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基岩段施工作业规程.doc

73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498316827
  • 上传时间:2023-08-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07KB
  • / 7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山西吕梁离石交口煤业有限公司副斜井基岩段施工作业规程湖南核工业建设有限公司交口项目部2012年5月目 录第一章 概况 3第一节 概述 3第二节 编写依据 3第三节 编制原则 3第四节 矿井概况 4第五节 水文及地质特征 5第二章 副斜井井筒基岩段设计及主要技术特征 15第三章 施工准备 20第四章 施工方案及凿井系统设置 22第一节 基岩段施工 22第二节 管线铺设 42第三节 设备及工具配备 42第四节 周转材料一览表 42第五节 劳动组织 43第五章 生产系统 44第一节 压风系统 44第二节 通风系统 44第三节 排水、供水系统: 44第四节 供电系统 45第五节 照明、通讯与信号 45第六节 地面临时设施 45第七节 设备、材料供应计划 47第八节 防灭火 47第九节 安全监测系统 47第十节 提升运输 48第六章 灾害预防及避灾路线 48第七章 施工劳动组织 50第八章 工程质量目标及保证措施 50第九章 安全专项管理 56第十章 环境保护、安全质量标准化及文明施工 69第十一章 计划、统计和信息管理 732第一章 概 况第一节 概 述一、井筒名称:本井筒为山西吕梁离石交口煤业有限公司副斜井.二、井筒用途:担负全矿井的提矸、下料等辅助提升任务,兼作进风井及安全出口。

      三、设计长度:该井筒设计斜长为824.156m 第二节 编写依据一、经过会审的设计施工图及会审意见图纸:S1106-116(G2)-1副斜井井筒开凿平、断面图以及剖面图二、《煤矿井巷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213-2010)四、《煤矿安全规程》(2011)五、《矿山井巷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13—90)六、 湖南核工业太原分公司编制的《山西吕梁离石交口煤业有限公司交口煤矿副斜井施工组织设计》及批复意见.七、其它与本工程有关的国家及部颁现行的各种技术规范、规程和规定第三节 编制原则1、认真执行国家建设方针,在确保安全、工程质量前提下,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2、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优化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组织平行交叉作业,加快施工进度3、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建井工期4、合理安排资源和劳动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人力和物力,确保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全面实现,以获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5、控制措施工程,降低工程成本.6、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第四节 矿井概况1、交通位置山西吕梁离石交口煤业有限公司(简称“交口煤矿”)位于吕梁市离石区交口镇贺家塔村-渠家山村一带,隶属离石区交口镇管辖。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4°03′30″-114°05′09″,北纬37°29′42″—37°32′00″井田东距吕梁市离石区城区6.0km,南距吕梁市离石区交口镇20km;青(岛)-银(川)高速公路和正在修建的太(原)-中(卫)-银(川)高速铁路从井田南部穿过,井田东南界东距青-银高速公路离石西出口1.0km;307国道从矿区南部外围通过,209国道从矿区东部外围通过;南距孝柳铁路离石火车站直线距离约6km;井田内有乡村公路直通交口镇井田内各村庄均有简易公路与外界相连,交通便利1 地形、地貌及水系井田位于晋西黄土高原,属于吕梁山西侧的中、低山区区内地形复杂,地貌类型以侵蚀的黄土梁、峁为主,其次为黄土沟谷地貌中的冲沟井田内冲刷剧烈,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处位于井田西北角,海拔115299m;最低处位于井田南部边缘,海拔881.80m,最大相对高差271.19m.井田位于三川河以北,北川河以西,属黄河流域,三川河水系井田内无大的常年性河流,但沟谷发育,雨季时有短暂洪水泄流从沟谷流出,向南流入三川河,最终向西经柳林注入黄河三川河位于井田南侧,自东向西流过,属常年河流,平时地表径流水量较小,在雨季有洪水流过。

      各主要含水层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其特点是受气候变化及地理环境影响很大雨季时,大气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松散层孔隙下渗,于切割较为剧烈的沟谷两侧出露成小的泉,其余沿岩层裂隙和构造破碎带向地层深部形成潜流2气候本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大陆气候特征明显,四季分明,冬长夏短,季风强盛,昼夜温差大春季干燥多风无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宜人,冬季少雪寒冷.据1982-1990年离石区城关镇气象资料:井田内一月份温度最低,日平均气温-217℃,七月份温度最高,日平均气温325℃,年平均气温为125℃;全年无霜期为186天,每年11月底霜冻,下年3月初解冻,最大冻土深091m;年最大降水量为7448mm(1985年),最小降水量为3273mm(1986年),年平均降水量为507.0mm,一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多集中在七-九月份;年蒸发量为1482~1941mm,蒸发量大于降雨量;近几年的最大风速为3.1m/s3 地震及地质灾害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井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第三组.据史料记载,1829年(清道光九年三月)离石曾发生过525级地震.第五节 水文及地质特征一、地层、构造1. 井田地层井田位于河东煤田离石国家规划矿区的西部边缘,井田内地表多被第四系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及上第三系上新统(N2)黄土、红土覆盖,在东部沟谷中零星出露有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深部赋存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山西组(P1s)、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中统本溪组(C2b)、奥陶系中统峰峰组(02f) 和上马家沟组(02s)。

