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案.doc

28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394248888
  • 上传时间:2022-12-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7.50KB
  • / 2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方式的优缺点;掌握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正确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掌握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内容及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教学难点: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学 时:8学时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一、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配置资源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从来就是社会化生产我们这里讲的社会化生产不是只在通常意义上,在一定生产关系下的社会生产,而是指由于生产力发展引起在社会规模上的一系列生产部门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以及各经济单位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进行的社会化生产由于社会生产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协作基础上,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客观上要求社会资源按比例配置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 资源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资本、土地、技术、劳动、管理等生产要素;广义:还包括如矿藏、水等自然资源。

      相对于人们永无止境的欲望或需求而言,资源总是具有相对稀缺性,有限的资源要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就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概括地说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是把有限的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到社会经济的不同使用方向上,使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怎样才算达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说法就是达到“帕累托最优”,通俗地说就是实现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生产者得到正常利润,消费者得到最大福利,供求双方皆大欢喜资源配置又分为微观配置和宏观配置二、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一)市场调节1、市场调节的作用(微观)(1)它有强大的激励作用,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2)它有灵敏的调节作用,保证微观供求的即时平衡3)它有严酷的淘汰机制,可以提高微观经济效益2、市场调节的局限(1)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容易造成经济波动2)市场调节是对局部、微观利益的调节,难以保证宏观效益和社会效益3)市场调节是一种自发调节,不能自动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二)计划调节1、计划调节的作用(宏观)(1)它可以保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重大比例关系和经济结构协调,促进生产力布局合理化2)可以引导和动员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

      3)它可以较好地调节收入分配,保证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2、计划调节的局限(1)主观方面:人的主观意识只是对客观实际近似的不完全的反映,而且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致使计划难以完全反映客观实际2)客观方面:社会经济生活错综复杂,致使计划难以周全3)在利益关系上:计划主要着眼于全局、整体利益三、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一)关于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争论1、国外早期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争论分为两条线索:一条是20世纪20年代在前苏联经济学界内部;另一条是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经济学界范围之内1)苏联内部的争论20世纪20年代,在苏联经济学界内部主要是围绕新经济政策后应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模式,如何看待计划、市场作用展开的,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探索性苏联建立之初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实物经济后来由于遇到种种难以克服的困难,不得不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并非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放弃了实行社会主义实物计划的思想,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克里格曼他们试图用庞大的无所不包的实物计划控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完全否认和排斥市场的作用他们把新经济政策 看作暂时退却的阶段,认为新经济政策期间重新发挥作用的市场手段只应存在到农业的社会化时为止。

      对战时共产主义体制,他们也没有进行实质性批判,而只是认为计划缺乏足够的科学方法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和实际经济工作部门管理者则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理论他们认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必须考虑到市场、货币和价格的作用因为市场是一个自动机制,它显示出每个经济部门、每个企业的活动成果,没有市场价格就不能对经济现象进行测定和比较所以计划应在存在市场关系的条件下形成,计划的影响必须是对市场发展本身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应该用与市场一致的手段进行既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他们也反对完全的指令性计划,强调在追求计划目标和以计划影响经济过程时要发挥信贷、工资、价格政策和国家财政政策的作用 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这种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理论主张不再适应斯大林的政治目标,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对立物、在理论上实践上都被排除在社会主义经济之外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计划性的不可调和性被奉为斯大林理论发展的一个公理,成为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一个教条2)西方经济学界的争论与苏联国内的争论无关,在苏联以外也出现了围绕计划问题的讨论在计划经济代表者和反对者之间进行的长期争论(30年代达到高潮),首先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于1920年发表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经济计算》一文引起的。

      他认为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自由市场竞争形成的市场价格是经济计算的必备条件,因为只有竞争中形成的价格变化才能显示产品的稀缺程度,从而合理的分配、运用和控制资源,进行经济计算,对资源的投入作出评价社会主义集中计划经济不可能发挥市场和价格的功能,不可能有经济计算进而断言,没有经济计算就没有经济,社会主义由于不可能进行经济计算,所以根本不是经济从根本上否认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哈耶克、罗宾等人则认为,在计划经济中,经济计算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他们认为,市场的功能是提供一种“试错法”来分配资源,而计划经济恰恰缺少这种功能哈耶克认为,经济计算以分散信息、分散决策和具有经济动力为前提,在计划经济中,由于信息缺乏,无法进行合理决策,同时缺乏经济活动的动力,因而不可能对国民经济计算,也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罗宾斯认为,关于经济计算,理论上是可以设想用一组数字计算来求解,但实际上行不通这是因为,要在几百万个预计数据的基础上列出几百万个方程,而统计数据又要根据更多的百万个方程来计算,当解出这些方程时,它们所根据的信息已经过时了因此,在没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无法建立经济的均衡。

