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列宁的物质定义.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513142133
  • 上传时间:2023-07-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33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哲学贡献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0物质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一切哲 学理论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规定着其他一切哲学的基本方向所以对于什么是 物质这一问题的理解和研究,对于我们研究哲学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5经过19实际末的自然科学革命,证明了原子不是一成不变、最后终极的东西,而是 可以分割和转化的它是由电子等更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他们试图在某些具体的物体中,寻找无 限多样性的自然界的统一,淡然这也是在他们肯定世界的物质性的基本上的,但由于受到认 识水平的限制,他们总是把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做世界物质本源泰勒斯“万物生于水, 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金木水火土时声称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实际上是不 懂得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而用物质系统中的某一层次的某种具体形态来定 义物质,不理解哲学的物质范畴应该是概括物质世界所有层次和形态共性的最高抽象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继承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物质性的同时,由于用静止的、孤立 的观点看世界,看不到世界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认为世界上存在着某种绝对实体,他 们是不可分的、不变的,即所谓的“终极宇宙之砖”,这是在19世纪的自然科学革命之前, 他们吧原子看成这种不可分割、不变的终极实体,这种看法是和当时的自然科学相联系的。

      当时的自然科学发现了分子、原子但是比原于更小的粒子尚未发现随着19世界末自然 科学革命的发展,电子和放射性元素镭等一系列新发现证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现是 有缺陷的原子不是一成不变、最后终极的东西,而是可以分割和转化的它是由电子等更 微小的粒子构成的科学的发展要求人们重新认识物质世界,对物质世界作出更科学的说明这就提出了一个极 为重要的问题:什么是物质?应该如何看待物质与精神、物质与它的存在方式之间的关系? 世界究竟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觉?必须根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解决这些问题,否则 就不能克服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向前发展唯物主义,也不能驳倒唯心主义列宁的物质定义 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提出来的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建立在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唯物辩证法既要求从事物 的发展、“自己运动”来观察事物,又要求把人的全部实践一一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 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满的“定义”中去列宁 的物质定义就是和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的发展以及哲学上的斗争密切联系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一种不变的实体,是不能再分割和转化的、具有不变性 质的原子这种看法是和当时的自然科学相联系的。

      当时的自然科学发现了分子、原子但 是比原于更小的粒子尚未发现由于不懂辩证法,很多人把这个认识绝对化,把原子看成是 最后终极的东西后来电子和放射性元素镭等一系列新发现证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 现是有缺陷的原子不是一成不变、最后终极的东西,而是可以分割和转化的它是由电子 等更微小的粒子构成的但是,唯心主义不是这样,它乘虚而入,深水摸鱼,歪曲自然科学 的成果,否定物质的存在,它借口人们认识的相对性否认认识的绝对性和客观性,从而否认 物质世界,鼓吹经验就是一切它在否定世界的客观性和可知性的同时,割裂物质与运动的 联系,进而否认运动的客观性,认为存在着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时它还割裂时间、空间和物 质的联系,把时间、空间主观的,看成是感觉系列的调整了的体系 列宁的物质定义明确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 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2卷128页]这就是说,(一)“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它揭示的是包括自然界和社会上一切事 物在内的所有客观实在,即各种具体的感性的物质杏在的共性这个共性,也就是它的客观 性和可知性二) 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即是说,物质是与精神对立的、决定精神的 东西三) 物质是运动的它存在于时间、空间之中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列宁的物质定义,科学地说明了物质概念和各种具体的感性的物质存在之间的关系它 表明“物质”就是对各种具体的感性的物质存在的概括各种具体的感性的物质存在尽管千 差万别,都属于“物质”范畴,都是物质的但是,这些具体的感性的物质存在之所以被称 为物质的,则不是由于它们的特殊的性质和形态,而是由于它们都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们 的意识而存在,都是存在于运动、时间和空间之中,都是可以感知认识的,即由于它们的共 性这里恰恰是撇开了它们的特殊的性质和形态因此,不能把物质归结为另一具体的感性 的物质存在,更不能把物质归结为某一具体的感性的物质存在的某一特殊性质正因为这样, 列宁否认有什么物的不变的实质,指出:“电子和原子一样也是不可穷尽的;自然界是无际 的,而且它无限地存在着[列宁选集2卷268页]列宁的物质定义,科学地说明了物质与它的存在方式,即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通 过物质与它的存在方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对物质作出了更为科学精确的说明旧唯物主义 常常把时间、空间与物质割裂,看成是物质以外的某种东西,而唯心主义则鼓吹时间、空间 是主观的;旧唯物主义只看到机械运动必然导致物质与运动的分离,而唯心主义则借助于没 有物质的运动来偷运“和物质分离的思想”。

