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十二指肠憩室的螺旋CT影像表现及运用.docx
3页浅谈十二指肠憩室的螺旋CT影像表现及运用 【摘要】 目的 分析十二指肠憩室的螺旋CT表现,探讨螺旋CT对十二指肠憩室的CT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X线钡餐、十二指肠镜检查证实的19例十二指肠憩室的CT资料 结果 19例中检出憩室17个,其中>1.5 cm以上13个,CT表现为胰腺头部右后方半圆形含气体腔影,可见液平面,突出十二指肠腔外,与胰腺头部边缘锐利结论 CT对十二指肠憩室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 十二指肠憩室;计算机断层成像 憩室是起源于管状器官的一种袋状和囊状结构,“真性”憩室包含肠壁各层,“假性”憩室是由于肌层缺陷而使黏膜及黏膜下层突出所致[1]笔者通过对19例十二指肠憩室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旨在探讨其螺旋CT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共19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CT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经X线钡餐检查或十二指肠镜确诊其中男8例,女11例,年龄48~73岁,平均年龄58岁;临床上有上腹部饱胀、疼痛、嗳气、腹泻等症状5例,无上述临床症状14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TosibaAsEition螺旋CT扫描仪,扫描范围常规为上腹部,管电流150 mA,管电压120 kV,层厚5 mm,重建间隔5 mm。
患者禁食6 h以上,扫描前15 min口服500~800 ml 1%泛影葡胺水溶液增强扫描经肘前静脉以高压注射器注入碘海醇(300 mg I/ml),剂量为1.5~2 ml/kg,注射流率为2.5~3.0 ml/s动脉期延迟时间25s,静脉期延迟时间为60s 1.3 影像学分析 由3名影像诊断主治医生对图像进行评估分析,意见分歧时通过讨论达成共识 2 结果 本组19例诊断16例共17个憩室,1例发现2个,有3例未能诊断憩室憩室发生于十二指肠降部12例,水平部4例,球部1例17个憩室大小范围:1.2 cm1.2 cm~4.04.0 cm,其中大小1.5 cm1.5 cm以上13个 诊断的17个憩室中有12例表现为胰腺头部右后方半圆形含气体腔影,可见液平面,突出十二指肠腔外,与胰腺头部边缘锐利经口服高密度对比剂后表现为高密度对比剂内进入憩室内15例,5例内有网状残留物影显示十二指肠憩室炎2例,增强扫描6例,表现为憩室壁轻中度强化 3 讨论 十二指肠憩室的发生可能与某些肠管上的薄弱点有关,如肠系膜血管进入肠壁处以及胆总管、胰管穿越肠壁处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生一系列的退行性变,于是薄弱点更加薄弱,在肠内压力异常增大或肠肌收缩不协调时,薄弱点就会向腔外凸出形成憩室[2]。
结果显示十二指肠憩室发病以中老年以上为主,发病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多见 十二指肠憩室仅约10%有临床症状,所发生的症状多是因并发症而引起,上腹部饱胀、疼痛、嗳气、腹泻是较常见的症状上述症状易经控制饮食和服用制酸剂症状缓解有憩室炎时腹部可有压痛 [3] 本研究17个憩室中大小为1.5 cm1.5 cm以上13个(13/16,81.25%),憩室大小多为2.0 cm以上本研究中共有3例憩室未能诊断,这3例经X线钡餐检查或十二指肠镜检查证实憩室大小均<1.0 cm本组结果显示螺旋CT能准确的诊断>1.5 cm的憩室,但对<1.0 cm的憩室显示不佳 17个憩室中有15例可见高密度对比剂进入憩室内征象,结果显示CT对高密度对比剂进入憩室的表现较敏感,这可能与CT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有关,我们建议疑有十二指肠憩室病患行CT检查前服用高密度对比剂为佳,有助于显示少量高密度对比剂进入憩室的征象,我们采用的是1%泛影葡胺水溶液,我们体会较低浓度的高密度对比剂既可清晰显示管腔形态,又不易掩盖胆总管下段结石或憩室内结石 十二指肠憩室CT表现为胰腺头部右后方半圆形含气体腔影,可见液平面,突出十二指肠腔外,与胰腺头部边缘锐利。
部分憩室腔内可见食物残渣影,表现为憩室腔内网格状影十二指肠憩室炎的螺旋CT表现为憩室内食物残渣潴留,憩室壁增厚、不规则,周边脂肪影模糊或与周边脏器粘连,分界不清憩室增强后憩室壁轻中度强化,憩室界限显示更清晰 相对于胃十二指肠造影,上腹部螺旋CT扫描的应用广泛,影像科医生对十二指肠憩室螺旋CT表现的进一步认识,对提高十二指肠憩室的检出率很重要 参考文献 [1] 邓长生.十二指肠憩室.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2-173. [2] 尚克中.中华影像医学.消化系统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5-76. [3] 吴在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06-507.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