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防火困难思索和建议.doc
5页森林防火困难思索和建议作者:程樟峰俞平新翁东明单位:浙江清凉峰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据调查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有脊椎动物31目83科283种, 昆虫1800多种,保存着世界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华南梅 花鹿的最大野生种群,它是中国野生梅花鹿分布的最东端, 极具科研保护价值;有高等植物2200余种,世界性单种属、 少种属77属,国家保护植物32种,模式标本植物30种, 20个中国特有属,11个浙江特有种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不 仅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生物多样性的聚集地,也是濒危、珍稀 物种的一个集中产地,是经济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可 多得的物种基因库,保护的意义与责任都十分重大保护区森林防火难点分析从1998年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由于保护区加 强了森林消防工作力度,已连续14年没有发生森林火灾, 但违章用火时有发生,给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严重 隐患森林防火工作是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方面的难 点问题1保护区内枯枝落叶层增厚,增加了火灾隐患保护区成 立以来,一方面对区内的森林实施禁伐措施,以及保护区内 严禁炼山,致使目前森林郁闭度及覆盖度提高;另一方面由 于保护区地处海拔1000m以上高山,近几年来受到冻雨、雪 灾等灾害性气候影响较大,区内林木翻兜、断梢、折枝等现 象严重,因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保护区无法组织实施清 理,区内的森林植被必须维持其自然演替规律,导致保护区 内枯枝落叶层增厚,增加了火灾隐患。
2保护区内农事作业频繁,是导致火灾发生的主要因素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252hm2,是由龙塘山森林生态保 护区域、千顷塘野生梅花鹿保护区域、顺溪坞珍稀濒危野生 植物保护区域三块互不相连的独立区域组成,区域相对分 散,边界线长,且地处边区、老区,经济基础差、发展速度 慢,周边社区人口较多,其中直接居住在保护区实验区内的 居民达1691人,耕地资源短缺,山区生产经营活动较频繁, 因此,管理复杂,难度大清凉峰保护区林地以集体林为主, 保护区集体林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1%,对于海拔较低、交通 方便的集体林,当地农民惯以实施开垦,种植山核桃、毛竹 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林产品,在开垦时常实施炼山,大大增加 了保护区火灾隐患通过多年的保护管理,当地农民的生活 燃料正在逐步改变,已由过去的薪柴改为液化气,但是农民 的生产习惯仍很难改变按照当地农民的生产习惯:田坎上 的草灌不烧不铲,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铲割下来,如果不 烧掉,不易腐烂,也会影响种植农作物所以,当地农民普 遍用烧田坎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大多数农事用火正 值森林防火最严峻时期,多数农民仍然抱着侥幸心理去烧田 坎还有上坟烧纸是我国民俗传统,在农村采用一刀切的方 法确实难以实现。
3区内生态旅游开发大,进入保护区人数多随着中国经 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 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开始向边远 山区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涌来临安作为森林城市,拥有良 好的生态优势,为杭州西郊,交通发达,通过几年来的发展, 清凉峰保护区内已陆续开发了浙西天池、石门峡等景区(保 护区实验区),越来越多的游客进入保护区,给保护区森林 防火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挑战4保护区省际线长,外围保护 措施薄弱清凉峰保护区西面的龙塘山保护区域与安徽省绩 溪县、歙县相连,省际边界线长约10km;北面的千顷塘保护 区域与安徽省宁国市连接,省际线长约20kmo其中西面安徽 省已建立自然保护区,但是北面还未建设保护地带因此, 造成清凉峰保护区千顷塘保护区域的核心区直接裸露在安 徽宁国范围,给资源保护工作带来了压力建议虽然清凉峰保护区一直十分重视森林防火工作,先后建 立了森林消防突击队,制订了《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森林火灾 应急处置预案》,在防火高发期时,积极组织人员开展防火宣传和在重点地段采取收缴火种等措施,但是要做好森林防 火工作仍应创新方法、创新思路,找出切实可行、可操作性 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尽可能规避森林火灾发生。
在继续做 好原有的森林防火措施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森林 防火效果1加强防火宣传,提高森林消防意识在每年的11月1日 至次年的4月30日森林防火期内,保护区应继续开展张贴 标语、出动森林消防宣传车、召开森林消防会议等宣传和部 署清凉峰保护区森林消防工作;还可以组织一些以行政村为 单位的森林消防知识竞赛活动,可以采取露天的形式,注重 对青少年学生森林防火工作的宣传教育,通过宣教活动的举 办全面提高社区群众、青少年学生森林消防意识;积极开展 防火案件查处,树典型,通过分发和张贴典型案例和森林防 火倡议书,提高社区居民守法意识2加强保护区森林消防能力建设做好保护区森林消防工 作关键是要做好“防”和“控”一方面要加强保护区森林 消防设施建设,如建设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和瞭望台,加强火 情监测能力;配置风力灭火器、灭火弹、割灌机、抽水机、 水枪等扑火装备建设,提高森林火灾扑救能力;对于集中连 片的人工林或高危地段,且附近无水源地的区域应建设消防 蓄水池;对于重点管护地段,应建设消防通道,满足消防车 通行;在进入保护区的主要入口处,建设哨卡,做好出入人 员登记和火种收缴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保护区森林消 防突击队员的学习培训,每年应开展1〜2次学习培训和扑 火演练,提高扑火队员的森林消防技能。
3营造防火树种,提高林分防火能力在易发森林火灾地 段(如人为活动频繁的山核桃林、竹林)边沿,混交补植25%〜 30%比例的防火树种,增强森林的自身防火功能在补植防 火树种时应注意使用乡土树种为宜,如木荷、油茶、杨梅、 深山含笑、乳源木莲、青冈等防火性能较好的乡土树种4在农事生产区实施防火林带网格化一贯的实施堵截, 严禁野外用火,很难改变农民习惯性生产用火,达不到理想 的效果,反而还会增加保护区与社区群众的矛盾可以转换 工作思路,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改变生产用火习惯,另外在 农事生产区边沿依山脊等自然地形开劈网格状防火隔林带, 使各农事生产区网格化,一旦发生森林火灾,虽然不能完全 保证火灾不向外围蔓延,但是一定能为我们争取更多的扑救 时间,可以有效控制大规模森林火灾的发生5高火险天气严格控制人员进入保护区在高火险天气, 一方面保护区应主动对区内旅游景点进行沟通,要求严格控 制游客数量,并对进入景区的游客实施收缴火种,严禁野外 用火;另外在进区道路口采取临时布卡,全面禁止人员进入 保护区;三是加强野外巡查,及时制止野外用火。
