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16年中医药白皮书中文.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491053410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07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16年中医药白皮书中文2016《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双语版中国的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The State Council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2016年12月December 2016目录Contents前言Preface一、中医药的历史发展二、中国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措施三、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四、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结束语前言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多元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干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 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 影响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 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 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 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一、中医药的历史发展1、中医药历史发展脉络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随着人类的进 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 照夏代(约前2070—前 1600 )酒和商代(前1600—前 1046 )汤液的发明,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 帮助进入西周时期(前1046—前 771),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春秋战国(前770—前 221)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 和治疗的基础秦汉时期(前221—公元220 )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系统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 疾病以及“治未病"和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 发展到了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 外感热病(包括温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 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同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概括论述了君臣佐使、 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药物配伍和药性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 用,为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东汉末年,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 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西晋时期(265-317 ),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系统论述了有关脏腑、经 络等理论,初步形成了经络、针灸理论唐代(618-907 ),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 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 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明代(1368-1644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 对药用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创新发展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清代(164 4-1911),叶天士的《温热论》,提出了温病和时疫的防治原则及方法,形成了中医药防治温疫(传染 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清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一些学者开始探索中西 医药学汇通、融合2、中医药特点2. Characteristics of TCM在数干年的发展过程中冲医药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不断创新发展, 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技术方法更加丰富,形成了鮮明的特点。

      第一,重视整体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认为精神与形体密不可分,强调生理和 心理的协同关系,重视生理与心理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影响医强第二,注重“平"与"和”中医强调和谐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 协调,情志表达适度中和,并能顺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疾病的发生,其根本 是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人的整体功能失去动态平衡维护健康就是维护人的整体功能动态平衡,治疗疾 病就是使失去动态平衡的整体功能恢复到协调与和谐状态第三,强调个体化中医诊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为"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将 四诊(望、闻、问、切)所采集的症状、体征等个体信息,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候论治”, 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中医诊疗着眼于"病的人"而不仅是"人的病",着眼于调整致病 因子作用于人体后整体功能失调的状态第四,突出"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核心体现在"预防为主”,重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 后防复"中医强调生活方式和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主张以养生为要务,认为可通过情志调摄、劳逸适度、膳食合理、起居有常等,也可根据不同体质或状态给予适当干预,以养神健体,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 从而达到保健和防病作用。

      第五,使用简便中医诊断主要由医生自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患者资料,不依赖于各种 复杂的仪器设备中医干预既有药物,也有针灸、推拿、拔罐、刮症等非药物疗法许多非药物疗法不需 要复杂器具,其所需器具(如小夹板、刮痂板、火罐等)往往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推广使用3、中医药的历史贡献3. TCM* s Contributions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 调和致中","以人为本、悬壶济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核中医药还提倡“三因制宜、辨证论治", "固本培元、壮筋续骨","大医精诚' 仁心仁术”,更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认识和改造世 界提供了有益启迪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从宏观、系统、整体角度揭示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深深地融入民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文化和实践,成 为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维护着民众健康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屡经天灾、 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作岀了重大贡献中医药发祥于中华大地,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早在秦汉时期,中医药就传播到周边国家,并对这些国家的传统医药产生重大影响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 在明清时代就传遍世界《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针灸的神奇疗效引发全球持续的"针灸热"O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明,拯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数百万人的生命同时,乳香、没药等南药的广泛引进,丰富了中医药的治疗手段二、中国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措施中国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把"团结中西医"作为三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确 立了中医药应有的地位和作用1978年,中共中央转发卫生部《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 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指出,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保护人民健康1986年,国务院成立相对独立的 中医药管理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成立中医药管理机构,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第 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中西医并重”列为新时期中国卫生工作五大方针之一2003年, 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 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逐步形成了相对主善的中医药政策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党和政府把发展中医药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重 大决策部署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中国共产 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医药法(草案)》,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为中医药事业发展 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制保障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 为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提出了一系列振兴中医药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任务和 举措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新时期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系统部署这些决策部署,描绘了全面振兴中医药、加快医药卫生体 制改革、构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冲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发展中医药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中医药成果人民共享中医药有很深的群众基础,文化理念易于为人民群众所接 受中医药工作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扩大中医医疗服务供给,提高基层中医药健康管理水平,推进中医药与社区服务、养老、旅游等融合发展,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保证人民群众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中医药与西医药在思想认识、法律地 位、学术发展和实践应用上的平等地位,健全管理体制,加大财政投入,制定体现中医药自身特点的政策 和法规体系,促进中、西医药协调发展,共同为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坚持中西医相互学习,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在中医药 高等院校开设现代医学课程,加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中医医院在完善基本功能基础上,突出特 色专科专病建设,推动综合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中医药科室,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项目, 促进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和重大传染 病防治的机制,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坚持统筹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保持特色优势又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 想和临床诊疗经验传承制度,系统挖掘整理中医古典医籍与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建设符合中医药特点的 科技创新体系,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组织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 防治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研 制开发。

      兼顾,推进中医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实施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实施“治 未病"健康工程,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开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构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协同 创新体系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提升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推动中药全产业链绿色发展,大 力发展非药物疗法推动中医药产业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弘扬中 医药核心价值理念坚持政府扶持、各方参与,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把中医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 相关规划、给予资金支持强化中医药监督管理,实施中医执业医师、医疗机构和中成药准入制度,健全 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激发中医药发展的潜力和活力鼓励社会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推动 社会力量开办中医药服务机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