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宋朝官窑制度的发展浅析龙泉窑性质.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57003877
  • 上传时间:2022-02-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5.38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宋朝官窑制度的发展浅析龙泉窑性质                    浙江 郭怡 周少华龙泉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境内群山连绵,瓷土矿藏资源十分丰富;群山之间树木葱郁,森林繁茂,可为制瓷提供充足的燃料;此外,山间溪水淙淙,不仅满足了制瓷用水的需要,汇聚而成的瓯江也为产品的外销提供了便利的水路运输条件如此得天独厚的原料、燃料以及丰沛的水利环境,为龙泉先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烧出闻名中外的龙泉青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龙泉窑窑址分布以龙泉县境为中心,遍及周围各县及丽水地区,远至武义、永嘉、文成、泰顺等县及福建闽北地区和江西境内现已发现这个窑系的窑址400余处,在龙泉境内就有300多处,仅大窑村附近就发现历代窑址50多处龙泉窑始烧于南朝,衰落于清代,是我国制瓷历史最长、影响最深远的瓷窑体系远至南朝,龙泉人民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婺窑、瓯窑的制瓷经验,即开始烧制青瓷;至唐五代时期,龙泉的金村、琉田(即大窑)等地制瓷业已初具规模;五代末至北宋以后获得长足发展;南宋至元为龙泉窑的盛烧期,瓷品质量有了突破性的提高;明代前期龙泉瓷窑仍较兴盛,至明代中期后衰落,清代中后期虽有极少数窑场技艺家传,但产品胎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至民国初期,盛极几个朝代的龙泉青瓷之花败落凋零。

      如此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产品精良的窑场,对于它的性质问题一直是大家关心的热点与焦点之一,即龙泉窑是不是官窑,尤其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顶峰时期——宋代,是不是官窑?要明确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何为官窑,笔者拟从宋朝官窑制度的发展着手,谈谈自己对宋代龙泉窑性质、南宋官窑与龙泉窑的关系等方面的粗浅认识官窑的定义与属性特征纵观中国陶瓷史,就众多与皇室及官府产生关系的窑场而言,相类性质的有“贡窑”、“官窑”和“御窑”之分,然而由于这几类窑业性质不同,其内涵与定义尚未能十分明确地进行统一所以,要探讨宋代龙泉窑的性质问题,就必须首先理清“官窑”的定义及属性特征考察对“官窑”名称[来自wwW.lw5U.com]的文献记载,最早可以追溯至宋代在南宋叶寘的《坦斋笔衡》和顾文荐的《负暄杂录》中均有具体的叙述《坦斋笔衡》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瓷,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余如乌泥窑、余姚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负暄杂录》的记述与此基本相同,只是将“ 政和间” 改为“ 宣政间”这是迄今为止古文献中最早提到“官窑”之称谓据载,宋朝好古之风盛行,上至皇帝百官,下至富豪权贵,都孜孜以求三代古物、古器至宋徽宗时期,由于皇帝崇古成癖,对古物的追求达至顶峰《宋史》载:“(政和)三年(1113)……冬十月乙丑,阅新乐器于崇政殿,出古器以示百官初,议礼局之置也,诏求天下古器,更制尊、爵、鼎、彝之属,……于是郊庙禋祀之器,多更其旧由于各地上贡的瓷器仍不能满足宋徽宗好古的欲望,于是命官吏在京城附近设窑烧造官窑就是在这样的特定情况下出现的而对官窑定义的认识学术界也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陆明华先生认为凡是官府设立的窑场就是官窑,官窑有宋代官窑、明清景德镇官窑、未被明确为官窑的官窑和地方官窑陆先生所说的官窑是一种广义的概念,与之不同,李辉柄先生在《宋代官窑瓷器研究思路》一文中,将官窑的概念细化和明确化,并归纳了官窑的十一个特征沈岳明先生则提出中国古代宫廷用瓷经历了“贡窑”、“制样须索”和“官窑”三种模式,“官窑”是一种专称,由宫廷设置窑场、组织和管理生产并控制产品流向,并认为以往被普遍认为是官窑特征之一的将废次品打碎掩埋的行为并非是特定的官窑制度,而是官窑处理废次品的一种偶然现象。

