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教学设计】《师说》(人教).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j****
  • 文档编号:99942192
  • 上传时间:2019-09-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25.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师说》教学设计合肥七中 巫绪忠◆ 教材分析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2、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3、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1、将朗读教学;2、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与掌握;2、把握文意,背诵全文教学难点】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是谁呢?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三、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四、整体感知1、 请学生分段试读课文,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句读—读书 或不焉—不能经传—传道 从师—从容阿谀——须臾 老聃—冉苌弘—长幼 蟠 —潘作师说以贻之—怡2、找出下列合成的双音词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4、听录音,注意节奏和语气再次自由朗读,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五、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几个组分别负责一段,找出每一段中的重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活用字)和文言句式用不同的符号圈画,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再次诵读,探究虚词的用法1)在朗读的基础上,明确每一段中重要的虚词,如“之”、“也 ”“而”等2)复习初中知识,集中点拨解决文中2个文言常用虚词、“之”、“其”的用法之 (课文中出现25次)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其(课文中出现17次)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朗读并口译。

      2、概括每一节的内容明确: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段意 论点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结论:向后学号召1、不拘于时;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论点二、重点讲解1、小组合作,检查背诵2、思考下列问题: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

      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 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A) 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B)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4)分析第4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三、讨论探究后总结 本文论证结构:本文的观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并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第一段,从正面阐发中提出观点,为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确立理论根据第二段,正反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观点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赞扬李蟠时又强调了他的观点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摆得充分,道理讲得透彻,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第三课时一、归纳整理,检测反馈 (一)背诵检查(二 )文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本文的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不是这样,不然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②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③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双减”背景下小学三年级起步作文趣味化教学策略探析.docx 超越表面趣味: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真实情境创设与高阶思维培育的优化路径.docx 高中语文整本书读写结合教学实践探究——新课标背景下的模式创新与能力培养.docx 新课标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反思与能力提升路径探析.docx 初中班主任在日常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实践路径与策略研究.docx 初中班级管理中德育渗透的实践路径探究.docx 基于真实学情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探索.docx 手术器械物品清点安全管理与操作规范.docx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实践研究.docx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docx 10《苏武传》(教案)-【大单元教学】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09《屈原列传》(教案)-【大单元教学】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0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大单元教学】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训练答案.docx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和反思.docx 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docx 浅析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的现状及应用策略.docx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生习作水平.docx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docx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优化策略.docx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