      列宁的物质定义指明了物质与运动、时间、空 间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同一的,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一样,都是不可想象的; 也没有时间和空间以外的存在,时间和空间以外的存在是荒诞的事情它也指明了物质与运 动、时间、空间的区别:运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列宁的物质定义,还科学地说明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列宁强调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 性,就清楚地把物质与精神区别开来了,并在物质与精神的对立中,对物质作了更为精确的 说明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因为物质和精神是对立的,但又有联系;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和机能,并且反作用于物质旧唯物主义者不能正确说明物质与精神的关 系,有的无条件地把物质与精神绝对对立起来,即在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之外把物质和意识绝 对对立起来,这样必然导致二元论;有的混淆物质与精神的界线,把思想说成物质,陷入了 庸俗唯物论而在认识论的基本问题范围之内否认物质与精神的绝对对立,必然取消哲学基 本问题,陷入折衷主义诡辩这一切都给唯心主义以可乘之机因此,唯心主义极力混淆物 质与精神的界线列宁强调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认为在认识的基本问题范围之内,两 者的对立是绝对的;而在这个范围之外,两者的对立则是相对的。

      这就既辩证又唯物主义地 解决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列宁的物质定义,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又驳斥和揭露了唯心主义的诡辩,是我 们反对形而上学机械论和唯心主义诡辩论的强大思想武器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列宁生前没有看到过恩格斯的 《自然辩证法》手稿,但是他们的某些论述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列宁强调“物质是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恩格斯则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 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象'物质'和'运动'这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 用这种简称,把许多种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马恩 选集3卷556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 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就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 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并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马恩选集3卷598-599页] 这里,恩格斯既指明了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是从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又指明了物质所 标志的是客现实在,即实物总和物质范畴所概括的是实物总和的一般共性而不是个性,因 而不能把物质等同于具体存在的某个实物。

      但是列宁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恩格斯的思想,而是向前发展了恩格斯的思想这表现在, 第一,列宁为了反对经验批判主义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特别强调物质这个哲学范畴 所标志的客观实在是不依人的感觉而存在、能够为人所感知的而恩格斯为了与庸俗的经验 论划清界线,则特别强调物质是反映外部世界的共性和一般的,这个共性和一般不是具体的 感性存在,它们不是可以感觉到的事物而是可以意识到的事物第二,列宁不但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来说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而且指出:“对 于认识论的这两个根本概念,除了指出它们之中哪一个是第一性的实际上不可能下别的定 义[列宁选集2卷146页]同时,他还指出了这个定义适用的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 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 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 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选集2卷147-148页]这里清楚说明,在列宁看来,在认识论基本问 题范围之内的物质定义与这个范围之外的物质定义是不同的列宁正是在认识论的基本问题 范围之内谈物质列宁的“物质”定义有其确定的含义,是适用于一定条件的具体真理,不 能把它当成关于无条件的绝对真理的抽象议论。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下列对于列宁物质定义的看法是值得商榷一) 只把“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一句话作为列宁的物质定义的全部 内容,并由此得出只要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认识的东西部是物质这种看法不符合列宁的思想实际上列宁是从几个方面谈的,从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存在, 物质和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意识等方面对物质进行了说明,这里只看到了其中的一个方 面,而抛弃了其他的方面,显然带有片面性列宁指出客观性、可知性是物质的一种根本特 性,并没有说客观性、可知性就是物质本身这里恰恰是把客观性、可知性当成了物质本身, 显然混淆了物质与物质所具有的性质之间的区别正因为如此,它也不能很好地说明什么是 物质,根据这种认识意识也可以说成是物质因为意识一旦产生出来也就客观存在着,并且 可以认识,这样也就混淆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区别根据这种看法,物质的存在形式也是物 质因为时间、空间、运动也是客观存在和可以认识的,这就混同了物质和物质的存在方式 有学者也正是局限于对列宁的物质定义的这种片面理解,得出了列宁的物质定义不够明确的 结论,主张修正列宁的物质定义其实不是列宁的物质定义不明确,而是这些同志对它的理 解有片面性。

      需要修正的不是列宁的物质定义,而是这些同志对它的认识正如我们前面已 经阐述过的列宁的物质定义很好地说明了物质与意识、物质与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区别二) 试图用实体来补充列宁的物质定义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不引入物质实体的范畴就不能区分物质属性和物质本身,就会 把物质归结为属性的总和,而这是他们所反对的那么,他们所说的物质实体又是什么呢? 就是物质属性的承担者或载体他们认为每个具体的物质形态即物质实体都是由物质实体与 物质属性构成的这种观点存在不少问题第一,既然物质实体不表现为属性,只是属性的承担者,而我们又只能通过属性去认识 事物,那么我们怎么去认识物质实体呢?只能宣布它是不能认识的而我们根本不能认识的 东西又怎么能确定它的存在呢?第二,宣称每个具体物质形态都是由物质实体和物质属性所构成,就是宣布每个具体事 物都包含着不可知的部分这种观点不利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而会导致不可知论和唯心 主义它不是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而是向旧唯物主义倒退旧唯物主义就曾宣称物质是实体, 而实体是属性的承担者康德、休谟正是利用旧唯物主义的这个缺陷鼓吹不可知论的新康 德主义的不可知论认为,我们可能正确地知觉到事物的特性,但是我们不能通过任何感觉的 或思维的过程来掌握自在之物。

      这个“自在之物”是在我们的认识范围之外的恩格斯在批 判新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