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维空间的生物就是鬼(动物眼中的世界)范文.docx
6页四维空间的生物就是鬼(动物眼中的世界) 白雪皑皑的山峰、清澈见底的小溪、蔚蓝的大海、碧绿的原野……我们眼中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但是其他动物却未必能和我们欣赏到同样美丽的世界对许多动物来说,世界看上去是模糊的灰色调或者苍白色调;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动物能够在黑暗中看到事物,甚至看到超出人类视觉范围内的颜色,还有一些动物能够从数千米之外用双眼看到目标猎物,人类从来没有过这些视觉体验 现在,让我们借一双动物的眼睛,重新打量一下这个世界,欣赏世界的另一番美妙吧 1.猴子:与人大同小异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的近亲猴子可以想见,人类和猴子的祖先刚开始分道扬镳时,视觉是基本相同的,都具有三色视觉,能看到红色、绿色和蓝色但是经过上千万年的演化,猴子的视觉与人类有了区别,不同猴子之间的视觉差别也很大比如,有的猴子具有6种不同类型的视觉模式,并不都是三色视觉因此,它们中的色盲也与人类的色盲不一样作为人类的近亲,猴子中色盲的公猴数量比母猴多 2.马:低头是为了更好地行路 接下来看看马的有趣视觉马和与之类似的动物比如斑马的双眼分别位于头部的两侧,视野自然也朝向两侧,这样它们就具有了优秀的周边视力,能够观察到周围很大范围内的情况,当敌害出现时,它们可以及早发现并迅速逃离。
但是这种视力也带来了一些盲点比如,它们无法看到两眼中间正前方的物体,因此它们走路的时候往往要低着头,这样有助于看清前方的道路马的另一个缺点是它们缺乏双眼视力一匹马总是能看到两幅图像,却不能把两幅图像如人眼一样整合成一幅虽然马在夜间的视力要比人类强,但是它们的彩色视觉却十分糟糕虽然它们也能区分绿色和蓝色,但是它们视觉中的主色调却是灰色 3.猫和狗:视觉诚可贵,听嗅价更高 人们普遍认为,狗和猫是色盲它们只能看到苍白色调的颜色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有点像人类中有红绿色盲的人的视觉,无法区分红色和绿色狗有时候能分辨出黄色和蓝色大多数猫只能分辨出一点点色彩,它们最擅长聚焦于一个物体,比如捉老鼠猫和狗同人类相比,具有更好的周边视觉和夜视能力,它们对运动物体的捕捉能力也比人类强这些特征有助于猫和狗进行捕猎,其实它们在被人类驯化之前,一直是依靠这样的眼睛自力更生、养活自己的,当然,它们也要依靠自己出众的嗅觉和听觉 4.昆虫:复眼不是你想像 大多数昆虫使用复眼,也就是由成千上万的晶状体放在一起的蜂窝样式的眼睛人们通常会以为昆虫能同时看到几百份相同的图像,其实并非如此,它们看到的是整个图像的一个个分解的部分,效果类似马赛克图像或拼图图案。
不同昆虫的复眼各不相同一只复眼可以由10到30000个晶状体组成蜻蜒和螳螂的复眼中含有的晶状体最多,高达30000个 不同昆虫的颜色感觉也差别很大有些昆虫比如蝴蝶可以看到比人眼更多的颜色,而另一些昆虫看到的颜色却远比人眼要少它们中最有趣的可能是蜻蜒,这种昆虫的大脑运转速度非常快,所以大部分外晃运动的图像在它们眼中都是慢动作蜜蜂能够使用复眼,但不能看到红色它们的视觉世界里的色彩绝大部分为黄,绿,蓝不过,它们却可以看到我们无法欣赏到的紫外光谱蜜蜂还具有三个额外的眼睛,叫做“单眼”,它们虽然不能成像,但是对光线却很敏感 5.鸟类:世界不缺少美,缺少欣赏的鸟眼 在白天,鸟看到的颜色范围比人要多许多,它们能看到包括紫外线在内的颜色作为人类,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看到这么多的颜色,所以鸟类看到的世界图像要想给人类展示出来,是非常困难的人们普遍认为,鸟类眼睛中的世界要比人眼中的世界鲜艳得多,比如鸽子可以分辨出数百万种不同的色彩,它们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擅长分辨色彩的动物能够狩猎的鸟类,比如鹰、红隼和秃鹰等,具有十分出色的双眼视觉,它们能够方便地从数千米的高空发现地面的猎物 6.鲨鱼:世界是水做的 尽管鲨鱼的眼睛和我们的相似,都是由视网膜、晶状体、虹膜、角膜等组成的,但产生的视觉却和我们大不相同。
鲨鱼没有我们视网膜上的视觉,因此无法感知到颜色此外,鲨鱼的眼睛结构让它们能够尽可能地捕捉到光线,以便在阴暗的水域更容易看到物体尽管它们可以使用这些额外看到的光线观察几十米外的物体,它们的视力还是比人类的视力迟钝多了 7.蛇:你的热情我夜里才懂 蛇有两套视觉系统,蛇在白天使用它正常的眼睛,但在夜间,它将使用自己的另一对“眼睛”这些小坑一样的器官能够感知周围发热物体发出的红外线信号在白天,蛇的视力以运动作为观察基础,实际上对于静止不动的猎物,它们在白天完全是视而不见的可是如果你在夜间也胆敢站立在蛇的旁边,它的“红外探测器”就可以立刻捕捉到你的踪迹 8.虾和蟹:世界在于运动 虾和蟹属于视觉落后的一类动物它们具有类似昆虫的复眼,但是视觉的清晰程度却差了许多幸运的是,虾和蟹对于周围环境中的快速运动的物体很敏感,这让它们能够及早发现敌害,起到了防御作用 这些就是动物们欣赏世界的眼睛如果可以和它们交换双限,你最想拥有哪种动物的眼睛呢? (摘自《科学之谜》2022年第5期)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