      王光尧先生根据官府干预瓷器生产的方式考察宋代官府窑业制度,他认为在北宋早中期,官府主要通过贡瓷和税收来干预瓷器生产, 例如设置监瓷窑务官;至北宋末期,诏命地方烧造瓷器成为新制;其后中央官窑设立,皇室垄断窑厂,产品只供中央政府和皇室使用在此基础上,王光尧进一步提出宋代官窑可以分为地方官窑、中央官窑和承办工程的临时官窑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考察窑场性质,主要是看窑场的所有权归属,窑业管理者的身份、地位如果窑场属官办,那么窑场的所有权就归朝廷窑场管理者为官派,“官窑”性质的窑场还有中央官窑与地方官窑之分属中央直管即宫廷主管的又谓“御窑”但不论是“御窑”还是一般“官窑”其所有权统属中央对于民窑则属民间窑业主私家所有,多为窑业主自己管理,则窑场无疑是民窑两宋时期可以说是中国瓷器官窑制度产生、发展、成熟的时期,北宋晚期始,“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这是有明确记载的“北宋官窑”南宋时,“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瓷,名内窑按窑业性质,北宋“官窑”与南宋“内窑”是具有相同性质的窑场,堪称“御窑”两宋时期宫廷置官窑制度的确立也为明、清时期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制度提供了制度和组织方式的参考迄今为止的文献和考古材料证明,宋以前并无纯“官窑”性质的窑业产生。

      那么,宫廷用瓷又是从什么渠道进入的呢?朝廷与皇室的用瓷主要是通过贡瓷和税收来实现,贡瓷和税收这两种方式都是在民窑中挑选优质精美者,余者可以自行处理贡瓷在唐代已经开始,到北宋,朝廷更广泛地接纳各地进贡的瓷器,在北宋都城汴京,就设有专门收藏这些贡瓷的“瓷器库”,《宋会要( 辑稿) · 食货五二· 瓷器》中记载“瓷器库,在建隆坊, 掌受明、越、饶州、定州、青州白瓷器及漆器以给用 之后由于统治者的爱好, 对瓷器的形制、颜色等性质有了明确或者是倾向性的偏好,便产生了“制样须索”的制度,即先由内廷颁发图样,再由窑场生产,最后贡入宫中宋庄季裕在《鸡肋编》中的记载即说明了此问题:“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有人认为承担“制样须索”的实物是由朝廷委托地方州府负责,而不是朝廷直接掌管,这与宫廷“御窑”的生产特征不同,从而表明承担“制样须索”任务的一般而言为民窑关于这点,我们有不同的认识众所周知,在瓷器制作过程中,模型的作用巨大,而朝廷所需用瓷,其用途为祭祀、赏赐、御用赏瓷等,在民间往往难得一见,一般民窑想要仿制无论是在礼制上还是实际情况中都基本不可能。

      所以,在“制样须索”过程中,内廷所颁发的图样也不可能随意挑选一处民窑,为了保持官用瓷器的神圣性与独一无二性,就必须对图样的流向进行严格管理,也就是说,对承担“制样须索”任务的窑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官府管理,而这种窑场,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了一定的官窑属性,这也为官窑的正式诞生提供了一定的管理制度上的借鉴而随着宫廷瓷器使用量日益增大,传统的贡瓷和“制样须索”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官窑制度便应运而生了由于官窑是由皇室直接控制、管理,决定生产的品种、颜色、纹样、造型等它有权征调、雇用各民窑中技艺熟练的匠师,调集制瓷的优质原料,因此,官窑的产品质量必然高于民窑的产品但官窑的产品禁止流通,只准在宫廷内使用、陈设这就决定了“官窑”生产的保守性和局限性南宋官窑与龙泉窑关系在龙泉窑发现部分产品具有南宋官窑特征,即薄胎厚釉、黑胎器,再加上文献记载和考古出土资料等方面表明龙泉青瓷与宋代宫廷的关系十分密切然而,对龙泉窑与南宋官窑的关系问题,目前学界尚存有争议浙江省博物馆沈琼华女士在《试论宋代龙泉窑与官窑和官府的关系》一文中,通过对比宋代官窑瓷器和龙泉瓷器在器类、造型和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异同,论证了南宋时期两窑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并通过观察与南宋宫廷相关的各遗址出土瓷器,揭示了龙泉窑场和宋代官府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南宋时期龙泉窑产品已经进入宫廷,黑胎龙泉产品是模仿南宋官窑的结果。

