温年较差为24—25℃极端最高气温为44.9℃(出现在1953年8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1.6℃(出现在1967年1月16日和1972年2月9日)初霜一般出现在11月中旬,最早为10月24日,最晚为12月15日终霜一般出现在3月中旬,最早为2月15日,最晚为4月8日,年平均无霜期247天,最长为289天,最短为223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毫米以上。
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匀,4—6月降雨集中,多年平均为700—800毫米,占全年47%, 10—12月为140—190毫米,占全年10%降雨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1954年2296毫米,最少的1968年只有1088毫米修水县境内山峦起伏,景色秀丽,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发展茶业得天独厚⑵土地资源a地形地貌 修水是境内以山为主,四周群山环绕,北有幕阜山,南有九岭山,均为东北——西南走向,从四周向中心依次是中山、低山、丘陵和河谷地形中、低山占总面积的65%,高丘占总面积的20.5%,低丘占总面积的13.5%,河谷阶地仅占总面积的1%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向东北倾斜,略如碗状全县地貌分五种类型: ①中山类型:海拔1000—1500米,少数山头超过1500米,面积580.4平方公里全县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头有64座,黄龙山主峰高达1511米,五梅山主峰(山门峡)高达1716米中山地区农田极少,植被覆盖较好,800—1000米的地带多为针、阔叶混交林,1000米以上多为灌丛和草丛草场,可以种草养畜,发展草食动物 ②低山类型:海拔500—1000米,面积2346.6平方公里。
低山地区,植被差异较大,南部低山植被茂盛,林木蓄积量丰富,是本县木材主要基地西部山区,植被较差,水土流失严重,是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地区之一 ③高丘类型:海拔300—500米,面积924.9平方公里地形波状起伏,地貌形态多姿,多为次生植被,主要有松、杉和油茶林这类地区的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对发展农村小水电十分有利 ④低丘类型:海拔300米以下,面积606.1平方公里山上以松杉和油茶林、混杂灌木林为主山腰、山麓广布农田东南部以水田为主,西北部水田、旱地各半 ⑤河谷类型:海拔100米以下,面积45平方公里分布在修河及部分一级支流两侧,有宽狭不等的岗地、平地和洼地农田集中,光热资源丰富,土质肥厚,有机质含量较多,水利灌溉条件较好,复种指数较高水田、旱地以一年两熟为主,并有部分一年三熟和两年五熟,但在多雨年份,雨量集中,山洪暴发,易遭短期涝害 b土壤分类 修水县全县土壤成土母质,有酸性结晶岩、混质岩、红沙岩、石英岩、紫色沙砾岩、碳酸盐岩类等风化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及河积物等按土壤普查,土类有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水稻土、石灰石土、山地草甸土、潮土、紫色土8类。
亚类有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紫色土、山地草甸土、棕色石灰石土、潮土、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11类,44个土属,140个土种主要土类简述如下: ①红壤:面积45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0.75% ②水稻土:面积46.7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28%,由各类土壤水耕熟化发育而成 ③潮土:旱地潮土面积2.7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0.49% ④石灰石土:面积32.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83% ⑤紫色土:面积13.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45%此外,还有山地黄壤3.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27%山地草甸土5.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93%境内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红壤资源是茶树生长最佳的条件⑶劳力资源修水县是一个“老、少、边、穷”的红色革命老区,茶产业覆盖全县36个乡镇中的34个,总人口82万,农业人口69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0万,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利益的吸引,我县劳动力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因而,茶产业是全县农民实现小康生活的最好项目之一⑷产品优势茶叶具有防癌抗癌、防心血管病以及减肥等多种功能,以其独特的保健优势,成为本世纪的主流饮料。