      依据钻孔和井田附近地面地质资料由老至新简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02s)仅LJ7号水文钻孔揭露本组,但未穿透底部为泥灰岩,局部含角砾,向上为灰、深灰色石灰岩及白云质泥灰岩与豹皮状灰岩互层,零星出露于井田西、北部边界外侧其厚度大于200m2)奥陶系中统峰峰组(02f )仅LJ7号水文钻孔揭露并穿透本组.岩性为深灰色、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夹薄层状灰色泥灰岩、灰色、浅灰色白云质灰岩及石膏层等,零星出露于井田北部边界外侧.LJ7号水文钻孔处本组地层厚158m,据有关资料知本组厚度大于100 m3)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LJ7号水文钻孔与收集到的28号钻穿透露本组,下部为黄铁矿层或山西式铁矿、铝土矿及浅灰色铝土岩、粘土岩等;上部以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细粒砂岩为主,夹有2~3层薄层石灰岩,含1~3层煤线与下伏奥陶系中统峰峰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零星出露于井田北部边界外侧据井田邻近地质资料及LJ7号水文钻孔资料,本组厚24.05~48.71m,平均为35.33m.(4)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本组地层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建造,岩性底部灰褐色细~中粒石英砂岩(K1),厚1.00m~2。

      75m,平均厚2.12m;该组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与下伏本溪组整合接触本组厚68.72 m~97.65 m,平均80.42 m.依据岩性组合不同分为三段:一段地层岩性为灰黑、深灰、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灰色细粒砂岩及10上号和10下号煤层,10上号和10下号煤层为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11号煤层仅在井田附近的B4、91、51号钻孔中发育,在本井田范围内尖灭,本段厚3525m~48.53m,平均41.19m二段地层位于10上号煤之上,连续分布有四层石灰岩,石灰岩自下而上编号为L1、L2、L3和L4,L1、L2、L3号三层灰岩的间距较小,井田内常合并为一至两层石灰岩,本段常以两至三大层石灰岩分布,石灰岩间夹有泥岩、砂岩和7号煤层,7号煤层为不可采煤层,本段厚2139 m~3028 m,平均23.69 m.三段地层岩性为深灰、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浅灰色细粒砂岩夹不稳定的L5灰岩及6号煤层,6号煤层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本段地层零星出露于井田北部边界外侧,本段厚545m~29.55m,平均15.85m5)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ls)岩性主要由黑色、灰黑色、深灰、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灰色中细粒砂岩及煤层组成。

      本组地层主要含有01、02、03、1、2、3、4、5号8层煤层,4号煤层在井田范围内属稳定大部可采煤层,03、3、5号属零星可采煤层,其余煤层为不可采煤层该组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底部灰白色中厚层状中-细粒砂岩(K3),井田及井田附近范围没有该组地层出露本组厚度厚34.50m~6786m,平均厚度55.26m,底部以K3砂岩为界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6)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本组为一套陆相沉积地层,岩性主要由黄绿、灰绿色中粗粒砂岩、灰绿、黄绿、深灰、灰色泥岩和砂质泥岩组成,夹薄层细粒砂岩及2~4层煤线或薄煤层(炭质泥岩)底部为浅灰绿色含砾中-细粒砂岩(K4),零星出露于井田北部本组厚度为8395m~11190m,平均厚度95与下伏山西组为整合接触7)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本组为一套陆相沉积地层,岩性主要由灰绿、黄绿、紫红、灰紫、兰紫色砂质泥岩、泥岩和灰绿色中粗粒砂岩组成,底界为灰绿色厚层状含砾中-粗粒砂岩(K6).零星出露于井田东、北部由钻探及地面地质调查可知,井田范围内仅分布本组一段地层,揭露厚度14.85m~93.95m,平均揭露厚度62.06m上部地层大部分被剥蚀。

      与下伏下石盒子组整合接触8)上第三系上新统(N2)不整合于各时代基岩之上岩性下部为砾石层,砾石成分为泥灰岩、石灰岩、次为石英岩.上部为棕红色、紫红色亚粘土夹钙质结核本统厚0~25.00m,平均厚15.00m9)第四系中更新统(Q2)为浅棕黄、浅棕红色砂质粘土,含钙质结核,底部为不稳定的砾石透镜体多分布于山顶、山坡地带,分布面积较广,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本统厚0~80.00m,平均3000m.(10)第四系上更新统(Q3)为灰黄色粉砂质粘土,表层有腐植土,分布于山顶、山坡地带及河谷的II级阶地上与下伏各时代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本统厚0~20m,平均10m11)第四系全新统(Q4)主要分布于井田南侧的三川河Ⅰ级阶地与交家沟、大沟等冲沟中,为近代沟谷冲-洪积物,由卵石、砾石和砂土等组成,厚0~10m,平均5m与下伏各时代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井田各层段厚度及各主要煤层厚度统计情况详见表2-1-1表2-1-1 各层段标志层煤层统计一览表层段厚度统计备注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P1x1119083.9595346点P1s6786345055.267点C3t97.65687280。

      428点C3t329.5554515.859点C3t23028213923699点C3t148.5335.2541198点3#08500.5915点,可采系数20%4#2020.291.0815点,可采系数73.3%5#1.85006115点,可采系数333%10上#1.750.3010415点,可采系数80%10下#3743.0415点,可采系数100%2 构造井田构造总体为宽缓的向斜,轴向NE45°。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