      另一种观点认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沈岳明先生持另一种观点,他通过对龙泉窑黑胎青瓷和郊坛下官窑产品的制作工艺、器型、胎、釉、窑炉等方面对比,推测龙泉窑的黑胎产品可能在郊坛下官窑之前,进而提出疑问:将龙泉黑胎青瓷定性为仿南宋官窑产品的提法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关于龙泉窑,在宋人的记载中较为详细叙述的只有两条,这也是古人记载“龙泉窑”青瓷最早的文字一条是前文引述的《鸡肋编》中的记载文称龙泉出“秘色瓷”,五代钱氏王朝时期曾在龙泉定烧“贡瓷”作为贡品献给中原朝廷,到北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开始“制样须索”,产品更是精益求精从这里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龙泉窑从“贡瓷”到官府“制样须索”定烧“宫廷用瓷”的过程另一条文献是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书中记载:“今处之龙溪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近临安亦自烧之,殊胜二处这条记载,作者把“龙泉窑”之釉色与越窑比较,并明确指出“近临安亦自烧之”,这便指的是南宋宫廷在临安设置的南宋官窑根据这条文献,我们认为越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的前后关系是:越窑艾色秘色瓷在先,龙泉粉青瓷在后,最后是临安南宋官窑具体地说,越窑艾色秘色瓷在唐中晚期,龙泉粉青窑应在五代时期至北宋,临安窑烧制在南宋初。

      此外,龙泉窑青瓷是龙泉窑制瓷工艺发展进步的结果,是龙泉本地窑工们通过多次实践,改进胎、釉配方,分别采用了以二元配方做胎和多次上釉的施釉方法,创造出了以薄胎厚釉、质如美玉、开有纹片、紫口铁足为特征的龙泉青瓷可见这是一个逐步积累、水到渠成的发展结果,符合历史逻辑龙泉窑烧出的产品经过“贡瓷”、“制样须索”定烧的过程进入宫中,博得了皇帝的喜爱,南宋在杭州建都后,宫中选定这类曾以“贡窑”入宫的青瓷器作为新朝廷的皇家用瓷并在杭州(南宋临安)设立官窑专烧此类“黑胎青瓷”,这也是可以理解,并符合我们前文所述官窑制度发展过程的设想,南宋官窑如果是继承了北宋官窑、北方特别是河南地区窑场的烧制技术,应该采用馒头窑烧造而非龙窑此外,从我国目前所有的考古材料看,当时北方窑场并不具备生产黑胎多层薄胎厚釉青瓷的技术只能是南宋官窑继承发展龙泉青瓷的生产技术,才能烧制出具有薄胎多层厚釉、紫口铁足、开有纹片且质如美玉特征的漂亮的黑胎青瓷,否则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考古发现可为我们进一步明确两者关系提供实物资料通过考古发现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宋代龙泉窑烧制瓷器主要有白胎青瓷和黑胎青瓷两类, 而前者占9 0% 以上黑胎青瓷只有龙泉溪口瓦窑垟和大窑的新亭、山树连、亭后几处瓷窑兼烧,其他各处都烧造白胎青瓷。

      从产品特性来看,黑胎青瓷胎体细密,呈灰黑、褐色、黑色,似有铁骨之称,胎体厚度普遍比白胎青瓷薄,器物以小件为主釉厚,有超过胎壁的,釉以青色为主,也有月粉青、月白、炒米黄、紫色等釉中普遍开片裂纹有的密集如鱼子,有的呈大小块纹片黑胎青瓷胎骨灰黑,器物口沿釉层因不易挂釉,烧成后便透过薄薄的青釉显露出胎体紫色或褐色,故被称作“紫口”;这类产品因在装烧时多采用垫饼垫烧承托在圈足底部,烧成后因圈足无釉而露黑色胎体之色,谓之“铁足”紫口铁足”便成了这类产品的特征品种种类常见有碗、盘、盏、杯、壶、盆、洗、瓶、觚、炉等而1996年秋,杭州凤凰山与万松岭之间发现了老虎洞窑址1998年至2001年,杭州市考古所对此进行考古发掘老虎洞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凤凰山与万松岭之间, 面积2 00 0余平方米,距南宋皇城北城墙不足百米,距郊坛下官窑遗址约2.5公里老虎洞窑址地层堆积丰富,叠压关系清楚,可分为五个大层次:第一层为近现代扰乱层,第二层为元代层,第三层为南宋上层,第四层为南宋下层,第五层为北宋层目前认为老虎洞窑址就是南宋时期属于修内司管辖的南宋修内司官窑在该窑址中出土了大量的与龙泉黑胎青瓷相类的瓷片,特别是在南宋层大量出土的白胎青瓷,不论是釉色还是胎色,或者是器型及装烧方式都与龙泉大窑烧制青瓷相类,可见两者关系极为密切,应该是龙泉窑的生产技术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