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初中几何整合模式研究.docx
4页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中学几何整合模式讨论余 扬 李献业 董双威 李庆辉● 新课程理念对中学几何教学的影响1.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几何课程的调整新课程标准对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新的划分;其中,几何部分称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对于这一领域,新课标做了比较多的调整;其中,加强的方面表现在:强调内容的现实背景, 联系同学的生活体会和活动体会;增加图形变换、位置确定、视图与投影等内容;加强几何建模以及探究过程,强调几何直觉,培育空间观念;突出“空间与图形”的文化价值;重视量与测量,并把它融合在有关内容中,加强测量的实践性;加强合情推理,调整“证明”的要求,强化理性精神;减弱的方面表现在:减弱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形式的定理证明,削减定理的数量──用 4 条“基本领实”证明 40 条左右的结论;删去大量繁难的几何证明题,淡化几何证明的技巧,降低论证过程形式化的要求和证明的难度;2.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几何教学的变化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几何教学应重点关注以下六个方面;(1) 重视情境创设,让同学经受数学学问的形成与应用过程;(2) 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的氛围;(3) 敬重个体差异,面对全体同学;(4)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5) 关注过程评判,用进展的眼光看同学;(6) 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信息技术与中学几何课程整合的概述1. 我国信息技术与中学几何课程整合的现状我国信息技术与几何课程整合的讨论和实践已有一段时间,试验规模不断扩大,试验成效也逐步被社会认可;理论方面主要集中于整合的模式、方法、策略等方面的讨论;实践方面主要集中于各类教学软件在几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其中,应用最多的就是“几何画板”和“Z+Z智能教学平台”,而“几何老师”、“ Logo 语言”、“几何推理者”、“Mathematic ”等教学软件,也是几何课程教学中应用的重要工具;目前,很多训练工作者在软件教学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澳门培道中学的韦辉梁老师主持开发了“ Glob”平面试验室,并在澳门进行相关试验讨论;贵州省训练局教研室的符美瑜老师从 20 世纪 80 岁月开头利用 Logo 语言技术帮助数学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对于整合的详细实施情形,很多训练者和讨论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指出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也特意针对此,在 2021 年对长春市的 30 名中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他们普遍确定了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的帮助作用,也很喜爱老师把信息技术引入到数学课堂中来,但由于老师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导致整合的成效不尽人意,因此,仍需要进一步改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整合;2. 我国信息技术与中学几何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信息技术与几何课程的整合已经取得了肯定的进展,但在整合的实践中突显出一系列问题;(1) 用信息技术做表面功夫;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很少用信息技术,而在评比优质课、举办公开课等情形下才考虑整合,失去了整合的实际意义;(2) 过多依靠信息技术,盲目追求高新技术,忽视传统媒体的作用;很多老师将整合等同于简洁的搬家,大搞黑板复制、课本扫描,原本可在现实课堂轻松进行的几何试验也被不遗余力地搬上了屏幕,虚拟了一番;(3) 在教学过程中硬性加入信息技术,使其成为余外,至多可有可无;这样,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率,仍会适得其反,让同学感到厌烦;(4) 以课件而不是教学过程设计为核心,使技术喧宾夺主;(5) 忽视同学差异、环境差异,一味使用相同的整合方法和模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整合成效;(6) 重视信息技术助教的作用,忽视其助学的一面,使整合不够全面;(7) 重视硬件资源的建设,忽视软件资源的提升;支撑整合的软件资源不准时更新,会使整合不够敏捷,缺乏时效性,达不到好的整合成效;以上问题的存在,并不是由于老师不想整合,而是由于他们不清晰为什么要整合,不明白什么是整合,不知道整合点在哪、如何进行整合,而且也缺少支撑整合的资源;所以,这就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去做的;● 中学几何不同课型的教学整合点及解决方法分析1. 中学几何课型分析依据中学几何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笔者把中学几何课程类型分为以下四种;(1) 新授课:讲授概念、性质、定理、推论、公式等新学问,使同学初步把握其应用;(2) 练习课:通过做练习来强化巩固新学问,使同学把握其应用的规律方法,能够举一反三;(3) 复习课:通过综合练习来贯穿已学学问,使同学能够敏捷运用,融会贯穿;(4) 活动课:环绕某一主题,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老师帮助、引导同学解决问题;其中,学习主题为开放性问题情境,如蒙古包问题、设计跑道、图案设计等;2. 中学几何不同课型的教学整合点及解决方法分析中学几何不同课型的教学整合点及解决方法如下表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