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整装锅炉安装工艺@003.doc
21页整装锅炉安装工艺@003目 次前言………………………………………………………………………Ⅲ1 范围……………………………………………………………………12 引用标准………………………………………………………………13 卧式整装锅炉结构示意图……………………………………………24 工艺流程方框图………………………………………………………35 工艺过程………………………………………………………………46 安全技术规定 ………………………………………………………17附录A(标准的附录)烘炉期温升曲线图…………………………………18附录B(提示的附录)液压传动装置安装示意图…………………………19 1 范围 本工艺适用于工作压力P≤1.3MPa,蒸发量Q≤4t/h的KZL型卧式整装锅炉安装其他类似的卧式和立式整装锅炉安装也可参照本标准2 引用标准 以下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以下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50235—1997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 JBJ23—96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标准〞 JBJ27—96 “工业锅炉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 JBJ29—96 “压缩机、风机、泵安装工程施工验收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1996年276号文件颁发的“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3 卧式整装锅炉(KZL)结构示意图1 主蒸汽阀 2 人孔 3 吊耳 4 安全阀 5 水位表6 锅炉本体 7 前烟箱 8 前拱 9 煤斗 lO 煤闸门11 点火门 12 链轮 13 拉紧螺栓 14 链轮轴15 看火门(左侧) 16 落灰斗 17 液压传动装置(或调速箱传动装置)18 压力表 19 链条炉排 20 支架 21 隔风板22 调风窗 23 平台扶梯 24 拨火门 25 后滚筒26 老鹰铁 27 鼓风机 28 水冷壁管 29 付汽管30 螺旋出渣口 31 下降管 32 进水管 33 手孔34 看火门〔后部〕 35 后拱 36 炉墙 37 保温层38 排污阀 39 集箱 40 后棚管 41 检查孔 42 烟道43 省煤器 44 锁灰筒 45 除尘器 46 引风机 47 地基图1整装锅炉结构示意图4、工艺流程方框图〔见图2〕5.1施工准备5.2根底验收及划线5.3锅炉本体就位安装5.11鼓风机及泵安装5.4平台、扶梯、栏杆安装5.7省煤器安装5.12螺旋出渣机安装5.5本体管道、阀门及仪表安装5.8除尘器安装5.13炉排传动装置安装5.6锅炉本体水压试验5.9引风机安装5.10烟道和烟囱安装5.14烘炉、煮炉和严密性试验图2 工艺流程方框图5工艺过程5.l施工准备5.1.1技术谁备a. 施工图纸和技术文件应齐全.锅炉本体图应具有安全监察机构审批标记;b. 施工人员认真熟悉图纸和技术文件、了解设计意图和质量要求;c. 根据施工现场需要编制机具使用方案;d. 根据工程进度的要求编制施工进度方案;e. 编制施工预算、施工方案,并根据预算做好备料准备工作;f. 做好班组技术交底、安全措施交底工作。
5.1.2设备清点验收5.1.2.1会同甲方,根据装箱清单,对锅炉的零件和部件进行清点和验收5.1.2.2对运输、堆放而造成变形超过标准要求的附件应作出记录,会同甲方研究处理方法5.1.2.3对缺件和损坏的零部件应作记录,并通知甲方处理5.2根底验收及划线5.2.1根底验收a. 由甲方会同土建、安装三方共同进行检查根底;b. 土建应将锅炉根底的纵向、横向中心基准线、标高基准点和有关测量资料向安装单位移交;c. 根底外形应无裂缝、空洞、露筋和掉角的现象;d. 当根底的尺寸和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必须经过修整到达要求前方可进行安装;e. 根底的尺寸应符合表1规定的各项要求,并作出记录 表1 设备根底尺寸允许偏差 mm序号项 目允许偏差1根底坐标位置〔纵、横轴线〕±202根底不同平面的标高0-203根底上平面外形尺寸±20凸台上平面外形尺寸0-20凹 穴 尺 寸+2004根底上平面的水平度每米全长5105垂直度每米全长5106预埋地脚螺栓标高〔顶端〕+200中心距〔根和顶两处测量〕±27预埋地脚螺栓孔中心位置10深度+200孔壁铅垂度105.2.2 划线根据锅炉房平面布置图和锅炉根底图划出以下几条安装基准线。