      1936年,波兰经济学家兰格发表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计划经济辩护他认为,计划经济可以解决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用计划代替市场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按兰格的观点,市场是用“试错法”建立经济均衡的,计划经济中虽然不存在资本货物和生产资源市场,但中央计划可以模拟市场,不必求上百万个方程,只需利用试错法根据经济关系的变化来提高或降低价格,就可以确定供求相当的均衡价格,按照这种均衡价格就可以做到合理的资源配置他甚至认为中央计划模拟市场过程以实现均衡所需程序远比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通过自由市场竞争达到均衡状态简单的多,好得多,因为中央计划机构对整个经济活动所掌握的信息、知识比任何私人企业家都要宽广得多、准确得多1965年,兰格又发表了《计算机与市场》的论文,认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中央计划机构模拟市场过程变得更容易、更简单化了,计算机和市场是中央计划机构进行经济计算、调控经济运行的两个基本工具,计算机的出现证明他的模式是可行的兰格的模式后来被称为竞争社会主义或市场社会主义他主张,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中,在消费品和劳动力市场范围内由市场机制发挥调控作用,在资本货物,即生产资料生产范围内由中央计划机构模拟市场过程,利用试错法确定价格,不断进行调整,直至达到均衡状态。

      这种按不同领域和经济活动范围实现市场与计划结合的思想,在当时是超前的,并对后来人们探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先导和启示作用在后来的东欧国家经济改革中,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认识到市场不能被指令性计划所替代,试图把市场引入计划经济中,建立一种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被称为利用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学家锡克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计划与市场都具有调控功能,市场机制要在宏观收入分配计划下发挥基础性的或主导性的调控功能,并主张实行政治民主化、资本中立化和工人共同参与企业管理这些思想都有曾对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过重要影响 2、我国经济学界对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探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在我国经济学界经过了长期的探讨与争论,它所涉及的根本问题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究竟占有什么样的地位,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从时间上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是围绕怎样看待市场的作用,怎样认识和对待商品货币关系,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是否应该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起什么作用等进行讨论这一时期,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机制的作用只存在于极小的范围之内。

      理论界研究的重点也主要集中于如何实现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50年代,有人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中应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讲求利润和经济效益,给予企业以生产和价格自主权,后来被作为修正主义观点受到批评孙冶方:把计划与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 1956年)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到90年代以前主要是围绕如何发展商品经济,发挥市场作用并把它与计划结合起来以及如何结合等问题展开的70年代末,理论界有人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中应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也有人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并认为“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然而,这一时期,人们所说是市场经济,多数学者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调节手段,而不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作为资源配置方式或经济体制类型到80年代中期,对市场经济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观点他们认为,唯一能够代替行政命令的资源配置方式的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因此仅仅要求经济的商品化或货币化是不够的,主要的是实现经济的市场化,使市场成为稀缺资源的基本配置者对如何实现计划与市场的结合,先后有“大计划小市场”的观点和“结合论”大计划小市场”的观点主张,大的要管住,小的要放开,或者说是宏观要管住,微观要放开,实际上就是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有限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板块结合论”则主张,按不同经济活动领域,一块由计划调节,一块由市场调节,对企业而言,就是既要完成计划,又要面对市场,实际上是一种双重体制和双重经济调节机制立体结合论”主张,市场调节是基础,计划调节的是市场本身,即计划作用于市场,市场调节企业活动,因而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是有机的结合功能结合论”主张,按计划与市场的功能作用的有效性实现二者的结合,这是计划与市场互补性结合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理论界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和讨论可以概括为“结合论”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对市场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从作为一种调节手段到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一种经济体制类型,而计划则是建立在市场作用基础上的一个宏观调控手段90年代初,有学者提出以行政命令作为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同以市场配置资源的配置方式之间,的确存在着彼此排斥或相互替代的关系对于社会化经济,只有两种可供选择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除了以手段为基础的方式,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理论的方式既然如此,所谓经济体制改革,就无非是用后一种方式取代前一种方式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运行方式是一种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能够保证有效率地成长的经济体制,因而它的确立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随着南巡讲话的公开发表和十四大提出的在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理论界的认识逐步统一起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