茶叶也开始跨入食品、化工、医药、水产业、轻工业等行业修水是“宁红”和“双井绿”的主要产区,所产茶知名度高,质量上剩,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2、良好的发展机遇(1)政策合理历届县委县政府对茶业发展高度重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现任领导科学决策,政策上倾斜,把它列入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强力推进十一五”期间,先后整合国土、林业、扶贫、水保等专项资金5000多万元予以扶持茶叶产业发展2)机制科学我县就确立了产业发展遵循“三个原则”(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民办、民营、民受益;扶持重点场、重点户)、品种选择坚持“三个不引进”(即不是国家级良种不引进;未通过我县试种的不引进;不是无性系茶苗不引进)、基地培植明确“六个不支持”(即集体投资建园的不支持;开发面积在100亩以下的不支持;土地未合法流转的不支持;种子直播的不支持;经营能力弱的不支持;配套资金不足的不支持)的发展机制,采取“整合项目,部门操作,以奖代补,结算到户”的扶助方法,采用“建立台帐,分段检查,通报得分,年终汇总”的管理考评方式,逐步建立起“政府扶助引导,市场运作主导”的发展模式3、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全国知名的九江市修水茶叶科学研究所坐落于我县,另外国家农业部茶树良种繁育基地落户我县。
目前各基层茶叶技术服务站所正在建设之中三)现状2002年,修水成为全国首批20个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达标县之一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机遇,把茶叶列入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强力推进,使一段时期处于低谷的茶业得到了恢复性快速发展几年来,先后整合国土、林业、扶贫、水保等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予以扶持茶叶产业发展1、面积初具规模在茶业发展规划上,修水县始终坚持规模化发展的方向,积极组织实施“万、千、百、十”工程(即万亩乡、千亩场、百亩以上基地、十亩以上专业户)采用“整合项目、部门操作、以奖代补、结算到户”的措施推动茶园扩建,使得茶园面积由2002年的1.68万亩迅速递增至2010年8.7万亩2、机制逐渐科学在新一轮茶业发展之初,就确立了产业发展遵循“三个原则”(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民办、民营、民受益;扶持重点场、重点户)、品种选择坚持“三个不引进”(即不是国家级良种不引进;未通过我县试种的不引进;不是无性系茶苗不引进)、基地培植明确“六个不支持”(即集体投资建园的不支持;开发面积在100亩以下的不支持;土地未合法流转的不支持;种子直播的不支持;经营能力弱的不支持;配套资金不足的不支持)的发展机制,采取“整合项目,部门操作,以奖代补,结算到户”的扶助方法,采用“建立台帐,分段检查,通报得分,年终汇总”的管理考评方式,逐步建立起“政府扶助引导,市场运作主导”的发展模式。
3、生产日趋标准为了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县茶叶办还编制了《修水县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技术指南》和《修水县无公害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指南》,开展了主要名优茶产品的地方标准和初制厂建设标准的研讨与编制工作,茶叶标准化生产理念得到增强目前该县茶厂基本实现清洁化生产,且通过了QS认证,“宁红集团”、“神茶实业”还通过了GMP认证4、产业逐渐专业为确保茶叶产量与品质协调发展,近年来,我们不断在良种茶苗繁育上进行探索首先在茶叶生态科技园内恢复建立了茶树品种园,先后从国内外引进茶树良种453个,是除中茶所外江南诸茶区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茶树生物多样性基因库结合良繁基地的不断繁育与推广,大大丰富了我县茶树种质资源,为全县优质茶基地建设搭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平台在基地建设上,我们合理规划区域布局,将全县划分为宁红茶区、双井茶区、眉毛山高山茶区、黄龙山高山茶区和五梅山高山茶区等“五大茶区”,对“五大茶区”内原有的23个乡村集体茶场以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转换了经营机制引导新增的109户茶业专业户自我整合,新注册场(或公司)49个经过几年来的培育,各场(厂)、专业户之间有信息、技术、厂房设备嫁接的基础和准备,已注册茶叶商标17个,有“宁红”、“双井绿”系列等多个茶叶品种花色,“宁红”、“梅山”、“霞森”牌获省著名商标,“凯球”牌获市知名商标。
使品牌与基地建设实现联动、互动发展茶叶生态科技园科研大楼、茶博馆、茶叶一条街、茶文化广场、草圣堂等项目建设全面竣工,生态园宾馆主体工程已完成5、品牌逐渐集约针对修水的茶叶品牌品牌“多、乱、杂”的现状,自2005年起积极引导茶企茶农走品牌整合之路,对各企业五花八门(实际是同茶异名、一茶多名)的牌子进行大胆整合,借助历史知名品牌的影响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将红、绿茶分别整合在“宁红”和“双井绿”两大品牌内,对企业产品实行了“母子”商标管理6、产量逐年增加茶叶产量由2002年的380吨增至2009年的2610吨,茶业产值增至16000万元7、荣誉纷繁而至宁红集团被授予“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神茶实业有限公司、大椿茶厂分别获得“省级龙头企业”称号;茶叶品牌“宁红”、“梅山”、“霞森”均被评为“省级著名商标”; “宁红金毫”、“双井绿”等名优茶在国内外重大活动中获奖36个,其中金奖15个;2005年,县人民政府被中国茶叶学会和农民日报社联合授予“中国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全国仅13个县市获此殊荣2009年,被省农业厅评为“全省茶叶生产十强县”今年,修水县被中国茶叶学会命名为江西省首个“中国名茶之乡”和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2010年江西省唯一的“全国特色产茶县”称号。
茶产业发展得到了江西省委苏荣书记的高度评价但是,我县新一轮茶业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