a. 锅炉纵向中心线;b. 锅炉炉排前轴中心线;c. 液压传动装置的纵向中心线和横向中心线;d. 省煤器纵向中心线和横向中心线;e. 引风机和除尘器的纵向中心线和横向中心线;f. 按土建基准标高线引出根底四周必须安装的标高线;锅炉房设备中心线尺寸均以锅炉本体中心线为基准,因而锅炉中心线的决定或修改应尽量考虑到相关辅助设备的安装可能性如有多台锅炉那么应一次放出横向基准中心线5.2锅炉本体就位安装5.3.1查清锅炉本体重量并根据锅炉本体重量配备起重机具设备拖运的起重操作应符合公司发布的?起重安装操作规程?第四章的有关要求5.3.2吊运时导向滑轮受力点应牢固,根底上的道木铺设应略高于根底的上外表5.3.3就位前应找出锅炉本体二侧集箱上前后中心线5.3.4锅炉拖上根底后,先在走管上移动锅炉、初步找正就位而后在一端垫好垫铁,从另一端顶起锅炉,再撤去走管上、下托板,最后通过垫铁的增减使锅炉平稳.正确地放在根底土5.3.5锅炉本体的找正作业工具.采用千斤顶、线锤、水平尺、液体连通器横向水平可在总气阀法兰座上(除去毛刺不洁物,保持平滑)用水平尺测量,也可用软管水平仪测量两侧水位表5.3.6 锅炉本体的找正应到达以下要求: a.锅炉的纵向中心线与根底的纵向中心线相吻合,误差不大于±10mm; b.锅炉炉排前轴中心线与根底上划出的前轴中心线相吻合,误差不大于±2mm; c.对于制造时无排污坡度的锅炉,找正时应将锅炉的前端较后端高出25mm~35mm,以有利于排污; d.对于制造时已有排污坡度的锅炉,找正时锅炉纵向应成水平; e.锅炉的横向水平偏差不应大于5m。
5.4平台、扶梯、栏杆安装 平台、扶梯、栏杆安装应到达以下要求: a.螺栓必须紧固; b.平台的不平度每米不大于1.5mm; c.扶手立柱垂直度全高不大于5mm; d.栏杆应整齐美观,栏杆弯曲度每米不大于5mm; e.焊缝应牢固美观,栏杆焊接处应打磨光滑; f.安装结束应补漆5.5本体管道、阀门及仪表安装5.5.1锅炉本体管道焊接作业应由合格焊工担任5.5.2本体管道、阀门、仪表按图纸要求进行安装5.5.3安全阀应在单独水压试验后安装,安全阀应安装排气管,排气管应尽量直通室外、安全阀排气管底部应装有接到安全地点的泄水管5.5.4各类阀门在安装前应清洗干净、检查阀瓣及阀座的严密情况填料应无损伤.动作灵活5.5.5排污管接至排污池或其他安全处管道应固定牢固,防止发生移位或意外5.5.6左右两侧水位表标高偏差不应超过±2mm,在表上应正确标明“最高水位〞“最低水位〞和“正常水位〞的红色明显标记水位表下部泄水管必须接至安全处水位表考克转动灵活,不得漏水水位表处必须安装照明设备,便于观察5.5.7安装压力表,必须校验合格在安装压力表时,应使刻度盘面垂直或具有不大于30°的倾斜,便于观读,在压力表刻度上应画有红线。
以表示锅炉最大工作压力5.6锅炉本体水压试验5.6.1锅炉本体的管道、阀门、仪表安装完毕后,检查和清理锅炉内部5.6.2安全阀用盲板封闭隔绝,并关闭人孔和手孔5.6.3装设水压试验用的临时进水管、放空阀和放水管,放空阀应设置在锅炉最高点处,以利于排尽炉内空气5.6.4水压试验用的压力表经过校验应合格,其精度等级不应低于2.5级,安装数不少于2只,读数以锅筒的压力表为准5.6.5水压试验环境温度不低于5℃,如低于5℃应采取防冻措施5.6.6水压试验的压力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 水压试验的压力(MPa)名 称锅筒〔锅壳〕工作压力P试验压力锅炉本体<0.81.5P但不小于0.20锅炉本体0.8~1.6P+0.4锅炉本体>1.61.25P注:表2值参照“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第111条第1款的规定5.6.7锅炉进满水后,应放净炉内空气,缓慢升压至0.3-0.4MPa,进行一次检查,如人孔和法兰处有漏水现象,应拧紧人孔和法兰的螺栓5.6.8当水压上升至工作压力时,应暂停升压,检查各局部有无漏水现象,然后再援慢升至试验压力5.6.9在升至试验压力后,保持20min,然后降到工作压力进行检查。
检查期间压力应保持不变各局部无漏水焊缝上无水珠现象,为水压试验合格5.6.10当水压试验不合格时,应先检查原因、然后及时与建设单位联系.通知制造单位5.6.11水压试验后应先降压,当压力降至零时,应翻开空气阀、然后翻开排污阀,将水放净5.6.12水压试验应有详细记录,合格后应办妥签证手续5.7省煤器安装5.7.1每根支架立柱应划上一致的标高线,便于支架水平度的找正5.7.2支架应在地面上进行单片组装.组装时应注意支架的平直、弯曲、扭曲、间距尺寸及对角线尺寸等5.7.3省煤器支架的吊装根据施工现场条件不同,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就位,就位后顶部用浪风绳作临时固定5.7.4省煤器支架找正标高度根据锅炉烟气出口的中心标商与省煤器烟气进口中心标高一致,找正步骤按下: a.按照支架安装根底中心线,进行支架纵向和横向中心的找正,并符合要求; b.支架立柱垂直度的找正,每根立柱都应作两个不同方向的铅垂度测量,如测量数值大于标准要求时,立柱底部以根底线为准,顶部采用浪风绳松或紧进行找正到符合要求的数值: c.支架立柱水平度的找正,采用软管水准器,测量每根立柱的统一标高,如立柱有上下可利用每根立柱底部的斜垫铁进行调正。
5.7.5钢支架立柱找正应到达以下要求: a.各立柱的位置偏差不应超过±5mm;b.各立柱间距离为L,其偏差不应超过±1/1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